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22)
- 2023(21137)
- 2022(17867)
- 2021(16517)
- 2020(14007)
- 2019(31809)
- 2018(31383)
- 2017(60405)
- 2016(32337)
- 2015(36247)
- 2014(35462)
- 2013(35024)
- 2012(31777)
- 2011(28362)
- 2010(28637)
- 2009(26934)
- 2008(26026)
- 2007(23034)
- 2006(20405)
- 2005(18265)
- 学科
- 济(128573)
- 经济(128400)
- 业(111268)
- 管理(107306)
- 企(97369)
- 企业(97369)
- 方法(57144)
- 数学(46700)
- 数学方法(46057)
- 财(40647)
- 农(38938)
- 中国(37857)
- 业经(36976)
- 制(31431)
- 融(29622)
- 金融(29616)
- 银(29017)
- 银行(28967)
- 行(27814)
- 务(27482)
- 财务(27400)
- 财务管理(27352)
- 农业(27139)
- 地方(26644)
- 企业财务(25954)
- 技术(25068)
- 理论(24801)
- 学(23774)
- 贸(23082)
- 贸易(23061)
- 机构
- 学院(449618)
- 大学(448920)
- 济(182516)
- 管理(182446)
- 经济(178513)
- 理学(156827)
- 理学院(155202)
- 管理学(152616)
- 管理学院(151759)
- 研究(143724)
- 中国(116061)
- 京(94799)
- 财(88692)
- 科学(85738)
- 所(69825)
- 财经(69767)
- 农(69564)
- 中心(67794)
- 江(67471)
- 业大(63688)
- 经(63420)
- 研究所(62774)
- 北京(59530)
- 范(56560)
- 师范(56079)
- 经济学(55040)
- 州(54521)
- 农业(53923)
- 院(52534)
- 财经大学(51833)
- 基金
- 项目(301578)
- 科学(239343)
- 研究(224785)
- 基金(219898)
- 家(189334)
- 国家(187677)
- 科学基金(163870)
- 社会(143556)
- 社会科(136124)
- 社会科学(136089)
- 省(118060)
- 基金项目(116176)
- 自然(104786)
- 教育(102819)
- 自然科(102420)
- 自然科学(102396)
- 自然科学基金(100576)
- 划(97728)
- 编号(91873)
- 资助(89606)
- 成果(74574)
- 重点(66696)
- 部(66493)
- 创(65520)
- 发(64021)
- 课题(62366)
- 创新(60655)
- 国家社会(59295)
- 制(58478)
- 教育部(57864)
- 期刊
- 济(203068)
- 经济(203068)
- 研究(133557)
- 中国(92134)
- 管理(71912)
- 财(71544)
- 学报(64702)
- 农(64310)
- 科学(61406)
- 大学(51082)
- 融(50325)
- 金融(50325)
- 教育(48749)
- 学学(47878)
- 农业(43674)
- 技术(41334)
- 财经(34657)
- 业经(34617)
- 经济研究(31457)
- 经(29781)
- 问题(25974)
- 业(24498)
- 图书(24447)
- 技术经济(23049)
- 科技(22410)
- 理论(21755)
- 现代(21273)
- 版(20393)
- 财会(20241)
- 商业(20205)
共检索到677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慕静 李爽 马丽
通过知识转移和知识融合实现创新价值共享已成为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新途径。以知识转移理论与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构建两业协同创新的动力学模型,利用Vensim DSS软件仿真分析随着知识融合的不断推进,两业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及其知识势能、知识创新率和知识转移率的变化态势,并就融合创新因子和政策因子,即制造企业知识需求、知识吸收能力、政府激励机制、财政投入、人才建设共5个因子对两业创新率进行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业知识势能呈指数增长,知识创新率及知识转移率不断增加,融合创新因子和政策因子对两业创新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关键词:
知识转移 知识融合 协同创新 系统动力学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舒锐 孟卫东
本文构建了高技术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的复合协同系统,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该系统的创新机制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9-2016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两产业的创新协同度进行测度,同时测算高技术制造业内部各子行业与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协同度。结果表明,当前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子系统和科技服务业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处于"初步协调"阶段,但受到创新环境子系统的影响,整体协同度处于"较差协调"阶段;各子行业中,除了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协同度非常低且发展并不稳定外,其他子行业与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协同度能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两产业复合协同系统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高技术制造业 科技服务业 复合协同系统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孟卫军 林刚 刘名武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已成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进而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采用2009—2017年中国28个样本省区市的相应数据,运用网络SBM-DEA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高技术制造业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样本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整体较低,且成果转化效率低于技术研发效率;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并呈东、中、西部地区梯度递减格局;从总体来看,无论是在技术研发阶段还是在成果转化阶段,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创新效率促进效应均显著;这种创新效率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的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均显著,而中部地区仅在成果转化阶段显著,西部地区仅在技术研发阶段显著。因此,应积极引导和促进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充分发挥其促进创新效率的作用,并通过技术交易市场化促进成果转化;同时,应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推进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别化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春明 麻艳林 陈佳馨
知识技术密集的先进产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区域的创新效率,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向创新驱动转变。本文通过构建超效率BCC模型对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算,以2010—2020年省级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业协同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在地理层面具有空间相关性,且对本地区域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两业协同集聚对邻近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对地理邻近区域主要表现为创新资源虹吸的负向影响,对经济邻近区域主要表现为创新成果共享的正向影响,而中西部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加大要素投入,以确保两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发挥正向的空间外溢效应。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方炜 校利敏
[目的/意义]揭示民参军知识转移过程的科学内涵,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结合Multi-Agent建模和CAS理论,依据知识势差网络联结原则和保密资质级别匹配原则,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网络民参军知识转移过程模型,定量模拟微观主体的合作伙伴选择策略、"断键重连"规则和学习吸收机制等。运用Matlab仿真探究其知识转移过程的内在机理,刻画了网络合作规模、主体融合开放度对知识水平的动态影响,揭示创新网络基本拓扑结构及其动态演化规律。[结果/结论]网络合作规模、主体融合开放度与知识转移绩效有正相关关系;知识转移会推动协同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且网络演化过程中出现显著的小世界性;网络知识水平和拓扑结构存在协同演化现象。
关键词:
军民融合 协同创新 民参军 知识转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蕾 刘荣增
