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96)
2023(16768)
2022(14198)
2021(13355)
2020(10648)
2019(24318)
2018(24285)
2017(45421)
2016(24637)
2015(27126)
2014(27123)
2013(26523)
2012(24398)
2011(21909)
2010(21964)
2009(19902)
2008(19211)
2007(17061)
2006(14655)
2005(12408)
作者
(69709)
(58295)
(57635)
(54865)
(36703)
(27946)
(26161)
(22668)
(21941)
(20804)
(19811)
(19545)
(18247)
(18198)
(17800)
(17777)
(17400)
(17058)
(16540)
(16435)
(14316)
(14266)
(14013)
(13254)
(13119)
(13028)
(12993)
(12793)
(11741)
(11730)
学科
(91759)
经济(91652)
(71975)
管理(70070)
(58183)
企业(58183)
方法(40422)
(35101)
数学(33782)
数学方法(33372)
中国(27115)
业经(25296)
农业(23702)
(23321)
技术(21529)
(20678)
地方(20363)
(18142)
理论(18012)
(15316)
(15118)
银行(15078)
教育(14824)
(14768)
贸易(14755)
(14410)
(14330)
(14141)
金融(14138)
(13870)
机构
学院(340624)
大学(338278)
管理(134912)
(129045)
经济(125970)
理学(117222)
理学院(115919)
管理学(113928)
管理学院(113291)
研究(112400)
中国(82228)
科学(71738)
(71229)
(59317)
(58499)
(55392)
业大(52597)
中心(51633)
研究所(50708)
(50625)
(46991)
财经(46880)
师范(46544)
农业(45227)
北京(44496)
(42689)
(41351)
(41207)
技术(38248)
经济学(37910)
基金
项目(239686)
科学(188672)
研究(178586)
基金(171343)
(149161)
国家(147788)
科学基金(127064)
社会(111731)
社会科(105526)
社会科学(105503)
(96518)
基金项目(91300)
教育(81975)
自然(81258)
(80165)
自然科(79373)
自然科学(79355)
自然科学基金(77940)
编号(73430)
资助(68220)
成果(59955)
(53613)
重点(53389)
(51921)
(51702)
课题(51240)
创新(49297)
国家社会(45422)
项目编号(44997)
科研(44893)
期刊
(143356)
经济(143356)
研究(97862)
中国(70802)
(58649)
学报(55732)
科学(51748)
管理(49697)
教育(45946)
(42966)
大学(42565)
学学(39983)
农业(39591)
技术(30886)
(28896)
金融(28896)
业经(26688)
财经(22042)
经济研究(21440)
科技(20392)
(19284)
图书(18865)
(18838)
问题(18666)
(17611)
技术经济(16227)
理论(15753)
现代(15087)
(15000)
论坛(15000)
共检索到4945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乐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非遗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在信息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山西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借助科技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文章总结了科技参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现实状况及问题,指出乡村非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不应局限于文化本身,还应当包括传承主体、实践技能和实践空间的多维度转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罗清霞  
我国历经五千余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着极高的艺术、经济价值,同时也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给予高度关注。不过在实践中,商标保护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为此,文章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发展现状分析为基础,对常见的商标保护模式以及暴露出的缺陷进行深刻研究,从商标申请绿色通道建立、商标注册制度完善、申请人机制的完善、组合商标建立四个方面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完善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具有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实现产业兴旺等积极作用。但是因主体认知偏差、传承断层断档及开发利用不当等问题,造成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因此,应立足于现实问题,坚守文化立场,坚定以人为本,坚持创造性转化,通过提升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及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的有效途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凌  杨豪中  
基于生态学理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视为由各种生态要素构成的文化生态场,通过对场域中各生态要素的分析解读,指出在历史区域改造中,根据文化生态结构特征研究发展对策,从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生态要素两方面构建文化生态场,有助于维持遗产地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促进历史区域可持续发展。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艳平  
在保护的前提下并受制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我们获得了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性质的概念。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认识路径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表现出与常规旅游资源的较大差异。对于舶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我们需要用"认识路径"这样的关键词来固化保护意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志娟  李治  
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更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创新性的传承非遗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营养、经济动力、治理基因,面对非遗核心价值背离和传承群体流失、国家发展战略导致保障措施不力和乡村非遗的发展空间持续微缩的困境,推进乡村非遗价值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融合、强化政策落实增强非遗传承的战略性、创新非遗资源耦合支撑助推产业发展将成为传承非遗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可行性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研  吴红娜  
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的河北省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然而,其在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当前,文化旅游是继承发展非遗文化的承载体和基本方式,但两者并未实现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从现实层面出发,依托河北省非遗文化资源,探寻“非遗+旅游”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力图通过新路径切实促进非遗文化和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兴帜   周灵颖  
以名录制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工作初步构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体系,对非遗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非遗名录制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遗产保护碎片化,遗产持有者弱化,遗产生活性式微等系列问题。文章从村落场所、原生主体、日常生活生产等阐述非遗与村落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村落既是非遗存续的空间也是非遗实践的外化形态,村民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也是非遗的使用者,日常生活既是非遗的表达内容也是非遗本体,村落空间、村民共同体、日常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村落有机体的不同向度,以村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单位,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存续形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承忠  贾世奇  
物质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在长久历史发展中所沉淀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精粹。然而伴随着高速发展的城市进程,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形态开发给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的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文创产业价值形成价值评估体系,将相关物质文化遗产划分等级,探索相对应的保护利用模式和具体有效的发展路径,从而实现沈阳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均衡,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全面提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梓烽  
产生于乡村,流传于乡村,保存于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文化内涵就是浓浓的家国情怀。乡村非遗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乡村振兴为乡村非遗传承提供战略支撑。但是,乡村非遗现状不容乐观。本文提出按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文旅融合,产业推动的思路,从加强研究、强化宣传、全域旅游、一乡一品四个方面的路径,实现乡村非遗从内容到形式的创造性转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素涛  刘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明的精髓,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潮汕美食粿承载着潮汕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生存发展智慧,粿文化是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潮汕人民团结、开拓进取的精神,精细、融合的品质和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动力,是潮汕人民文化自信的源泉。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支撑,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晓斌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庞大,是一座资源丰富的矿藏,在全省对文博事业、非遗保护日益重视的环境背景下",非遗+博物馆"的模式优势凸显,应利用好非遗资源,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文化展示平台,让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贴近大众,进而盘活主题博物馆现有存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承。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许鑫  赵嘉伦  
聚焦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对国内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然后对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进行梳理,并重点关注公共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建设情况,最后基于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以及部分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平台,对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以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