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83)
- 2023(11589)
- 2022(9596)
- 2021(8516)
- 2020(7376)
- 2019(16333)
- 2018(16261)
- 2017(32051)
- 2016(16808)
- 2015(18794)
- 2014(18674)
- 2013(18883)
- 2012(17279)
- 2011(15313)
- 2010(15651)
- 2009(15090)
- 2008(15183)
- 2007(13832)
- 2006(12265)
- 2005(11369)
- 学科
- 业(84780)
- 济(80251)
- 经济(80121)
- 企(77152)
- 企业(77152)
- 管理(72300)
- 方法(38180)
- 财(30184)
- 数学(30083)
- 数学方法(29937)
- 业经(28049)
- 农(25679)
- 务(21852)
- 财务(21832)
- 财务管理(21801)
- 制(21456)
- 企业财务(20735)
- 中国(19041)
- 农业(18654)
- 技术(17858)
- 体(15265)
- 划(14577)
- 策(14145)
- 贸(14026)
- 贸易(14018)
- 和(13647)
- 易(13624)
- 体制(13418)
- 理论(13030)
- 银(12815)
- 机构
- 学院(252072)
- 大学(248969)
- 济(112652)
- 经济(110558)
- 管理(107528)
- 理学(92472)
- 理学院(91720)
- 管理学(90795)
- 管理学院(90292)
- 研究(73538)
- 中国(61393)
- 财(57191)
- 京(50331)
- 财经(44692)
- 经(40508)
- 科学(39574)
- 江(39353)
- 农(37720)
- 中心(35148)
- 所(34865)
- 经济学(34859)
- 财经大学(32961)
- 业大(32744)
- 经济学院(31684)
- 商学(31231)
- 北京(31217)
- 商学院(30977)
- 州(30577)
- 研究所(30480)
- 农业(29260)
- 基金
- 项目(161351)
- 科学(130712)
- 研究(122566)
- 基金(120718)
- 家(101549)
- 国家(100624)
- 科学基金(90294)
- 社会(82663)
- 社会科(78588)
- 社会科学(78570)
- 基金项目(63893)
- 省(63046)
- 自然(55749)
- 自然科(54535)
- 教育(54532)
- 自然科学(54524)
- 自然科学基金(53662)
- 划(50625)
- 编号(48731)
- 资助(48711)
- 成果(39512)
- 创(37528)
- 制(37295)
- 部(36866)
- 业(36135)
- 国家社会(34926)
- 重点(34697)
- 创新(34178)
- 发(33804)
- 人文(32993)
- 期刊
- 济(128051)
- 经济(128051)
- 研究(74669)
- 中国(49124)
- 财(48792)
- 管理(45075)
- 农(35777)
- 科学(30665)
- 学报(30261)
- 融(27032)
- 金融(27032)
- 大学(25177)
- 农业(24149)
- 学学(23654)
- 财经(23640)
- 业经(22907)
- 技术(22869)
- 经(20269)
- 经济研究(20089)
- 教育(17643)
- 问题(16713)
- 技术经济(15250)
- 业(14649)
- 财会(13570)
- 贸(13458)
- 商业(13344)
- 现代(12941)
- 理论(12170)
- 图书(12152)
- 世界(12111)
共检索到383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琴 赵丙奇 郑旭
本文从知识外溢效应、竞争效应及产业协同效应3个方面对科技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理进行研究。对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4个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实证分析了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服务业 集聚发展 制造业升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理论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提升创新收益的中介效应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证研究发现该外溢效应依赖于城市经济基础和区位环境的支撑,同时还要克服阻碍这种外溢跨区域传递的制约条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先发工业化城市已表现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积极影响,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尚缺乏对制造业的创新驱动作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郭然 原毅军
本文利用STIRPAT随机模型,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基于200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两个方面检验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产生倒"U"形影响效应,即当制造业集聚未达到"门槛值"之前,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一旦集聚水平超过"门槛值",制造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才能够显现。此外,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关联效应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倒"U"形曲线"门槛值"位置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位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制造业集聚水平尚未跨越"门槛值"而发挥环境正外部性。本文进一步将全国样本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省份,检验了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地区及行业异质性。其中,相比于中西部省份,东部省份制造业集聚表现出更为显著加剧环境污染的作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东部省份表现出对环境污染更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在中、西部省份抑制作用更显著。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集聚 环境污染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伟 郑雯雯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的研究大多沿着二者间的互动联系展开,而忽略了作为产业集聚关键变量的贸易成本效应。本文从贸易成本角度切入,梳理了从生产性服务业到贸易成本再到制造业集聚之间的链条机理,并以贸易成本为中介变量构建了相应的实证模型,分两个层面引入中国现实数据做了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集聚的效应,主要是通过改变贸易成本施加的;生产性服务业改进的贸易成本缩减效应,因制造业要素密集特征不同而异。具体而言,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贸易成本中介效应要大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这个结论的政策含义是,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制造业集聚,而且有利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本刊承蒙广大作者的踊跃赐稿,为使作者们能更方便地与本刊联系,特作如下说明:一、本刊主要刊登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文章,着重刊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以及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等方面的文章。赐寄本刊的文章无论采用规范分析研究方法还是采用实证分析研究方法均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江浩 刘寒波
文章以2012—2021年我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了我国省域数实融合水平、制造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模型从全行业-全国、全行业-分地区和分行业-分地区三个维度考察了数实融合对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总体上,数实融合发展均能提高制造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水平,尤其是对多样化集聚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而分行业和地区回归发现,数实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除中部地区外的其他地区传统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却抑制或分散全地区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专业化集聚;数实融合发展有利于传统制造业多样化集聚,但只对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新技术制造业多样化集聚有促进作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萃 赵伟
本文在总揽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对外开放与制造业区域集聚的命题进行了系统梳理,鉴别出了对外开放促进制造业区域集聚的三个机制,分别为制度转型机制、技术溢出机制和基础设施机制,由此构建了一个机理系统。利用中国现实数据对上述机制进行的经验检验表明,对外开放主要通过制度转型机制和基础设施机制来对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发生作用,技术溢出机制尚未显现。在此基础上的实验模拟显示,不同作用机制下,对外开放对不同地区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呈现出发散态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娜娜 杨仁发
