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28)
- 2023(12459)
- 2022(10495)
- 2021(9568)
- 2020(7886)
- 2019(17305)
- 2018(16815)
- 2017(32262)
- 2016(17318)
- 2015(18945)
- 2014(17890)
- 2013(17576)
- 2012(16210)
- 2011(14789)
- 2010(14600)
- 2009(13349)
- 2008(12876)
- 2007(11296)
- 2006(9673)
- 2005(8237)
- 学科
- 济(79067)
- 经济(78997)
- 管理(52646)
- 业(52269)
- 企(42460)
- 企业(42460)
- 方法(35190)
- 数学(31690)
- 数学方法(31495)
- 中国(22458)
- 地方(20058)
- 技术(19138)
- 农(18909)
- 财(17257)
- 业经(15733)
- 农业(13755)
- 贸(13352)
- 贸易(13345)
- 技术管理(13132)
- 学(12880)
- 易(12839)
- 制(12070)
- 环境(11537)
- 融(11091)
- 金融(11090)
- 地方经济(10974)
- 银(10675)
- 务(10650)
- 财务(10637)
- 银行(10637)
- 机构
- 学院(242575)
- 大学(241603)
- 济(102011)
- 经济(100027)
- 管理(96598)
- 理学(85042)
- 理学院(84050)
- 管理学(82787)
- 管理学院(82328)
- 研究(81469)
- 中国(59129)
- 科学(51238)
- 京(49280)
- 财(43373)
- 农(43021)
- 所(39864)
- 业大(38402)
- 中心(37538)
- 研究所(36696)
- 财经(35707)
- 江(34910)
- 农业(33998)
- 经(32752)
- 经济学(31813)
- 范(30376)
- 院(30009)
- 北京(29975)
- 师范(29971)
- 经济学院(29036)
- 州(28364)
- 基金
- 项目(176302)
- 科学(141511)
- 基金(130109)
- 研究(124043)
- 家(115356)
- 国家(114432)
- 科学基金(99335)
- 社会(82732)
- 社会科(78795)
- 社会科学(78778)
- 省(70468)
- 基金项目(70399)
- 自然(65096)
- 自然科(63735)
- 自然科学(63715)
- 自然科学基金(62614)
- 划(59185)
- 教育(56480)
- 资助(50915)
- 编号(46901)
- 创(42435)
- 重点(39999)
- 发(38873)
- 创新(38820)
- 部(38549)
- 成果(35407)
- 国家社会(35254)
- 科研(33569)
- 计划(33188)
- 教育部(33089)
共检索到341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淑芬 温璐迪
开展科技合作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理论分析区域内、跨区域科技合作对城市创新能力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借助2013—2020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经验数据,系统考察了科技合作对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合作显著促进了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且这一影响在上、中、下游城市具有异质性;科技合作通过影响黄河流域城市在国家创新网络的中心性,促进城市创新能力提升。进一步研究表明:科技合作对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吸收能力门槛效应,高吸收能力区间内科技合作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科技合作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黄河流域内其他城市创新能力提升,但区域内、跨区域科技合作的空间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洋 杨睿
环境规制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在推力。聚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文章基于多维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环境规制实施如何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并重点关注产业结构这一路径变量。研究发现:环境规制的实施有助于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且在空间维度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不同类型空间权重矩阵下的估计结果均支持上述结论;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流域分布、城市层级以及城市边界区位等维度存在异质性特征;环境规制能够加速黄河流域产业结构高级化,这也是环境规制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建华 施天乐 黄亮朝
论文对黄河流域57个地级市2010—2020年碳排放、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运用Moran’s I和PVAR模型分别探究各地市三要素间的空间相关性及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黄河流域三要素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格局,其中山东及省会城市如郑州、太原等始终维持较高水平,甘肃、宁夏和陕西的部分城市仍处于“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阶段。(2)三要素全局Moran’s I为正且显著,高—高、低—低聚集趋势明显,“高—高”聚集区多位于山东,而“低—低”聚集区多位于甘肃、宁夏及陕西北部。(3)三要素间存在自身加强机制,科技创新能显著抑制碳排放,且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明显,碳排放能减缓科技创新进程,对产业结构优化有一定的倒逼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建华 施天乐 黄亮朝
论文对黄河流域57个地级市2010—2020年碳排放、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运用Moran’s I和PVAR模型分别探究各地市三要素间的空间相关性及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黄河流域三要素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呈现“西低东高”的分布格局,其中山东及省会城市如郑州、太原等始终维持较高水平,甘肃、宁夏和陕西的部分城市仍处于“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阶段。(2)三要素全局Moran’s I为正且显著,高—高、低—低聚集趋势明显,“高—高”聚集区多位于山东,而“低—低”聚集区多位于甘肃、宁夏及陕西北部。(3)三要素间存在自身加强机制,科技创新能显著抑制碳排放,且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明显,碳排放能减缓科技创新进程,对产业结构优化有一定的倒逼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梦渊 李豫新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黄河流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文章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62个城市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分别测算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绿色经济效率,进而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黄河流域绿色经济效率,经过稳健性检验及缓解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第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助推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赋能黄河流域绿色转型发展。第三,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城市地理区位、行政级别、资源禀赋等不同而存在差异。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经济效率 黄河流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艳 张雪芳 雷淑珍
文章在分析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三者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模型分析2011—2020年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和三者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发展态势稳定,但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综合水平并不高;黄河流域三系统耦合协调等级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空间上呈现黄河下游>黄河中游>黄河上游的发展格局;驱动因素对黄河流域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其作用强度按经济驱动、产业结构、政府调控、水资源依次递减。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 耦合协同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清香 李仙娥
文章立足黄河流域资源环境禀赋特征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从动力转换、结构优化、成果共享、生态保护四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深度挖掘数字经济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并基于2011—2019黄河流域城市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效应和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示:(1)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驱动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动能。(2)从区域异质性视角考察,中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得益于数字经济的助推作用,上游地区数字经济的正向效应不显著。(3)采用门槛模型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呈现显著的“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4)在作用机制上,数字经济通过动力转换、结构优化、成果共享以及生态保护四个方面推动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门槛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露 徐维祥 郑金辉
