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58)
- 2023(12197)
- 2022(9807)
- 2021(8698)
- 2020(7159)
- 2019(15666)
- 2018(15481)
- 2017(29694)
- 2016(15610)
- 2015(17179)
- 2014(17082)
- 2013(16965)
- 2012(15253)
- 2011(13337)
- 2010(13628)
- 2009(13239)
- 2008(13211)
- 2007(12160)
- 2006(10856)
- 2005(10304)
- 学科
- 业(80964)
- 企(73942)
- 企业(73942)
- 管理(69204)
- 济(66824)
- 经济(66702)
- 业经(27822)
- 财(27668)
- 方法(25988)
- 农(25282)
- 制(20889)
- 务(20130)
- 财务(20109)
- 财务管理(20086)
- 企业财务(19040)
- 农业(18367)
- 数学(18216)
- 中国(18085)
- 数学方法(18077)
- 技术(17647)
- 体(14962)
- 划(14321)
- 策(13826)
- 和(13240)
- 体制(13077)
- 理论(12686)
- 银(11766)
- 银行(11759)
- 贸(11591)
- 贸易(11581)
- 机构
- 学院(227550)
- 大学(221359)
- 济(98512)
- 经济(96510)
- 管理(95292)
- 理学(81074)
- 理学院(80398)
- 管理学(79663)
- 管理学院(79214)
- 研究(68354)
- 中国(57032)
- 财(50942)
- 京(45381)
- 财经(38830)
- 科学(37306)
- 江(36710)
- 经(35075)
- 农(34951)
- 所(32478)
- 中心(32393)
- 业大(29581)
- 经济学(29130)
- 州(28661)
- 研究所(28366)
- 财经大学(28360)
- 北京(28339)
- 商学(27123)
- 商学院(26887)
- 农业(26820)
- 经济学院(26255)
- 基金
- 项目(144808)
- 科学(117167)
- 研究(113431)
- 基金(105795)
- 家(88984)
- 国家(88115)
- 科学基金(78721)
- 社会(75036)
- 社会科(71127)
- 社会科学(71109)
- 省(58505)
- 基金项目(55918)
- 教育(49840)
- 自然(47488)
- 划(46552)
- 自然科(46404)
- 自然科学(46394)
- 编号(46324)
- 自然科学基金(45676)
- 资助(40745)
- 成果(37480)
- 制(35064)
- 创(34800)
- 业(34020)
- 部(31988)
- 发(31828)
- 重点(31710)
- 创新(31541)
- 国家社会(31140)
- 课题(31121)
- 期刊
- 济(118923)
- 经济(118923)
- 研究(68634)
- 中国(50030)
- 财(44168)
- 管理(41541)
- 农(34651)
- 科学(27700)
- 学报(26277)
- 融(23884)
- 金融(23884)
- 农业(23555)
- 业经(22346)
- 大学(22024)
- 技术(21659)
- 教育(20991)
- 学学(20712)
- 财经(19936)
- 经济研究(17790)
- 经(17213)
- 问题(14890)
- 业(14020)
- 技术经济(13335)
- 财会(12908)
- 现代(12264)
- 科技(11932)
- 贸(11597)
- 会计(11412)
- 商业(11382)
- 世界(10922)
共检索到3558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慧力 汪金月 李静
科技服务业作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和信息向企业提供智力服务,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降低制造业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升制造业的效率。然而,这种提升作用并不是直接的,可能通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服务业集聚和人力资本水平等条件来实现。为了明确科技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路径,本文基于东部地区11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科技服务业集聚的中介效应较大,人力资本水平的中介效应较小。据此提出建立产学研+中介联盟,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科技服务业按照城市群形成空间集聚,建设一站式科技服务园区,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水平。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春明 麻艳林 陈佳馨
知识技术密集的先进产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区域的创新效率,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向创新驱动转变。本文通过构建超效率BCC模型对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算,以2010—2020年省级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业协同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在地理层面具有空间相关性,且对本地区域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两业协同集聚对邻近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对地理邻近区域主要表现为创新资源虹吸的负向影响,对经济邻近区域主要表现为创新成果共享的正向影响,而中西部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加大要素投入,以确保两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发挥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霞 盛晴 卞靖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型中间投入,其主要消费对象是制造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通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目前,亟须在政策体系、市场环境、制度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努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更好地支撑和推动制造业升级。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郭根龙 鲁慧鑫
针对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可以使用汉森(Hansen)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生产性服务业FDI可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研发投入水平在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确实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人力资本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之间呈非单调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种提升作用就会发生显著性改变;随着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FDI促制造业全要素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郭根龙 鲁慧鑫
针对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可以使用汉森(Hansen)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生产性服务业FDI可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研发投入水平在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确实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人力资本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之间呈非单调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种提升作用就会发生显著性改变;随着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FDI促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系数就发生由负转正的变化,由抑制作用转变为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昌南 苏婷
文章选取了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和制造业中代表性行业8个,采用我国2006~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以上8个代表性制造业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金融业对大部分制造业存在促进作用。科学研究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为正,而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微乎其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制造业影响很小。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细分行业 促进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怀英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再次加以强调。2006年9—10月份,笔者在赴韩国访问考察期间,与韩国对外政策研究院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的学者官员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互动的议题进行了座谈,并考察了韩国著名企业三星电子、现代汽车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情况。调查研究显示,韩国在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在自主创新关键期,从劳动、资本密集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媛媛
