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17)
- 2023(16008)
- 2022(14047)
- 2021(13213)
- 2020(11147)
- 2019(25344)
- 2018(24762)
- 2017(47693)
- 2016(25876)
- 2015(28733)
- 2014(28582)
- 2013(27941)
- 2012(25764)
- 2011(23219)
- 2010(23077)
- 2009(21250)
- 2008(20681)
- 2007(18115)
- 2006(16061)
- 2005(14083)
- 学科
- 济(96931)
- 经济(96777)
- 业(74865)
- 管理(74019)
- 企(58423)
- 企业(58423)
- 方法(43439)
- 数学(37859)
- 数学方法(37392)
- 农(32837)
- 财(28497)
- 中国(27285)
- 农业(22792)
- 学(22080)
- 业经(21992)
- 制(19819)
- 地方(19226)
- 贸(19104)
- 贸易(19097)
- 易(18601)
- 技术(17094)
- 银(16204)
- 银行(16140)
- 务(15560)
- 财务(15491)
- 财务管理(15461)
- 环境(15408)
- 行(15402)
- 理论(15232)
- 和(15214)
- 机构
- 大学(366222)
- 学院(364093)
- 济(145421)
- 管理(144774)
- 经济(142317)
- 理学(125877)
- 研究(125570)
- 理学院(124481)
- 管理学(122372)
- 管理学院(121725)
- 中国(92417)
- 科学(79359)
- 京(77638)
- 农(67442)
- 财(67198)
- 所(63533)
- 业大(59404)
- 研究所(58192)
- 中心(56735)
- 财经(53193)
- 农业(52905)
- 江(52588)
- 北京(48945)
- 经(48506)
- 范(47748)
- 师范(47227)
- 院(45435)
- 经济学(42923)
- 州(42355)
- 财经大学(39515)
- 基金
- 项目(254503)
- 科学(198914)
- 基金(184582)
- 研究(183064)
- 家(163434)
- 国家(161803)
- 科学基金(137236)
- 社会(114986)
- 社会科(108792)
- 社会科学(108764)
- 省(98602)
- 基金项目(98138)
- 自然(90501)
- 自然科(88324)
- 自然科学(88296)
- 自然科学基金(86722)
- 划(83939)
- 教育(82703)
- 资助(75446)
- 编号(74263)
- 成果(60240)
- 重点(56826)
- 部(55693)
- 发(54002)
- 创(53078)
- 课题(50587)
- 创新(49548)
- 科研(48710)
- 教育部(47230)
- 国家社会(47121)
- 期刊
- 济(157219)
- 经济(157219)
- 研究(106229)
- 中国(68949)
- 学报(63613)
- 农(61710)
- 科学(56930)
- 管理(51133)
- 财(49082)
- 大学(47603)
- 学学(45054)
- 农业(42098)
- 教育(38161)
- 融(32084)
- 金融(32084)
- 技术(28805)
- 业经(26546)
- 财经(25378)
- 经济研究(24963)
- 经(21606)
- 业(21263)
- 问题(20613)
- 科技(20363)
- 图书(18540)
- 版(18481)
- 理论(17187)
- 技术经济(17012)
- 业大(16879)
- 现代(16025)
- 实践(15732)
共检索到529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昆仑 王林龙 赵荣 陈幸良
当前,我国绝对贫困已经整体消除,进入了乡村振兴时代。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激发落后地区的内生动力,确保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不反弹、脱贫户持续增收不返贫,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全国十省(区)402户脱贫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科技对农户的收入效应,利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脱贫户参与科技助农积极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表明:科技对农户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技术培训影响最明显;落后地区农户参与科技助农的积极性,受到其土地资源禀赋、收入结构、社会资本、农产品销售等因素影响;土地资源越丰富、立地条件越好、农产品销售越容易、亩产值越高,越倾向于利用科技成果获得最大化的土地产出和农业收入。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科技助农 脱贫户 收入效益 参与机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昆仑 王林龙 赵荣 陈幸良
当前,我国绝对贫困已经整体消除,进入了乡村振兴时代。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激发落后地区的内生动力,确保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不反弹、脱贫户持续增收不返贫,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全国十省(区)402户脱贫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科技对农户的收入效应,利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脱贫户参与科技助农积极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表明:科技对农户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技术培训影响最明显;落后地区农户参与科技助农的积极性,受到其土地资源禀赋、收入结构、社会资本、农产品销售等因素影响;土地资源越丰富、立地条件越好、农产品销售越容易、亩产值越高,越倾向于利用科技成果获得最大化的土地产出和农业收入。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科技助农 脱贫户 收入效益 参与机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泽平 王志章
在脱贫地区人口红利由正转负的背景下,确保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而不返贫是后扶贫时代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使用贫困人口信息表构造的2015~2020年脱贫户女性劳动力面板数据来研究其非农就业对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并采用工具变量法来解决内生性问题。回归结果表明,脱贫户女性非农就业会显著地提高其家庭人均纯收入,即性别红利得到经验佐证:女性非农就业时间每增加1个月,家庭人均纯收入会显著提高1.17个百分点;家庭非劳动力负担会显著抑制女性非农就业而减少家庭收入;村域经济发展有助于女性当地非农就业而增加家庭收入;在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情形下,健康是女性人力资本的首要因素,其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是其受教育程度的36.5倍。因此,推进性别平等、创造就业机会、加大技能培训、增加社区公共服务将是释放女性劳动力潜能的必然措施。