在测算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协同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分维度看,协同集聚对抵御力和恢复力的提升作用显著。异质性研究表明,协同集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强于东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作用强于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N型变化趋势。同时,提升人力资本是协同集聚提升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鉴于此,应提高协同集聚质量,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制定差异化区域政策,强化协同集聚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苏晶蕾 陈明 银成钺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现代区域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发展规律,并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根据集聚经济的外部性,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类型可以分为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通过规模经济、竞争、专业化与知识外溢带来的外溢效应促进制造业升级:规模经济效应通过降低服务成本与价格,从而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竞争效应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或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与技术水平;专业化效应通过创新与差异化,以及服务专业化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知识外溢效应通过人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制造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璟 屈韬 陈勇姗 李佳蔚
基于2010—2018年佛山市27个制造行业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分类检验佛山市服务要素集聚与技术异质性制造产业的业务关联及其影响效率,以探究服务业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转型过程中,服务专业化集聚对制造效率显著表现为价值创造效应,而多样化集聚则显著表现为资本挤出效应;IT、商租服务通过成本效应直接推动制造效率提升;物流、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则需要通过产业关联这一中介路径对制造效率产生影响。当制造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时,应优先发展IT和商租服务集群,同时加快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吸收能力,打通物流、科技、金融服务与制造产业的业务关联,以服务带动制造增值。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孟卫军 林刚 刘名武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已成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进而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采用2009—2017年中国28个样本省区市的相应数据,运用网络SBM-DEA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高技术制造业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样本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整体较低,且成果转化效率低于技术研发效率;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并呈东、中、西部地区梯度递减格局;从总体来看,无论是在技术研发阶段还是在成果转化阶段,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创新效率促进效应均显著;这种创新效率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的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均显著,而中部地区仅在成果转化阶段显著,西部地区仅在技术研发阶段显著。因此,应积极引导和促进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充分发挥其促进创新效率的作用,并通过技术交易市场化促进成果转化;同时,应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推进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别化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春明 麻艳林 陈佳馨
知识技术密集的先进产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区域的创新效率,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向创新驱动转变。本文通过构建超效率BCC模型对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算,以2010—2020年省级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业协同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在地理层面具有空间相关性,且对本地区域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两业协同集聚对邻近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对地理邻近区域主要表现为创新资源虹吸的负向影响,对经济邻近区域主要表现为创新成果共享的正向影响,而中西部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加大要素投入,以确保两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发挥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繁华 刘淑萍
"互联网+"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机制也十分关键。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GMM计量方法对中国2006—2015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重的上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的上升均产生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的上升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比重上升的促进作用;"互联网+"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
关键词:
“互联网+” 制造业升级 系统GMM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奕 夏杰长 李垚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下向中高端跃升,对于中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空间协同视角切入,通过对成本剩余和收益剩余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外部因素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创新性地使用基于偏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并利用2005—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耦合过程中外部因素的链条联系和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别是支持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高度关联、融合促进的内在联系;社会创新体系、综合交易成本、需求规模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间接作用于制造业升级,要素禀赋与政策环境也会对制造业升级产生正向的直接影响。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制造业升级,应积极推动支持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引导制造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制造企业的紧密联系以及同第一知识基的有效对接,减少行政管制、降低准入门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奕 夏杰长 李垚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下向中高端跃升,对于中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空间协同视角切入,通过对成本剩余和收益剩余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外部因素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创新性地使用基于偏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并利用2005—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耦合过程中外部因素的链条联系和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别是支持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