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59)
2023(14683)
2022(12753)
2021(12070)
2020(10035)
2019(22966)
2018(23000)
2017(43481)
2016(23627)
2015(26711)
2014(26213)
2013(25639)
2012(23591)
2011(21021)
2010(21077)
2009(19178)
2008(18784)
2007(16648)
2006(14687)
2005(12676)
作者
(65874)
(54408)
(54043)
(51410)
(34728)
(26276)
(24663)
(21117)
(20753)
(19630)
(18891)
(18193)
(17372)
(17031)
(16697)
(16426)
(16096)
(16077)
(15587)
(15392)
(13420)
(13378)
(13095)
(12573)
(12331)
(12129)
(12102)
(12011)
(10936)
(10750)
学科
(89203)
经济(89109)
管理(71621)
(67399)
(57107)
企业(57107)
方法(37462)
数学(31495)
数学方法(31019)
中国(26306)
(26243)
地方(22498)
业经(22343)
(22306)
技术(21345)
(18805)
农业(17728)
(17232)
理论(16975)
(15381)
(15353)
贸易(15342)
(14816)
环境(14561)
(14387)
银行(14349)
(13845)
财务(13767)
财务管理(13740)
(13609)
机构
学院(319857)
大学(319602)
管理(129130)
(120674)
经济(117661)
理学(110992)
理学院(109737)
管理学(107826)
管理学院(107234)
研究(104977)
中国(80060)
(69697)
科学(66145)
(56168)
(51714)
中心(48846)
(48640)
(48544)
业大(46745)
研究所(46648)
(44630)
北京(44494)
师范(44284)
财经(43887)
(40178)
(39720)
(39077)
农业(37376)
技术(36031)
师范大学(35561)
基金
项目(218583)
科学(171813)
研究(165027)
基金(154998)
(133645)
国家(132416)
科学基金(114613)
社会(101244)
社会科(95632)
社会科学(95606)
(87954)
基金项目(83358)
教育(75803)
自然(73847)
(73025)
自然科(72115)
自然科学(72100)
自然科学基金(70773)
编号(69169)
资助(62212)
成果(56506)
(49101)
重点(48444)
课题(48201)
(47194)
(46791)
创新(45064)
项目编号(42515)
科研(40906)
大学(40840)
期刊
(138105)
经济(138105)
研究(96351)
中国(69933)
管理(49474)
学报(47021)
教育(45206)
科学(44692)
(44501)
(42876)
大学(35958)
学学(32939)
技术(31036)
农业(30971)
(27536)
金融(27536)
业经(23990)
图书(21554)
经济研究(20286)
财经(20255)
科技(18923)
问题(18038)
(17262)
(16306)
技术经济(16125)
理论(16048)
(15326)
论坛(15326)
实践(14806)
(14806)
共检索到4834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兰筱琳  黄茂兴  
科技创新走廊是科技创新要素及产业集聚的新型空间组织方式。本文以尚处于规划期的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为例,采用计量模型对走廊辐射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其耦合协调程度,为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为中国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岑晓腾  苏竣  黄萃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的复合系统,其主要包含支持子系统内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效果,以及发展子系统内的创新投入和协同能力,兼具线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等复杂系统特征。本研究基于系统论和协同论,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从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来看,沪嘉杭三地绩效均呈现上升趋势,嘉兴增长率最高,且区域内子系统中支持子系统和发展子系统绩效跟上一级系统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从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关系来看,三地之间协同程度也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总体协同程度较高,嘉兴协同发展成绩突出,其中上海子系统协同基础良好,增长缓慢,嘉兴子系统协同基础较差,但增长迅速。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进超  蒋福  张智勇  
基于企业间复杂的交互网络和知识迁移对企业创新收益的影响,采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构建出理论模型并予以解释,将个体企业视为产业集聚环境下的微粒,并能感知、处理和影响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体。模拟生物行为,通过对个体企业微观层面的创新行为进行分析,形成宏观层面的群体行为数据集,利用仿真实验方法探究企业创新行为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首先,产业集聚过程中会形成以创新企业为中心的虹吸效应,这种分布由于企业创新行为选择差异造成存在多个中心的趋势;其次,创新企业是一个多智能体,其创新行为选择受到创新规则集和知识库的影响;再次,企业创新形成的知识溢出效应是产业集聚的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的运作后果导致中心节点与其他节点最短路径之和最小;最后,产业集聚还会受到创新制度环境以及竞合行为的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子丹  袁永  
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广州、深圳和东莞协同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科技创新发展。研究美国128号公路和101号公路的发展历史和成功因素,分析广州、深圳和东莞所具备的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并对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戴志敏  余志伟  郭露  
本文分析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状况,为两者实现协调发展提供建议。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发展状况及耦合协调水平,并利用σ收敛系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收敛趋势、空间关联以及空间集聚状况。研究表明:从2011—2019年全国整体及省域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水平均有所提升,但省域间差距明显且科技创新严重滞后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也有所提升但在省域间仍存在较大差异且未表现出收敛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分布,具有显著的正向关联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谷缙  程钰  任建兰  
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6—2015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二者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逐步落后于科技创新能力;(2)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协调度由低中度协调向高度协调转变,耦合度空间格局演变与协调度空间格局演变趋势相似,高值区域由东部沿海向长江中下游流域扩散,低值区域集中在西部边疆地区;(3)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波动性,二者水平越低支撑其协调发展的稳定性越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兴琦   周邦栋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例,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鄂湘赣三省2005-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9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二者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仍待提高,各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湖北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江西省和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距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由此从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及深化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应改善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水平,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成为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赖一飞  叶丽婷  谢潘佳  马昕睿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引入耦合理论,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中,R&D活动和数字产业化程度对两者影响显著;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从低耦合阶段逐步进入磨合阶段或者高耦合阶段,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上东南地区优于西北地区。