关键词:
脱贫户 女性劳动力 非农就业 性别红利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晗霖 王志章 刘新智 刘芮伶
伴随着脱贫攻坚持续深入,中国贫困人口数量急速下降,每年退出帮扶项目的"精准脱贫家庭"以千万数量激增,这部分人口既处于扶贫项目的退出边缘,又兼具风险脆弱性和返贫可能性,其可持续生计已然成为后扶贫时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改良的生计可持续性指数(LSI)并基于BP神经网络评估不同类型精准脱贫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和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GPS)探讨生计策略对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研究发现,把非农经营活动作为主要生计来源更有益于家庭生计和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非农主导型生计策略对家庭物质层面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于非物质层面作用并不明显;非农生计规模与精准脱贫户家庭整体可持续生计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婵娟
近年来,农村地区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返贫问题相伴相生,影响了我国脱贫质量。本文基于我国的农村地区,聚焦脱贫户返贫的影响因素,剖析脱贫户主要返贫风险主要集中于疾病、自主发展能力、自然灾害、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研究认为:应加强农村地区医疗救助",智志双扶"注重培育文化能力,推进防灾救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等多渠道构建可持续长效脱贫体系。
关键词:
脱贫户 返贫 稳定脱贫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蒙媛 陆远权 陈莉
基于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调研数据,本文考察精准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1)精准扶贫政策对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脱贫农户家庭消费具有促进作用。就消费结构而言,精准扶贫政策使脱贫农户家庭居住和交通通信支出占总消费的比例提高,而教育和医疗支出占比降低。就消费类型而言,精准扶贫政策对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均有提高作用,生存型消费作用突出。就扶贫政策而言,产业就业扶贫政策作用最大,而保险扶贫政策作用最小。通过分位数回归、安慰剂检验等方法检验,上述结论仍成立。(2)异质性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对不同地区、民族和收入的脱贫农户家庭消费有明显差别,其中对湖南省、少数民族和低收入脱贫农户的刺激作用最大。(3)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因病致贫、因教致贫和脱贫边缘户这三类特殊家庭,他们通过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就业扶贫等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政策综合发力,家庭消费水平得以改善,家庭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本文旨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贺立龙 杨子瑜
基于对脱贫农户连续三年家庭人均收入的动态监测结果(2018—2020年收入是否稳定保持在贫困线1.5倍以上)以及扶贫小额贷款偿还能力调查状况来衡量脱贫稳定性。以家庭支柱成员从事生计活动的类型和时间作为农户生计策略的识别与度量指标,利用课题组在四川大小凉山地区实地调研所得的1 133户精准脱贫家庭数据,实证探究生计策略选择对农户脱贫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计策略影响农户脱贫稳定性,相比自主型生计农户,政策依赖型生计农户家庭脱贫稳定性不足;在自主型生计农户中,相比纯农业经营生计,存在非农就业的多元生计策略更加有助于农户稳定脱贫。(2)生计策略的稳定脱贫效果受到家庭人口特征、建档立卡以及帮扶政策等因素调节,其中农户脱贫发展内生动力激发、政策帮扶推动的家庭经营组织化及产业链融入有助于抑制政策依赖型生计、纯农业经营生计的不稳定脱贫效应。(3)生计策略通过家庭收入结构与收入水平两个渠道对脱贫稳定性产生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柯 方时姣 张振华
【目的】从心理账户视角探讨家庭收入对家庭能源消费与能源贫困的影响,为解决中国家庭收入增加与低能源消费水平、高能源贫困共存的矛盾现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CFPS2016—2018年数据,对中国能源贫困进行了测度,并基于心理账户的视角,探讨了家庭收入对家庭能源消费与能源贫困的影响。【结果】(1)当前中国能源贫困较为严重。家庭收入的增加能促进家庭的能源消费以及降低能源贫困。(2)中国家庭存在心理账户效应,能源消费与能源贫困主要是受工资性收入账户与经营性收入账户的影响。(3)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账户与经营性收入账户能通过增加家庭能源消费的意愿与完善家庭能源设施的意愿,从而促进家庭的能源消费与降低能源贫困。(4)异质性结果表明能源消费阈值线越高、收入越低及处于东部地区的家庭,收入心理账户对能源消费与能源能源贫困有更为显著的影响。【结论】对于当前中国低能源消费与高能源贫困现象,应当重视家庭收入来源差异,侧重增加家庭的工资性与经营性收入,并进一步降低家庭的用能成本及增加家庭的能源消费意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志鹏 张二申 陈国军 黄梦姣 朱肖勇
明晰欠发达山区农村脱贫户的收入转变,对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依托2016~2022年鄂西南×县24个脱贫村的脱贫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收入的整体水平和结构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收入转变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依靠政府持续帮扶和农户自身发展,调查农户的各类收入均不同程度获得提升,当地脱贫成效显著。(2)家庭总收入影响因素单因子解释力差异显著,家庭禀赋类因素作用最为明显;双因子交互作用解释力均高于单因子。(3)多数农户的收入结构发生转变,工资性收入占比不断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显著增强。(4)家庭禀赋和地理环境影响最强,因子作用方向与强度差异明显。研究认为应结合脱贫户的发展现状改进帮扶措施,进一步提高脱贫人口的收入水平、优化收入结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杜鑫 王昌海
