- 年份
- 2024(10231)
- 2023(14880)
- 2022(12972)
- 2021(12065)
- 2020(9982)
- 2019(22564)
- 2018(22552)
- 2017(43072)
- 2016(23290)
- 2015(26069)
- 2014(25488)
- 2013(25305)
- 2012(23102)
- 2011(20680)
- 2010(20703)
- 2009(18851)
- 2008(17973)
- 2007(15507)
- 2006(13445)
- 2005(11539)
- 学科
- 济(92429)
- 经济(92334)
- 管理(62860)
- 业(61512)
- 企(48725)
- 企业(48725)
- 方法(39270)
- 数学(33512)
- 数学方法(33125)
- 中国(27011)
- 农(25002)
- 地方(21976)
- 业经(21584)
- 学(20819)
- 财(20074)
- 贸(17013)
- 贸易(17003)
- 农业(16735)
- 易(16414)
- 制(15813)
- 技术(15784)
- 理论(15282)
- 和(14845)
- 环境(14688)
- 产业(13761)
- 银(13149)
- 银行(13110)
- 融(12575)
- 金融(12573)
- 行(12560)
- 机构
- 学院(321213)
- 大学(320891)
- 管理(128235)
- 济(125343)
- 经济(122303)
- 理学(111193)
- 研究(110784)
- 理学院(109891)
- 管理学(107966)
- 管理学院(107390)
- 中国(80345)
- 科学(70972)
- 京(69406)
- 所(55395)
- 财(54107)
- 研究所(50723)
- 农(50522)
- 中心(50021)
- 业大(48369)
- 江(46297)
- 范(44588)
- 师范(44215)
- 财经(43762)
- 北京(43714)
- 院(41399)
- 经(39725)
- 农业(39539)
- 州(38240)
- 经济学(36289)
- 师范大学(35897)
- 基金
- 项目(227361)
- 科学(179172)
- 研究(166479)
- 基金(163756)
- 家(142918)
- 国家(141781)
- 科学基金(121972)
- 社会(103815)
- 社会科(98344)
- 社会科学(98317)
- 省(89350)
- 基金项目(88272)
- 自然(79774)
- 自然科(77906)
- 自然科学(77891)
- 自然科学基金(76449)
- 划(75380)
- 教育(74411)
- 编号(68536)
- 资助(65765)
- 成果(54681)
- 重点(51207)
- 发(49899)
- 部(48471)
- 创(47602)
- 课题(46734)
- 创新(44388)
- 科研(43106)
- 项目编号(42121)
- 国家社会(42098)
- 期刊
- 济(137008)
- 经济(137008)
- 研究(93235)
- 中国(59512)
- 学报(49749)
- 科学(47534)
- 管理(45946)
- 农(45032)
- 财(38071)
- 大学(37039)
- 教育(34959)
- 学学(34614)
- 农业(31838)
- 技术(26896)
- 业经(23848)
- 融(23817)
- 金融(23817)
- 经济研究(22117)
- 图书(20957)
- 财经(19612)
- 问题(18842)
- 科技(17916)
- 经(16853)
- 业(16571)
- 资源(15734)
- 理论(15529)
- 现代(15234)
- 技术经济(15058)
- 商业(14813)
- 实践(14411)
共检索到464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成韦 赵炳新
科技服务业是聚集创新要素的核心产业,研究科技服务业集聚背景下的城市格局特征,对国家协调创新城市体系建设和提升城市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构建科技服务产业集聚背景下的城市关联网络,借用社会网络方法测度城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和趋势。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产业集聚过程中大多数城市围绕少数关键城市形成了相对紧密的关联网络,并且集聚高地由沿海逐渐向东北、西部、中部和山东半岛地区拓展;少数关键城市发挥着以最短路径承载创新要素在城市间流通的中介作用;多数区域之间能够通过若干个城市关联实现互相连通,东北、山东半岛、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与长三角集聚中心均存在最短中介枢纽,并且集聚进程中城市的带动作用差异逐渐扩大;凝聚子群2和3中的城市自组织能力不断增强。最后,针对结论提出推动建立协调创新城市体系和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出现下降态势;(2)制造业地域分布不均,形成以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区的高值集聚块,以广东省为中心的集聚点,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省市递减,同时产业发展水平相似(高高或低低)的区域呈现集聚、片状分布格局,空间结构化严重;(3)制造业以分散—离散和集中—离散两种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产业的空间集聚类型演化集聚与离散相交替,空间集聚类型趋向稳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善同 李华香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服务行业空间分布的特点和演变趋势,通过分析服务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集中率等指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中国城市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不断追求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2)公共服务业的均等化趋势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包容性。(3)中国城市服务行业集聚性或均等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生产性服务业最具规模化和集聚化特征,集聚水平最高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生活性服务业的集聚度略低,且追随人口而布局。公共服务业呈现更加均等化趋势。(4)中国城市服务行业有明确的集聚方向。行政等级高、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以及沿海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5)中国城市服务行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突出,已经形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丹丹 马仁锋 张悦 金邑霞 赵一然