基于2005—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产业融合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效应及通过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不管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还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产业融合均可以显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且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显著;第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通过协同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中介效应明显弱于直接效应;第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效应均弱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效应,中介效应表现尤其明显。根据实证分析结论并结合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鼓励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破除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机制约束、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融合的支撑作用等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并进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徐力行 高伟凯
以往的创新研究多基于制造业的背景,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研究更不充分。然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最快的产业,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对中国有巨大现实意义。该文介绍了产业创新的元素和创新模块,并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创新特点作出的比较,揭示了两者协同创新的主要障碍。提出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创新政策作用的关键结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创新、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等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产业创新 产业协同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期刊] 预测
[作者]
綦良群 周凌玥
协同创新主体间异质性知识转移是引发创新的重要因素,探究协同创新网络中的知识转移行为对促进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性及其对知识转移行为的影响,构建了装备制造企业与知识密集型企业、配套企业的知识转移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均衡策略的实现条件,对影响均衡策略的关键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与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装备制造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双方知识互补程度及协同效应的提高对知识转移具有促进作用;与配套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知识产权重视程度无法消除知识窃取行为,提高知识窃取惩罚成本及合理设置未来收益分配能够形成有效约束和正向激励。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高智 鲁志国
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将是未来装备制造业突破自主创新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可通过创新效应、制度效应、配置效应和协同效应等四大机制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对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并且这种提升作用在空间上主要通过直接效应表现出来。邻近地区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对本地区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且负向溢出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正向的直接效应,这主要与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及发展阶段有关。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孟庆敏 梅强
本文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内的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VensimPLE软件进行仿真,研究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机理,并分析影响互动的因素,提出增强互动创新的政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盛妍艺
专业镇在持续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经验特色或典型模式。本文首先从广东中山市小榄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集聚协同创新发展实践出发,将其所获得的有效经验和成功做法进行总结归纳并上升为一种创新发展模式;而后理论构造了一个专业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协同创新价值网链平台模型,以赋予专业镇或区域行业一定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最后提出了八项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专业镇集聚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培哲 菅利荣 刘勇
以知识转移为视角,从关系契约管理和非正式网络管理两方面设计复杂产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提出关系契约管理和非正式网络管理在复杂产品产学研创新活动中会协同发生作用,能有效促进创新主体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吕民乐 安同良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业创新的作用可以解析为专业化效应、知识转移效应和创新嵌入效应三个方面。文章基于中国2003-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创新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且在所有影响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因素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最大。研究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制造业创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吕荣杰 呼静 张义明
以协同创新为中介变量、环境规制为调节变量,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技术转移二者关系的理论模型。以我国2002-2015年省域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有正向影响;协同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的关系发挥中介作用;环境规制对协同创新与区域技术转移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环境规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技术转移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多主体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实现。结论可为揭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多主体协同创新和区域技术转移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矫萍 田仁秀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数字技术创新能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在分析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两业”深度融合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11—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度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和“两业”融合水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两业”深度融合的直接与间接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创新对“两业”融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过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仍成立;(2)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是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两业”融合的基本路径,且能诱导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两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3)数字技术创新对“两业”融合的促进效应因区域和产业结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因而要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建设,提升“两业”融合的质量与效率;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激活“两业”融合的内生动力;实施区域发展差异化策略,扩大“两业”融合发展的规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