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供应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之后,发现土地流转对农户粮食产出和家庭收入均产生显著的影响。具体分析,相对于土地自给自足,土地转出行为使得农户粮食产出大约下降20%,家庭纯收入降低大约7%,土地转入行为使得农户粮食产出大约增加1.6倍,家庭纯收入提高大约20%。尽管土地转出行为降低了农户家庭收入,但与之相伴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户产生较高的增收作用,从而弥补了土地转出行为对农户的减收效应。总的来说,土地流转行为是拥有不同要素禀赋和生产能力的农户基于自身比较优势所做出的市场选择的结果,应予鼓励和支持。
关键词:
土地流转 粮食产出 农民收入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庞辉
本文基于辽宁省农户调查,站在农户角度、以农业生产经营投入产出为视角,对财政支农政策中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进行研究。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洪革 张少鹏 胡琴心
基于2014—2017年对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调研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评估全面停伐政策对国有林区居民家庭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面停伐政策的实施对林区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人均收入均存在消极影响;家中有人在其他企事业单位上班有利于促进国有林区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从事农林经营不利于国有林区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虽然通过获得农林经营收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工资性收入的减少,但是对家庭人均收入无显著消极影响。因此,建议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对国有林区居民家庭进行专项资金扶持;转岗分流安排富余劳动力;改变国有林区居民保守的就业观念并鼓励自主创业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廖文梅 林静 沈月琴 孔凡斌
【目的】缩小农户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量化分析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新时代新征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助力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规划和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分工与专业化效应、优化家庭劳动力配置与促进林地流转经营的理论,构建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影响的分析框架,利用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四川和广西的2 413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林业社会化服务采纳程度下的影响差异及其分解效应。【结果】1)林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增收效应,且对低收入农户家庭的增收效应更大,有利于缩小农户家庭收入差距。2)林业社会化服务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家庭收入的边际贡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林业社会化服务可使基尼系数显著减小,总体呈现分位点越低边际贡献越大的变化趋势,林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缩小农村家庭收入差距。3)系数效应主导了农村家庭收入差距的扩大。其中,户主是否为村干部、林业收入占比、林地细碎化程度、村距县城距离、地形是影响Q_(10)~Q_(90)分位点上系数效应的主要因素。4)林业社会化服务采纳程度均值为0.354,林业社会化服务对低采纳水平组农户家庭总体具有较好的增收效应,农户家庭收入差距主要由特征效应主导。【结论】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林业社会化服务缩小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面向低收入农户家庭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供需支持政策,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政策,激发与鼓励农户积极采纳林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形成“以需促供、以供带需”的良性循环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奎立 王国友 曾敏睿
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对农村家庭收入带来的影响在学界尚存争议。借助半结构收入方程和夏普里方程,以新疆吐鲁番市一区两县的统计资料和调研数据为基础,检验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对农村家庭收入及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减缓政策短期对农户收入影响不大。但长期来看,由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保护和屏障作用,气候变化减缓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增加农村家庭收入,并可以降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段志民 郝枫
家庭在福利分析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家庭收入如何受最低工资政策影响却很少得到关注。本文采用2005-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利用多时期双重差分和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方法实证考察了最低工资政策对我国城镇家庭收入及其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最低工资标准上涨显著提升了处于贫困标准1~2倍家庭的收入水平,对贫困标准以下或高于贫困标准2倍以上的家庭收入没有影响;②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可有效减缓城镇家庭收入不平等,尤其对家庭收入分布较低分位部分的不平等程度有明显改善;③最低工资政策对家庭收入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工资溢出效应和就业挤出效应的比较,且其对不同收入等级家庭中成员的收入和就业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政府在制定最低工资政策时,应针对低收入女性劳动力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各类低收入家庭均能从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中受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