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47)
- 2023(14754)
- 2022(12712)
- 2021(12073)
- 2020(10106)
- 2019(22740)
- 2018(22951)
- 2017(43570)
- 2016(23723)
- 2015(26811)
- 2014(26198)
- 2013(25578)
- 2012(23764)
- 2011(21162)
- 2010(21041)
- 2009(19275)
- 2008(18834)
- 2007(16812)
- 2006(14748)
- 2005(12581)
- 学科
- 济(90611)
- 经济(90430)
- 管理(71877)
- 业(69649)
- 企(59912)
- 企业(59912)
- 方法(40411)
- 数学(32963)
- 数学方法(32505)
- 农(25721)
- 中国(25701)
- 技术(23989)
- 业经(23063)
- 财(22034)
- 学(20342)
- 地方(19867)
- 理论(18586)
- 农业(17373)
- 和(16612)
- 制(16452)
- 贸(15337)
- 贸易(15324)
- 易(14831)
- 技术管理(14381)
- 务(13946)
- 环境(13938)
- 财务(13874)
- 财务管理(13850)
- 教育(13625)
- 银(13573)
- 机构
- 大学(326960)
- 学院(325277)
- 管理(131363)
- 济(123551)
- 经济(120595)
- 理学(113693)
- 理学院(112384)
- 管理学(110395)
- 管理学院(109787)
- 研究(107172)
- 中国(79372)
- 京(70845)
- 科学(68072)
- 财(55720)
- 所(53025)
- 农(50626)
- 中心(49422)
- 业大(48651)
- 江(48402)
- 研究所(48201)
- 范(45264)
- 师范(44890)
- 北京(44812)
- 财经(44481)
- 经(40309)
- 州(39587)
- 农业(39267)
- 院(39265)
- 技术(36720)
- 师范大学(36232)
- 基金
- 项目(224045)
- 科学(176468)
- 研究(167022)
- 基金(160480)
- 家(138895)
- 国家(137651)
- 科学基金(119043)
- 社会(104446)
- 社会科(98102)
- 社会科学(98071)
- 省(88837)
- 基金项目(86115)
- 自然(76779)
- 教育(76528)
- 自然科(75022)
- 自然科学(75005)
- 划(74047)
- 自然科学基金(73671)
- 编号(69137)
- 资助(64383)
- 成果(56191)
- 创(50304)
- 重点(49463)
- 部(48452)
- 发(47664)
- 课题(47423)
- 创新(46193)
- 项目编号(42834)
- 大学(41955)
- 科研(41928)
- 期刊
- 济(138282)
- 经济(138282)
- 研究(95987)
- 中国(68560)
- 学报(51082)
- 管理(49702)
- 科学(48264)
- 农(46164)
- 教育(44378)
- 财(42747)
- 大学(39050)
- 学学(36165)
- 农业(32438)
- 技术(31682)
- 融(25422)
- 金融(25422)
- 业经(22889)
- 财经(21177)
- 经济研究(20909)
- 图书(20526)
- 科技(20130)
- 经(18122)
- 技术经济(17503)
- 问题(17444)
- 业(17327)
- 理论(15897)
- 坛(15706)
- 论坛(15706)
- 版(15539)
- 现代(14906)
共检索到482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沙德春
基于国内外有关"社会技术"思想和论述,文章将"社会技术"分为政策法规、产业商业模式和社会气质三个层面,并以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为具体案例,考察园区转型发展中不同层面的"社会技术"创新及其对园区转型的作用,研究了"社会技术"对科技园区转型发展的意义。新竹园区在转型发展中,形成了以"产业别优惠"转向"活动别优惠"为代表的政策法规层面社会技术创新;以"垂直化分工生产体系"和"自创品牌"为典型的产业商业模式层面社会技术创新;以"党禁"、"报禁"解除为基点的民主自由化社会气质的塑造。不同层面的"社会技术"因素对园区的
关键词:
社会技术 商业模式 社会气质 园区转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毛才盛
文章从服务外包创新集群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出发,通过构建服务外包产业创新集群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了6个园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各个园区的创新集群能力。并以宁波数字科技园为例,深入分析了其创新集群能力,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扈瑞鹏 马玉琪 赵彦云
文章基于2011年-2014年中关村科技园数据,采用Rome-Jones知识生产函数和随机前沿模型方法,测度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R&D资本存量和研发人员投入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弹性系数分别为0.23%和0.27%;金融支持、政府扶持对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规模对创新效率具有一定的负向作用,产业集中度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不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 创新效率 随机前沿分析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汪涛 杨雪梅
大学科技园作为促进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高校提供的科研人才及成果等多种创新资源,这些资源也是大学科技园得以顺利开展孵化活动的基础条件.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依托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利用三阶段超效率DEA模型和熵值法分别评价2014年—2018年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效率和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运用混合回归模型探究高校的技术创新溢出对大学科技园孵化效率及空间异地扩张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仅东部地区的孵化效率一直大于1,实现了DEA有效,北京、江苏和广东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效率也实现了DEA有效,多数省份的孵化效率偏低,且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高效率区主要由东部沿海、中部少数省份组成,东北三省和中部多数省份多位于中效率区,低效率区大都由西部省份组成.2)各省级区域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相似的特征,北京、江苏和上海的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一直处于较高等级,大部分省区市高校的技术创新溢出能力呈现先稳步增长,后有所下降的趋势;整体来看,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溢出能力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3)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对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大学科技园空间扩张分析结果表明,依托较高技术创新溢出能力高校的大学科技园,更容易实现辐射异地发展,助力科技园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园.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范超 赵彦云
