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80)
- 2023(19913)
- 2022(16649)
- 2021(15528)
- 2020(12751)
- 2019(28733)
- 2018(28335)
- 2017(54005)
- 2016(29329)
- 2015(32661)
- 2014(32269)
- 2013(31896)
- 2012(29410)
- 2011(26613)
- 2010(26860)
- 2009(25006)
- 2008(24580)
- 2007(22375)
- 2006(20064)
- 2005(18034)
- 学科
- 济(122963)
- 经济(122828)
- 业(107626)
- 管理(93263)
- 企(87892)
- 企业(87892)
- 农(50656)
- 方法(48002)
- 数学(37790)
- 业经(37380)
- 数学方法(37378)
- 中国(36530)
- 农业(34128)
- 财(33885)
- 地方(29082)
- 制(25216)
- 技术(24858)
- 务(23204)
- 财务(23130)
- 财务管理(23099)
- 学(22769)
- 理论(22110)
- 企业财务(21887)
- 贸(21710)
- 贸易(21690)
- 和(21397)
- 易(21036)
- 银(19848)
- 银行(19803)
- 策(19325)
- 机构
- 学院(416293)
- 大学(410991)
- 济(169560)
- 管理(167694)
- 经济(165939)
- 理学(143573)
- 理学院(142032)
- 管理学(139981)
- 研究(139814)
- 管理学院(139212)
- 中国(108295)
- 京(88547)
- 科学(84279)
- 财(77421)
- 农(76937)
- 所(69711)
- 江(64668)
- 中心(64227)
- 业大(63432)
- 研究所(62723)
- 财经(60735)
- 农业(58789)
- 北京(56077)
- 经(55152)
- 范(55103)
- 师范(54649)
- 州(52047)
- 院(50613)
- 经济学(48816)
- 经济管理(44978)
- 基金
- 项目(275663)
- 科学(218257)
- 研究(208120)
- 基金(197981)
- 家(170935)
- 国家(169290)
- 科学基金(146658)
- 社会(131875)
- 社会科(124669)
- 社会科学(124638)
- 省(110333)
- 基金项目(105134)
- 教育(94159)
- 自然(92559)
- 划(90670)
- 自然科(90413)
- 自然科学(90394)
- 自然科学基金(88817)
- 编号(86875)
- 资助(79127)
- 成果(70202)
- 发(62702)
- 重点(61097)
- 创(60779)
- 部(60183)
- 课题(59441)
- 创新(56074)
- 国家社会(53768)
- 项目编号(52363)
- 制(52111)
- 期刊
- 济(200400)
- 经济(200400)
- 研究(125481)
- 中国(90348)
- 农(76121)
- 管理(65373)
- 学报(61244)
- 财(60240)
- 科学(59339)
- 农业(51513)
- 教育(50945)
- 大学(47805)
- 学学(44911)
- 融(41421)
- 金融(41421)
- 技术(38555)
- 业经(38136)
- 财经(29449)
- 经济研究(29429)
- 业(27298)
- 问题(26272)
- 经(25273)
- 技术经济(22355)
- 科技(22200)
- 图书(20643)
- 现代(20123)
- 版(19993)
- 商业(19455)
- 理论(19038)
- 世界(18938)
共检索到6389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佟玲 张祝平
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发展积淀,辽宁虽已基本具备了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势,然而,仍旧存在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尚需多元、创新成果整体质量有待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仍需提高、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度有待加强的现实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了逐步构建农业科技多元创新主体、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层级、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等突破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康 张晶晶
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质量可持续为导向引领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突出集群的特色优势,以主导龙头产业为中心聚焦配套上下游产业链,最大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集群的协同创新。针对现有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质量效益不明显,发展环境不完善、配套支持机制不健全,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协同创新度不高,地区分布差异大、区域协同联动力度不足等短板,一要精准定位集群主导产业,放眼全局因地制宜,掌握相对优势;二要发挥好政府作用,完善配套机制;三要针对性地固链强链,完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四要注重解放思想和畅通就业市场,扩大发展潜力空间。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薛曦
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作为一项教育活动,还是一种国家战略,都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政府扶持困境、高校办学困境、个人实践困境三重困境。突破这些困境,需要政府、高校、创业者个人等多个系统的协同配合。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发展困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姜鹏飞 姜良杰 曹敏 唐少清
国家高度重视新就业形态发展,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高质量就业问题是当前的社会焦点和理论热点。作为一种既不同于标准雇佣又有别于传统非正规就业的市场雇佣模式,新就业形态在推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在梳理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新就业形态的就业趋势、潜在的“机会窗口”以及相关文件的政策含义,系统阐释了新就业形态从业者高质量就业的价值意蕴,剖析了从业者面临的灵活雇佣背后的权益保障困境、“技能需求—技能形成”冲突中的职业发展风险以及技术控制下的“工作自主性悖论”,进而从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支持、平台的规范化治理、劳动者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提升从业者工作频繁变动中的社会保障性、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职业发展性和平台环境的规范性,为政府制定新就业形态高质量就业的政策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石磊 高帆
作为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经济基础和逻辑起点,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增产基础上的农民增收。由于增产和增收、宏观战略和微观目标不一致,在理论和经验上表现出多重困境:主体形成困境、结构调整困境、谈判能力困境和生产效率困境,农业发展的基础不稳定也不牢靠。基于此,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为以家庭专业承包责任制为基本特征的组织创新将至关重要,这个组织演化过程是对农业发展多重困境的一个系统的、积极的回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君
数字创新以其特有的收敛性、自生长性、开放性等特征正在重塑新的发展格局,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剖析数字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在微观层面,以企业为抓手,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基础,赋能过程、产品、服务、组织形式与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企业竞争活力;在中观层面,以产业为抓手,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在宏观层面,改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基础设施硬环境与资源软环境,完善数字治理、消弭数字鸿沟,推动经济增长稳定性、发展均衡性、环境可持续性与社会公平性。从质量、效率、动力、结构四个维度考察数字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即技术增值链不畅通、数据共享运用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产业供需结构失衡。最后,针对性地从这四个维度提出释放技术价值、推进数据机制、强化人才支撑、筑牢数字基础等破解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熊一坚
随着世界经济的动荡加剧,以往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是优势的某些特点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遇到巨大困难时期,必须创新求变,立足点应在于以创新求得发展。根据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企业应选择制度、技术和融资三条路径进行创新求变;并从企业、产业、政府三个层面选择全面创新管理、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和完善政府创新政策,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关键词:
创新求变 中小企业 路径 策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辜胜阻 吴华君 吴沁沁 余贤文
