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94)
2023(12404)
2022(10199)
2021(9428)
2020(7498)
2019(16649)
2018(16704)
2017(29971)
2016(16619)
2015(18727)
2014(19155)
2013(18531)
2012(17069)
2011(15576)
2010(16532)
2009(15610)
2008(15585)
2007(14639)
2006(13278)
2005(12247)
作者
(47685)
(39719)
(39307)
(37785)
(25175)
(18990)
(17984)
(15162)
(15076)
(14793)
(13508)
(13429)
(12927)
(12473)
(12447)
(12165)
(11708)
(11514)
(11428)
(11324)
(10378)
(9734)
(9477)
(9295)
(9233)
(8978)
(8833)
(8813)
(8182)
(7884)
学科
(62108)
经济(61950)
管理(55775)
(52971)
(41618)
企业(41618)
(31281)
(20789)
中国(20743)
农业(20740)
业经(20284)
(19827)
方法(19615)
数学(14863)
数学方法(14592)
(14431)
理论(14401)
地方(14092)
(13671)
银行(13659)
环境(13341)
(13077)
(12782)
(12267)
金融(12263)
(11247)
财务(11182)
财务管理(11136)
(11047)
(11002)
机构
学院(241386)
大学(236581)
(92421)
经济(89900)
管理(88716)
研究(78140)
理学(73898)
理学院(73087)
管理学(71791)
管理学院(71332)
中国(62616)
(50471)
(49523)
科学(45809)
(41557)
(38772)
(38192)
中心(37973)
财经(36614)
(34410)
师范(34129)
研究所(33491)
(33385)
(32605)
业大(32046)
北京(31954)
农业(28409)
(28203)
(28195)
经济学(28021)
基金
项目(149022)
研究(118834)
科学(117173)
基金(103761)
(87573)
国家(86620)
科学基金(75029)
社会(74492)
社会科(70005)
社会科学(69993)
(61398)
教育(55528)
基金项目(53603)
编号(51611)
(49362)
成果(44622)
自然(43795)
自然科(42622)
自然科学(42614)
自然科学基金(41835)
资助(41118)
课题(36825)
(34027)
重点(33585)
(32515)
(32203)
(31783)
(30965)
(30931)
项目编号(30567)
期刊
(120940)
经济(120940)
研究(75839)
中国(61670)
(41906)
(41362)
教育(38168)
管理(34622)
学报(33020)
科学(31190)
(26900)
金融(26900)
农业(26764)
大学(26619)
学学(24250)
技术(23601)
业经(23136)
财经(18322)
经济研究(16190)
(15800)
图书(15166)
问题(15127)
(13276)
(12224)
论坛(12224)
职业(12138)
科技(12098)
(11600)
农村(11449)
(11449)
共检索到391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木楠   龙梦晴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推出科技小院模式,涉农高校选派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员到田间地头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实地诊断、技术指导和多层次服务。这种将高校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与服务乡村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因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耦合而上升成为一项国家行动,并逐渐在国内涉农高校中推广开来。为此,立足于乡村振兴视角,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以涉农高校开展的科技小院模式为研究对象,对科技小院入驻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横向与纵向方面的实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得出:科技小院生态链连接四大主体、五条主线以及若干副线,其生态链系统中各主体资源有机循环、相互转换,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在纵向上主要以教育链与服务链为主线,横向推进以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为主导,其生态链运转的保障机制在宏观层面以政府引导为主、中观层面以市场支持为主、微观层面以高校主持为主。据此,针对科技小院模式发展面临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生态圈选址是否能够真正下沉、生态链参与主体是否可以扩宽、生态链资源流向是否能够透明、生态链人才“内生”是否能够落实等现实问题进一步展开思考、提出设想。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游猎  刘国玲  王睿  
近几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出台了许多支持与保护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构建起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使农村面貌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但是,我国乡村全面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农村自身发展能力薄弱、农村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机制。卞靖撰写的《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市场机制与政策体系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肖宇   李博文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财政扶贫模式将迎来根本性变化,乡村振兴基金在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论文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振兴基金通过“母基金+直投”方式,聚焦“三农”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但受制于农业项目投产周期长、农村资源确权定价困难和风险较高等客观条件制约,目前乡村振兴基金退出渠道还不够畅通,部分公益基金内在属性又决定了管理考核存在平衡与取舍难题。在对我国乡村振兴基金演进历程进行系统性梳理及和日本A-FIVE基金对比研究后,论文提出创新和畅通现有退出方式、设立与乡村振兴基金投资特征相适应的考核机制以及建立合理容错制度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向红玲  张宜红  陈昭玖  
[目的]通过系统论、分工深化等理论引导生态农业产业化,探索生产性服务在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形成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生态效益最大化。[方法]文章在梳理生态农业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理清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生产性服务等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并以江西林下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为例,探索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利益联结机制及三产融合实现方式。[结果](1)生态农业产业化需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拓展林下经济、复合经营等多种生态模式;(2)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提供,注重生产性组织培育和支持;(3)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践行生态农业认证机制和生态农业绿色清单制度,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探索和江西现实依据。[结论]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选择,而生产性服务则是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梁翠霞  
乡村振兴是党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和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布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文化。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在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精神力量,并不断赋予新内涵,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既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精神滋养,又能够激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广东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实施广东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用红色文化引领和凝聚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正能量。本文主要探讨了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价值以及红色文化在广东乡村振兴中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相关实践路径,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谭英  胡玉鑫  