以杭州市2008、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大数据为基础,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和平均最近邻距离方法探究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特征与时空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杭州全域文化创意企业呈多核心聚集分布,分布密度由市中心向外围圈层式递减;杭州文化创意企业沿交通干线布局显著,呈现连片蔓延形态。(2)杭州核心九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具有显著的高校指向性;文化休闲旅游业与现代传媒业则集聚于城区中心休闲娱乐地带;艺术品业和文化会展业集聚于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地。(3)2008—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各类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且呈现外拓和分散态势。各行业的核密度明显升高,标准差椭圆面积由27.26 km2增大到118.56 km2。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申小曼 刘雪立 王燕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2021年新增院士为研究对象,统计2011—2020年院士全部论文、代表作论文、不同作者身份论文数量变化,应用学科领域百分位数、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等学科标准化指标,系统分析高科技人才论文产出特征及演进趋势,探讨科技评价政策导向对高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活动的引领作用,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科技评价体制提供决策参考。结果显示,中科院院士国内外期刊发文数差距较大,国外期刊发文总数是国内的4.04倍。代表作论文数量差距悬殊,国外期刊代表作总数是国内的22.45倍。2016年起,院士发文量明显增多,国内期刊论文占比持续升高,“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期刊论文量增长尤为明显。以PSA排名划分不同层次论文,高层次论文主要发表在国外期刊,国内期刊较少。院士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占36.96%,在国外期刊仅占8.67%。自2016年起以第一作者发文占比明显下降,在国内期刊表现尤为明显。研究发现,院士在国内外期刊发文量差异较大,但在国内期刊发文回流趋势明显。国际权威刊物仍然是高科技人才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国内期刊影响力水平需进一步提升。随着学术地位的提高,高科技人才在科研活动中从执行者位置逐渐向领导者位置转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英武 郑江淮
空间经济学的经典模型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市场因素会自发形成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的模式,而当运输成本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又会有所弱化。以江苏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为例,将这一研究拓展到转型背景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在计划体制下,由于价格剪刀差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体也会出现中心外围的特征。进入转型体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中心外围的特征还将得到维持甚至强化,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服务业中心。当要素成本上升到一定阶段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后,这种特征可能会演变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心——普通制造业、农业外围的新模式。
关键词:
中心—外围 转型 产业结构 产业转移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杜建军 张军伟 邵帅
搜集整理1999—2013年中国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OLS、动态FE、SGMM和空间计量等方法,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基本事实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得出结论:(1)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资本数量、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耕地数量等资源禀赋是推动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演变的基础性因素;外部性因素交通设施对推动中国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演变具有重要作用,外部性因素农业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明显。(2)以粮食和蔬菜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的特点不同,因而影响其产业集聚的外部因素也有所不同。(3)各种因素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有的起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有的起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杜建军 张军伟 邵帅
搜集整理1999—2013年中国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OLS、动态FE、SGMM和空间计量等方法,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基本事实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得出结论:(1)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资本数量、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耕地数量等资源禀赋是推动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演变的基础性因素;外部性因素交通设施对推动中国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演变具有重要作用,外部性因素农业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明显。(2)以粮食和蔬菜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的特点不同,因而影响其产业集聚的外部因素也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杜建军 张军伟 邵帅