核心技术是在技术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技术,其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门槛、长周期、人才密集与颠覆性等特征。推动核心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与抢占全球科技发展先机。提升我国核心技术创新水平的关键是加快改革,深化有利于激发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创新,构建既以企业为主体、又充分发挥大学知识创新作用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支持核心技术创新的财税体系和金融体系,培育和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在开放合作中推进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全球技术治理体系的建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连生 文少保 方运纪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学科间的条块分割,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创新源泉也成为大学科研竞争力发展的关键。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大学认识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在大学内部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研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培 南旭光
传统的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因信息孤岛造成的治理过程数据失真、因信息黑箱拖滞造成的治理主体动力积聚、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治理决策失灵、因静态碎片化削弱了治理预期成效等现实困境。大数据则可以从不同角度变革职业教育治理环境支撑、改造治理网络系统、优化治理发展格局、激发制度政策创新等,从而成为职业教育治理创新的关键应用和新途径。建议应围绕推进职业教育整体动态协同治理设计与改革、建立职业教育开放性大数据管理系统与模式、汇聚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智慧与共识、建构大数据驱动职业教育治理的框架与机制等设计突破路径,以期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康 张文忠 张平宇 薛冰 安树伟 邵帅 龙瀛 刘艳军 陶岸君 洪辉
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清晰认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十位专家就当前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困境与突破路径等研究前沿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仍未能摆脱资源依赖的发展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素集聚偏弱和碳减排目标下资源型城市的内、外部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新时期需要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提升资源型城市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能力;在深刻把握传统资源禀赋概念内涵基础上实现对新资源体系的再认知,注意挖掘新资源,充实资源型城市研究的新知识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条件,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发展;要继续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能力,并充分重视就业机会的创造和培育;要加快探索绿色、高效的转型发展道路,同步实现“存量”的绿色化和“增量”的绿色性;要综合考虑资源型城市开发基础和要素资源条件,从传统的“增长和扩张型”转变为“高效增长与精明收缩结合型”发展模式;要整合新数据与新技术方法科学/智能地支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空间治理;要树立民生优先的指导思想,通过城市更新弥补过去资源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欠账,全面提升资源型城市的宜居水平、经济活力,重塑城市社会空间网络;要充分借鉴“强链、补链、延链”等“链长制”方案与模式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提供借鉴。以上观点为中国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和决策支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光辉 王若琳
解决边疆经济矛盾、突破边疆经济约束、探寻边疆经济新型发展之路,不仅是建设边疆地区、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内在需要,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求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和增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韧性的必然选择。基于边疆经济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形势,边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集中在创新驱动与边疆创新动能培育、区域经济联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以要素集聚促进经济集聚、沿边高水平开放与融入新发展格局。为突破外部冲击、动能切换、结构失衡和体制机制局囿四重约束,促进边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推进边疆地区全面协同创新,提升边疆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边疆地区同其他地区的深度融合,强化区域经济联动式发展;促进优质生产要素集中集聚,加快推进边疆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态,形成边疆对外开放新格局;完善边疆地区政策体系,全面保障边疆地区的开放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诸竹君 袁逸铭 许明 柴斌锋
中国以渐进式为主的创新路径制约了科技与产业自立自强,同时“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有待完善。本文将创新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双重因素纳入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揭示了数字金融对制造业创新路径与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机制。本文采用专利引用网络分析法有效刻画了创新路径,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匹配数据的经验研究证实:(1)总体方面,数字金融通过正向的成本节约效应、人力资本匹配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负向的行业竞争效应,显著提升了制造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2)路径方面,数字金融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受到创新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调节作用,高创新效率与低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倾向于实施突破式创新;(3)资源配置方面,数字金融对行业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通过资源再配置效应降低了行业内创新效率离散度。本文对金融强国战略下促进实体经济创新路径突破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创新路径 资源配置 创新效率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罗亚
“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根本所在,能够打通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适恰性、推动个体与团队共成长。高质量发展对“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出新要求,更加强调团队成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实践技能和科技服务能力的提升、沟通协作与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数字素养的提升。为解决“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校级创新团队基础性作用发挥不明显、共同体协同机制不畅、教师专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团队建设评价与激励不完善等困境,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建设联动机制、提升教师能力、强化评价激励等方面加强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邓雪霏 兰彦堃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今后应长期坚持和倡导的主基调,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客观要求。实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是确保其持续稳健前行的有效选择,也是加快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大局。立足农业大省黑龙江省这一案例,客观评价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努力探索其运行规律,精准查找推动高质量发展亟待突破的难点堵点,并从机制创新的视角,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