文章通过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福利的双向反馈效应,并且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人口、产业城镇化对生态福利的影响效应为负,土地城镇化对生态福利的影响效应为正,邻近地区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的发展均抑制了本地生态福利绩效的提高;生态福利对人口、产业城镇化的本地影响效应均为负,对土地城镇化的影响效应为正,邻近地区生态福利的提高抑制了本地的土地、产业城镇化进程;分流域来看,上游地区生态福利对人口城镇化的正向效应最大,下游地区的负向效应最大,中游地区无论是本地还是邻近地区,生态福利的提高均受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效应较大;本地和邻近地区生态福利对土地城镇化的影响效应在黄河流域中游和上游地区显著为负,土地城镇化对生态福利的本地-邻近影响效应在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均为正,但邻近地区的影响效应还不显著;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的提高受到产业城镇化的抑制效应最强,反过来影响也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鑫鹏 卢新海
立足创新驱动发展和黄河流域重大国家战略,基于“量质并重”视角构建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比较的超效率MinDS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并分别基于投入和产出视角探寻科技创新效率短板,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随机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协同性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均呈现较强的上升势头,科技创新产出“质量不高、数量不足”是科技创新效率的最大短板。超变密度是影响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协同提升的主要原因,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协同性的关键在于平衡城市个体差异。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空间效应的影响下七大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向高水平跃迁的概率较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景峰 李妍
黄河流域近年来推动数据要素参与到更多价值的创造和分配,得益于数字经济对科技创新产出的作用。基于此,对2009—2019年间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产出以及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科技创新产出的重要支撑力,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推动经济社会形态下数字化经济的发展进程,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绩效,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数据价值挖掘的需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玉洁 刘曙光
绿色创新作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采用网络DEA模型测度2003—2018年黄河流域79市(州、盟)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分析效率的空间演化规律,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但表现为波动上升的时间趋势;(2)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异格局,效率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表现出南北方向相对稳定、东西方向集聚发展的趋势;(3)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师资力量、外资利用和环境规制是影响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书明 张青青
随着绿色税种相关法律的正式实施,中国已构建起以环境保护税为主体,以资源税、消费税等税种为辅助的绿色税收体系,在推动区域全面绿色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完善绿色税收体系促进流域绿色增长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2013—2022年黄河流域9省区100个地级市的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对绿色税收促进绿色经济增长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绿色税收对黄河流域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环境保护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对绿色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较弱。(2)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绿色税收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具有中介效应。绿色税收通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促进绿色经济增长。(3)绿色税收对黄河流域不同地区和不同资源状况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显著差异。相较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和非资源型城市,绿色税收对中下游地区和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为更好地促进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持续完善绿色税收体系,适时扩大绿色税种征税范围,进一步调整优化税率,积极落实绿色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绿色发展增添动力。同时,加强部门协作,完善税收征管模式,充分发挥绿色税收职能作用,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为实现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绿色税收支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峰 魏巍 陈嘉伟 宋胜磊
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2010—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逐年提升,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发展格局;(2)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与产业链韧性的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值,整体集聚效应未发生明显改变,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3)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难以有效推动本地产业链抵抗力和恢复力增长,从而制约产业链韧性提升,而邻近城市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流的空间溢出能够增强产业链抵抗力和恢复力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4)时空非平稳性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对产业链韧性、抵抗力和恢复力的正向驱动作用逐年减弱;2021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对城市产业链抵抗力和恢复力影响的强弱异质性,使其对产业链韧性的正向驱动作用由东向西逐级递减,并对甘肃、宁夏等城市的产业链韧性产生负向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桂龙 黄妍
以生物技术领域专利为例,采用共性技术专利作为因变量,构建L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研发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专利的研发供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产学研合作共性技术研发明显优于企业单独研发形式。应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积极作用,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 共性技术 生物技术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董会忠 刘鹏振
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技术创新效率分为科技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两阶段,采用2005-2018年黄河流域73个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引入技术密度作为门槛变量,探究环境规制对两阶段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及中下游地区的环境规制与科技研发效率呈倒"U"型关系,上游地区环境规制与科技研发效率呈"U"型关系;(2)黄河流域及中下游地区环境规制对成果转化效率影响不显著,上游地区的成果转化率随着环境规制水平提升呈倒"U"型变化趋势;(3)黄河流域和下游地区的环境规制与科技研发效率存在技术密度双重门槛效应,其中,中游地区通过单一门槛检验,上游地区未通过门槛检验,而黄河流域和上游地区的环境规制与成果转化效率存在技术密度单一门槛效应,其中,中下游地区未通过门槛检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