为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演化规律,探索该产业龙头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文章使用2010年~2015年中关村科技园数据,使用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6年间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演化规律,并结合多水平模型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机制的异质性。结果显示:(1)科技园产业创新效率整体仍处于偏低水平,但有逐年提升的趋势,不同企业提升速度差异较大;(2)非国有企业整体的创新效率比国企的更高,且提升速度也更快;(3)企业规模增大有利于创新效率的提升,且这种趋势在不同企业之间相对比较一致;(4)政府支持有效地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但作用强度在不同企业中差别较大,对非国有企业的支持效果相对更好;(5)金融支持还未发挥出对企业创新研发的显著支撑作用,仍有较大潜力需要释放。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宏起 韩延平 王丽娜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曾建丽 刘兵 梁林
文章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对科技人才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科技人才以及生态系统的理论渊源,探讨了科技人才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认为其包括科技人才要素和非科技人才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建了科技人才生态系统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了科技人才生态系统的知识技能流动、科技人才循环、信息传递的功能以及中心性、动态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反馈性、竞合共生性的特征,并基于该模型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从实践角度佐证了理论模型研究的合理性。最后针对科技人才生产者、科技人才消费者、科技人才分解者等系统要素提出维持科技人
关键词:
科技人才 生态系统 人才管理 创新驱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曾建丽 刘兵 梁林
文章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对科技人才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科技人才以及生态系统的理论渊源,探讨了科技人才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认为其包括科技人才要素和非科技人才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建了科技人才生态系统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了科技人才生态系统的知识技能流动、科技人才循环、信息传递的功能以及中心性、动态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反馈性、竞合共生性的特征,并基于该模型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从实践角度佐证了理论模型研究的合理性。最后针对科技人才生产者、科技人才消费者、科技人才分解者等系统要素提出维持科技人才系统健康平衡的措施。研究为深入理解科技人才流动和迁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
关键词:
科技人才 生态系统 人才管理 创新驱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汪艳霞
为提升科技服务质量,大学科技园区纷纷探索新型建园模式。以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研究方法,剖析大学依托、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的共建办园、合作治理模式,探究其发展路径、特色优势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科技服务 合作治理 大学科技园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曾卫勇
大学科技园已成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带动工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及企业生命周期的差异性决定了大学科技园运行中的支持方式和组织模式应有所不同。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依据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特点及企业的生命周期特征,探索出一条适应技术创新和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运作模式,为我国大学科技园的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企业成长 科技成果转化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孟浩 何建坤 吕春燕
清华科技园作为清华大学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经验是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积极进行各种创新及创新集成。这为其他研究型大学科技园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
清华科技园 创新 创新集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邴浩 罗婧 杨德林
本文基于制度主义视角,在构建企业创新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之上,通过控制其他因素,厘清了大学科技园制度环境与创业者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企业生产创新产品、企业拥有专利数目的关联,探索了大学科技园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学科技园的制度环境与入园企业的创新行为有着较为显著的正向关联,特别是大学科技园的投融资政策与人才政策对于企业创新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制度主义 企业创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史国栋
大学科技园的形成模式主要有内生自发、引进创新、交叉递进三种类型。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功能是整合创新要素、培育创业人才、孵化高新企业和促进产业升级。我国要在政府责任、要素效应、创业平台、运营机制上加以创新,提升大学科技园创新绩效。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为主要任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社会组织形式。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研究园发展成举世瞩目的"硅谷"之后,世界上相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吕雪晴 党建民
促进协同创新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首要任务,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职责不清、深度不够、绩效不佳等诸多问题,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基于协同论系统构建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协同创新服务主体、对象、目标、任务、载体、机制等各项构成要素;应围绕协同创新资源和要素的融合,系统设计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技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专业服务平台;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维度出发,进一步理顺并创新政策引导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和管理促进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黎晓奇 高梁 张记欢
文章首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简介,指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中国创造"之间的关系。之后对中关村科技园的情况以及新时期下首都转型升级期间的主要难题进行了介绍,在此之上对中关村科技园在首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文章根据"中关村模式"结合地方情况提出了四点启示,可以对其他城市的新型城镇化与高新园区联动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