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经济的振兴,而是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而"文化"建设乃是五位一体系统工程中的核心,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基石。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升级过程中,应以"家文化"内涵建设(修身齐家、孝悌忠义、诚信友善、谦敬和合)为中心,以"敬老爱小"为抓手和切入点,以相关激励措施为保障,以乡土文化为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力推动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任卫红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决策部署应用于解决农村问题之中。林业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振兴战略下的具体措施之一,其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林业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将其发展成为联结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将会为乡村林业资源和产业振兴搭建起双向互通的桥梁。由高岚、林超和郑彬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林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一书,以林业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为思路,梳理了林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收录了诸多经典案例,为我国林业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林  张健  许鲜  
当前,我国农村绿色金融发展仍然滞后,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多层次、多样化的绿色融资需求。以四川为例,对绿色金融与农村绿色金融的实践探索和问题进行剖析,并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了优化农村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考:宏观层面,以细化政府支持机制为牵引,完善农村绿色金融政策;中观层面,倡导在四川省探索创新"小组互助"绿色信贷模式,并构建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拓宽绿色资金融资渠道;微观层面,对内鼓励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农村绿色金融业务,对外尝试建立外资金融机构在四川乡村从事绿色金融业务的改革开放试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实施单元、服务群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丰富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时俱进地发挥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功能,并且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的背景下,我国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对标国家关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决策部署及实际需求,持续推进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组织体系、内容体系和办学资源体系的实践探索,一方面聚焦县域单元和村庄单元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聚焦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类人才和各种技能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了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人力资源提升、乡村发展与城乡融合以及乡村有效治理等方面的价值功能。立足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提出继续着力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体系、明确服务功能定位、拓展课程内容设置、完善办学路径机制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实施单元、服务群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丰富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与时俱进地发挥了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功能,并且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的背景下,我国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对标国家关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决策部署及实际需求,持续推进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组织体系、内容体系和办学资源体系的实践探索,一方面聚焦县域单元和村庄单元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聚焦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类人才和各种技能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了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人力资源提升、乡村发展与城乡融合以及乡村有效治理等方面的价值功能。立足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提出继续着力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体系、明确服务功能定位、拓展课程内容设置、完善办学路径机制等政策建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国锋   王丽君  
乡村生态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耦合逻辑。当前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经济、法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困境,表现为绿色生产方式滞后、环境保护法治不健全以及农村生态文化发展薄弱等。因此,新时代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完善农村生态法治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国锋   王丽君  
乡村生态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耦合逻辑。当前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经济、法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困境,表现为绿色生产方式滞后、环境保护法治不健全以及农村生态文化发展薄弱等。因此,新时代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完善农村生态法治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韩林松  王小华  周怡彤  
通过建立有效的乡村秩序、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设计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参与模式以及遵循市场基本规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实现农村经济超越发展,进而承担新时期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历史使命。重庆市海龙村是集体经济发挥经济主体作用、推动乡村振兴的典范。在加强村庄治理上,海龙村紧抓村级党组织建设,打造年轻专业的领导班子,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发挥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优势;在推动经济发展上,海龙村抓住了两次产业转型机遇,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率先推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丰富公共物品供给,补齐发展短板,落实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推动实现全村共同富裕。海龙村丰富的实践为我们深入考察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引领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和作用方式提供了典型案例,也为其他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后税费时代以来,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一些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现实挑战。为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提升党组织适应性并践行引领使命,一方面创新领导方式,破除资源瓶颈,为文化骨干赋责、赋权并进行过程赋能,实现了乡村文化活动的繁荣,另一方面推动建立文化治理载体,吸纳乡村精英群体作为转化中介,采取柔性治理方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乡村文化价值的重塑。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虽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平衡性,如个别地区的党建引领异化为党建包办,党建引领过程中存在“名实不符”问题,党建引领行动存在持续性不足的隐忧等。鉴于此,应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并强化党的农村文化领导权,以广大党员和群众满意为标准推动机制创新,以简约治理的方式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后税费时代以来,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一些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现实挑战。为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提升党组织适应性并践行引领使命,一方面创新领导方式,破除资源瓶颈,为文化骨干赋责、赋权并进行过程赋能,实现了乡村文化活动的繁荣,另一方面推动建立文化治理载体,吸纳乡村精英群体作为转化中介,采取柔性治理方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乡村文化价值的重塑。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虽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平衡性,如个别地区的党建引领异化为党建包办,党建引领过程中存在“名实不符”问题,党建引领行动存在持续性不足的隐忧等。鉴于此,应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并强化党的农村文化领导权,以广大党员和群众满意为标准推动机制创新,以简约治理的方式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