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85)
2023(4879)
2022(4157)
2021(3969)
2020(3282)
2019(7084)
2018(6953)
2017(12793)
2016(6452)
2015(7060)
2014(6294)
2013(5945)
2012(5471)
2011(4894)
2010(5034)
2009(4508)
2008(4274)
2007(4062)
2006(3422)
2005(2938)
作者
(15904)
(13424)
(13190)
(12346)
(8454)
(6365)
(5788)
(5072)
(4940)
(4700)
(4476)
(4454)
(4304)
(4210)
(4058)
(3970)
(3952)
(3883)
(3747)
(3600)
(3249)
(3117)
(3083)
(3059)
(3039)
(3018)
(2907)
(2844)
(2705)
(2544)
学科
(25928)
管理(24922)
(23735)
经济(23719)
(23334)
企业(23334)
技术(15938)
技术管理(11819)
中国(8487)
(6656)
业经(6644)
方法(6540)
(6354)
地方(6173)
(5881)
(5164)
银行(5157)
(5128)
(4966)
数学(4884)
数学方法(4823)
(4764)
金融(4764)
农业(4688)
理论(4640)
(4230)
产业(3901)
(3887)
(3560)
财政(3509)
机构
学院(82184)
大学(80636)
管理(35718)
(35707)
经济(35012)
理学(30746)
理学院(30481)
管理学(30158)
管理学院(29981)
研究(27282)
中国(20889)
(16565)
(16088)
科学(14857)
(13223)
中心(12820)
财经(12380)
(12218)
(11282)
研究所(10840)
(10701)
(10305)
经济学(10231)
(10145)
北京(10057)
商学(9881)
业大(9821)
商学院(9768)
技术(9768)
(9701)
基金
项目(56618)
科学(46826)
研究(45869)
基金(40343)
(34218)
国家(33900)
科学基金(30524)
社会(29993)
社会科(28530)
社会科学(28524)
(24480)
基金项目(21662)
教育(20634)
(19796)
(19459)
编号(17865)
自然(17803)
自然科(17505)
自然科学(17498)
创新(17279)
自然科学基金(17242)
成果(14614)
资助(14302)
(13040)
课题(13022)
(12672)
(12659)
(12657)
国家社会(12597)
重点(12554)
期刊
(40733)
经济(40733)
研究(26569)
中国(23523)
管理(16880)
教育(13659)
(12951)
科学(10266)
(9636)
科技(9612)
技术(9301)
(9177)
金融(9177)
学报(8289)
大学(7082)
业经(7060)
(6870)
论坛(6870)
学学(6458)
经济研究(6418)
农业(6357)
财经(6103)
技术经济(5775)
(5314)
问题(4535)
职业(4365)
(4362)
图书(4011)
(3996)
现代(3929)
共检索到1313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尚希  韩凤芹  
本文在重新审视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科技创新的属性,中央地方在科技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上应明确为分工与合作关系,既不能泾渭分明,一分了之;也不能主次不分,责任不清。基本思路是:一是明确中央事权及相应的支出责任。宏观统筹协调、宏观科技政策、基础性、前沿类研究等应确定为中央事权,中央承担相应的支出责任。对因自身特殊需求,履行了部分中央事权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应运用科学合理的机制分担成本,如当前地方政府、企业投入了自身应用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中央可考虑对地方政府给予事后奖励、对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手段,以形成合力。二是难以明确划分、需要合作完成的,在支出责任上分清主次,尽可能做到责权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何自云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讨论的就是分工,他把分工看作是社会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之一。实际上,分工合作也是金融创新的基本路径,金融创新就是分工合作范围不断变化、分工合作方式不断调整的过程。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储蓄者和企业家发生了分离,为了双方的利益,储蓄者决定将自己的资金交给企业家来经营,企业家承诺保证实现储蓄者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建立起储蓄者与企业家之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式的合作关系。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蕴岭  
中国参与和推动区域合作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中国在与东盟构建自贸区中进行了许多创新,为发展中国家开展区域合作提供了经验。东亚合作的深化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需要在进程中创新,通过创新推进进程。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财政部、科技部10月14日联合发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以提高中央财政用于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改革发展政策、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办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引导资金主要支持以下4个方面:——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主要指地方聚焦探索未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小宁  
本文讨论了不同的合作方式,提出了非分工合作与直接合作的概念,并认为在企业中大量存在的非分工合作与直接合作是企业区别于市场的特殊性质,而且非分工合作与直接合作也是集体学习和集体知识的逻辑起点。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公芳  
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思想指导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破除封闭的办学观念,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开放的办学理念。树立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全面拓展和发挥高校的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必须加强对产学研结合的宣传,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鹏  
由于科技环境与经济发展条件不同,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相互之间进行分工互补与产业合作显得十分必要。为迎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挑战,未来两岸应针对不同生命周期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适时有效的分工合作模式,共同开创新的发展契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学义  
区域内部的绩优禀赋是形成地缘优势的主要因素。地缘优势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是经济、教育和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反映,它理应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提供物质和制度的惯性支持。地缘的结构内部蕴涵着连贯的经济体系、同一的行政规划和连续的制度因素,其结构功能不断减小着不同级层的各种阻滞,消弥着不同地区之间的创新成本、资源利用的不平等,是形成全国系统的、和谐的和集约的创新局面的基础。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金福  
落实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是充分调动教学、科研人员主体性和创造性、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2016年4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时强调,要简除烦苛,给学校更大办学自主权。当前,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发展、提高教学水平的新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乔生  
通过对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在我国变化趋势的预测,探讨我国区域经济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的途径及支柱产业纳入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体系的思路;同时,从WTO规则及我国入世法律文件框定的视角审视区域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并提出改进意见。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谭慧雯  张璇  
长三角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由于该区域的各市之间有着不同的产业优势,因而形成了该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模式。文章通过对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演进,即是对长三角分工合作起源了解其存在的历史模式和问题,后对具有长三角特色的分工与合作的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分工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最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任永菊  
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下简称为RHQ)集聚产生的两种链式效应促进我国城市间分工合作是完成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有效途径之一。两种效应分别基于企业空间价值链和产业空间价值链,前者是RHQ和生产基地之间的链式效应,后者是核心区与产业基地之间的链式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祥  杜德斌  
采用基尼系数、专业化指数、产业合作潜力模型、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测度中部六省2000、2005和2010年的工业区域分工强度、行业专业化强度、合作潜力和空间联系强度,探讨省际工业分工合作导致的空间联系变化。中部六省省际工业分工与合作不断深化,均呈现不均衡发展特征,山西工业分工程度较低,湖南、河南较高;湖北省际合作潜力最强,山西省际产业间合作潜力较弱。中部六省省际空间联系逐步增强,湖北与其他五省空间联系最强,山西最弱,但其增长最快。中部六省需深化省际工业分工,山西需逐步增强与其他五省的工业分工,湖南与河南应将分工向更多专业化水平较低的产业扩散,并加强与其他四省的空间联系;改善省际交通运输条件,打造无障碍物流和通行区,降低空间距离的消极影响,以湖北为轴心,加强湖北与安徽、河南、湖南的工业合作。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非  
本文从闽台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台湾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闽台经济互补与分工合作方面对两地经济的合作与分工进行探讨。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胡东杰  
江苏省江阴市的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工作,具有鲜明的江阴特色,形成了组织部负责组织协调并利用审计监督结果监督管理领导干部、纪委(监察局)负责廉政责任考查、农工办负责发展责任考评、审计局负责经济责任审计,高效整合监督资源,构筑"四方联动"的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模式。四方联动共同审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