针对耦合现状,提出当前仍需不断优化要素配置、调整政策侧重点、加强区域协作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兴琦   周邦栋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例,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鄂湘赣三省2005-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9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二者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仍待提高,各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湖北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江西省和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距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由此从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及深化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应改善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水平,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成为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海燕   苏博谦  
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选取200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TOPSIS方法测算高校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并结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的时序演变、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高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趋势,但整体处于较低水平。(2)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异质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地区间及地区内部间耦合协调水平仍有较大差距。(3)全国耦合协调度的泰尔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并具有较强稳定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淑娟  吴海民  
为探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与美国硅谷的智能效率差距,采用两地的上市公司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法测量其智能效率,并实证其智能效率的来源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两地的智能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得到优化。硅谷的智能效率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走廊的智能效率主要来源于纯技术效率改善。影响因素对两地智能效率的影响迥异,相对硅谷,影响因素对走廊的影响更为强烈,他们主要通过对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来影响硅谷的智能效率,而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来影响走廊的智能效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靖华  林甲嵘  姜中霜  
目前科创走廊建设正成为我国各地区探索创新实践与区域治理的战略重点。针对科创走廊的内涵与边界尚待明确的问题,在横向比对区域创新发展形式的前提下分析科创走廊的本质内涵,认为科创走廊是将创新过程贯彻完整的特殊区域创新发展模式,走廊区域内部系统功能互补、协同创新发展;进一步研究分析日本筑波-东京-横滨创新带与我国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例,基于知识视角认为,科创走廊内部参与创新活动的组织所在地理空间为科创走廊实体边界,创新活动为虚拟边界,科技创新为发展导向。最后提出区域建设科创走廊要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预先考虑布局基本设施,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基础科技研发以及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发展聚焦科创过程前端、重视基础阶段。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瑞东   陈柳  
为深度评估区域产业协调政策带来的创新效应及其对技术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文章基于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市公司数据和城市间专利转让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G60科创走廊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水平。机制研究表明,这一政策促进了城市间创新要素的流动、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了行业市场竞争水平,这些都为企业提供了优良的创新环境,从而促进企业创新。进一步讨论说明,G60科创走廊的设立也促进了成员城市之间创新成果的交易与转化。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姜玲  叶选挺  李磊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科技"技术-知识"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4大区域板块、31个省级单元、334个地级单元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发展水平,以及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农业科技创新整体系统功效呈上升趋势,但"技术-知识"差距逐渐扩大且互动关系不稳定;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区域性差异,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呈现协同、磨合、颉颃、低水平特征,区域间协调发展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系统耦合协调格局的分析,有助于深化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态势的认识,为不同层级政府的农业科技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与决策依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姜玲  叶选挺  李磊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科技"技术-知识"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4大区域板块、31个省级单元、334个地级单元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发展水平,以及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农业科技创新整体系统功效呈上升趋势,但"技术-知识"差距逐渐扩大且互动关系不稳定;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区域性差异,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呈现协同、磨合、颉颃、低水平特征,区域间协调发展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系统耦合协调格局的分析,有助于深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