搜集整理1999—2013年中国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OLS、动态FE、SGMM和空间计量等方法,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基本事实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得出结论:(1)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资本数量、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耕地数量等资源禀赋是推动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演变的基础性因素;外部性因素交通设施对推动中国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演变具有重要作用,外部性因素农业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明显。(2)以粮食和蔬菜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的特点不同,因而影响其产业集聚的外部因素也有所不同。(3)各种因素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有的起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有的起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饶品样
现代服务业集聚是伴随着城市功能结构的提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文章以"现代服务业集聚"这一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将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涉及的14个服务行业的相关数据作为统计范围,利用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对中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指数进行测算,分析中国现代服务业及内部行业的集聚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与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存在不一致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与制造业集聚地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至此生产型服务业集聚水平高于消费型服务业;中国现代服务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资源禀赋对服务业集聚影响较大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地理集聚 产业扩散 区域产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少华 梁留科
综合运用土地利用指数模型、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龙门石窟遗产旅游地1998—2014年土地利用格局演化及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要素集聚带动遗产地用地面积和开发强度快速增加,农用及居民社会用地不断转化为游赏、商服、林草用地,呈现"一扩二减三增"的特征。2遗产旅游用地呈圈层式外扩,但各地类空间格局分异明显。3用地类型变化呈现典型的旅游导向,农用地非农化,生态功能强化,商务用地比例增加,文化观光型向综合度假型演变态势明显。4地理环境、城市发展、政府行为、资源禀赋等综合驱动导致了其用地格局的空间演化,并呈现"缓慢发展—快速扩张—转型升级"的阶段性演化。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遗产旅游区 土地利用 龙门石窟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莉
准确把握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化趋势,为产业合理布局和产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泰尔熵、地区集中度、空间自相关检验以及标准差椭圆方法,选取10个工业行业作为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细分行业,基于2013—2017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分析我国31个省份专利密集型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水平较高,但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仪器仪表制造业属于高度集聚型产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属于低度集聚型产业,其余6个产业属于中度集聚型产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集聚模式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集聚省份分别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区位分布呈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产业中心向西南方向偏移,集聚方向顺时针旋转,西南部地区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良平 张健
文章构建了入境客流集聚市场供给模型,以"一带一路"核心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中国境内31个省区(不包含港澳台),从集聚市场的供给强度、供给状态和供给系统稳定性3个维度,深入探究区域入境客流的集聚市场供给特征。研究发现:(1)北上广和陕西等省区吸引了大部分集聚市场入境客流的较多份额,由此带来了各省区集聚市场的不均衡发展,却面临着其他省区入境旅游发展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2)作为新疆的集聚市场,较多西部省区开发程度较高,东部省区和中部省区开发程度却很低,其中,东部相比中部的表现更为突出,同时供给强度大的集聚市场完全分布于东部和西部,供给强度弱的集聚市场在东中西部均有分布。(3)除了江西外,其他省区均为福建的潜力态集聚市场,其中,西部省区几乎全部为最具潜力的集聚市场,同时供给强度大的集聚市场完全分布于东部省区,供给强度弱的集聚市场主要分布于西部省区。文章针对集聚市场供给主要特征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给出了集聚市场供给强度和供给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童中贤 黄永忠 熊柏隆
中部地区城镇化是国家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未来一个时期城镇化的重要生长点。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部地区城镇化全面跟进,加速发展,使中部地区城镇化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同时,新型城镇化作为中部地区跨越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形成了有力支撑。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条件下,中部地区城镇化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呈现创新、共享、绿色、协调、开放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
中部崛起 城镇化演进 新常态 新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