文章基于各年份的全国投入产出表对两类科技服务业与不同技术层次制造业间的前后向产业关联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分析发现,科技服务业与之产业关联最强的是高端技术制造业,其次是中端,最后是低端;科技服务业对整体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在不断增强;综合技术服务业对整体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总体上是逐渐增大的,但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有待提高。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先进科技成果后续转化和应用推广不足的现实问题,但相关的政策环境正在不断的得到改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霞 徐永锋
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含有中介变量的调节变量模型,以16个制造业子行业为样本,利用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并且这种作用是部分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实现的,制造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即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的制造业行业,越有可能通过流通服务业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升自身效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白清
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驱动下,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特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升级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现机制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及效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协同定位促进制造业规模收益递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融合促进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高级要素投入促使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孟卫军 林刚 刘名武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已成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进而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采用2009—2017年中国28个样本省区市的相应数据,运用网络SBM-DEA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高技术制造业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样本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整体较低,且成果转化效率低于技术研发效率;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并呈东、中、西部地区梯度递减格局;从总体来看,无论是在技术研发阶段还是在成果转化阶段,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创新效率促进效应均显著;这种创新效率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的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均显著,而中部地区仅在成果转化阶段显著,西部地区仅在技术研发阶段显著。因此,应积极引导和促进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充分发挥其促进创新效率的作用,并通过技术交易市场化促进成果转化;同时,应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推进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别化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周明生 张一兵
结合数字技术特性,以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为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分析数字技术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影响机制及作用特点。在测度2012—2019年中国214个地级城市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和产业融合程度基础上,探讨数字技术发展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水平提升会显著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在考虑模型内生性问题并利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数字技术的作用强度具有区域异质性,且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在非技术密集地区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数字技术通过技术进步和信息平台两种方式并以技术创新效应与市场需求效应为传导机制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结论有助于厘清数字技术作用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内在机理,深化对产业融合机制和地区异质性的理解,拓展数字技术在产业应用中的研究。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产业融合 产业升级 融合机制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丽萍 吴玉鸣 马为彪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基于2006—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相结合,实证检验高铁开通以及高铁网络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有助于促进产业协同集聚,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讨论下依然成立。高铁开通对东中部地区、大中型城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高铁站距离市中心30公里以内城市的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高铁开通通过加快高素质劳动力流动、提升市场潜力对产业协同集聚产生积极影响。高铁线路的不断开通形成日益加密的高铁网络,高铁网络中拥有较高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城市对“本地”和“邻地”产业协同集聚均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研究为评价高铁经济效应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证据,也为加快高铁建设从而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魏艳秋 和淑萍 高寿华
应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采用全国时序数据和省际截面数据,从综合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及投影分析等4个方面研究信息技术服务业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效率。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综合效率明显改善,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的提升;但是经过投影分析证明信息技术服务作为要素投入尚未达到最佳配置比例,制造业产出尚有不足。此外,由于我国31个省份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程度不同,因此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最后为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杜宇玮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其作为高级要素投入功能的发挥。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Tobit模型,本文从产业关联效率视角实证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效率尚不够高,且发达地区作用效率高于欠发达地区;作用效率受到信息化水平和协同集聚水平的显著正向影响,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表现存在差异,而且作用效率还受到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显著负向影响。因此,要有效发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应当注重降低生产性服务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从"规模化"向"效率化"思维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