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77)
2023(12767)
2022(10760)
2021(9784)
2020(7946)
2019(17719)
2018(17346)
2017(31977)
2016(16979)
2015(18816)
2014(18538)
2013(18351)
2012(17632)
2011(16426)
2010(17102)
2009(15788)
2008(15420)
2007(13998)
2006(12835)
2005(11879)
作者
(50789)
(42813)
(42803)
(40320)
(27494)
(20329)
(19045)
(16353)
(16242)
(15407)
(14853)
(14326)
(14153)
(13839)
(13328)
(13151)
(12558)
(12315)
(12237)
(12008)
(11037)
(10596)
(10326)
(10029)
(9708)
(9561)
(9462)
(9321)
(8585)
(8517)
学科
(93556)
经济(93480)
管理(51023)
(50913)
(41507)
企业(41507)
方法(28003)
地方(27448)
中国(27162)
数学(23298)
数学方法(23070)
(21557)
业经(20795)
技术(20530)
(17989)
地方经济(16532)
农业(15423)
(15182)
(14690)
金融(14688)
(14448)
(14327)
银行(14297)
(13960)
技术管理(13625)
(13520)
环境(13093)
理论(12738)
(12715)
贸易(12700)
机构
学院(254672)
大学(253386)
(113359)
经济(111077)
研究(96756)
管理(93952)
理学(79603)
理学院(78506)
管理学(77174)
管理学院(76697)
中国(72396)
科学(57819)
(54906)
(49528)
(49494)
研究所(44596)
中心(41860)
(40710)
(40090)
财经(38468)
(36843)
师范(36516)
北京(35543)
经济学(35111)
(34905)
(34727)
业大(33825)
(32636)
经济学院(31120)
农业(30664)
基金
项目(162620)
科学(130300)
研究(120991)
基金(116851)
(101855)
国家(100961)
科学基金(86650)
社会(79195)
社会科(75173)
社会科学(75158)
(65532)
基金项目(61904)
教育(54660)
(54509)
自然(53521)
自然科(52361)
自然科学(52342)
自然科学基金(51424)
编号(46858)
资助(45749)
(41481)
(39415)
成果(38827)
重点(37308)
创新(35952)
(35094)
课题(34975)
发展(33830)
(33273)
国家社会(32914)
期刊
(141038)
经济(141038)
研究(84929)
中国(60735)
管理(40290)
(37796)
科学(37543)
学报(36246)
(36226)
教育(31815)
大学(27835)
(26475)
金融(26475)
学学(26018)
农业(25862)
技术(24159)
经济研究(23087)
业经(22169)
财经(19914)
问题(17619)
(17414)
技术经济(15647)
科技(15463)
(14144)
(13262)
论坛(13262)
(13244)
世界(13229)
商业(12810)
现代(12394)
共检索到4104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顾伟男  申玉铭  王书华  曾春水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局部自相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2002—2014年科技创新能力空间演变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各组成要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各省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由低层次水平逐渐向高层次水平演变,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部分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西北和西南两大片及中部少数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3)大多省域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关联演变上呈现路径依赖与锁定特征;(4)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提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跨越了从失调衰退到优质协调的七个阶段类型,各省区都形成了关系类型的阶段提升,空间梯度格局明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顾伟男  申玉铭  王书华  曾春水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局部自相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2002—2014年科技创新能力空间演变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各组成要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各省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由低层次水平逐渐向高层次水平演变,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部分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西北和西南两大片及中部少数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3)大多省域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关联演变上呈现路径依赖与锁定特征;(4)科技创新对经济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卫平  葛扬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甘肃科技创新在全国排20名以内的现状与人均GDP指标在全国排名末位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明显不协调现象。为深入探究甘肃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借助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甘肃省14个市州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有工业企业R&D投入水平较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科技成果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流通障碍,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最后提出了促进甘肃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光明  杨芸瑞  桂青青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把握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相关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状况与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态势,沿海协调度等级高于内陆。空间关联格局中,“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要提高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应充分挖掘协调发展的实质,加强跨区合作,提升整体协调发展程度。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寰  王玮  尹涛涛  
为研究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质量三者之间的空间效应,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2017年期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质量和环境规制具有分化现象,科技创新的空间聚集程度则稳步提升。科技创新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却给经济地理相邻省份带来负面效应;两者的协同效应对本省份经济发展质量存在负向的影响,对邻省则具有正向的影响;此外,控制变量人力资本从短时期来看对经济发展质量暂无显著的空间效应,而经济开放则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社会投资对本省经济发展质量有正向的影响,对邻省则存在负面的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辉  邱晨光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8—2018年面板数据,测度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对本省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均有促进作用,而在部分矩阵下对省际创新发展有负向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科研经费投入、人才投入与外商投资均对区域创新产生一定影响。为此,建议加强区域技术联系与资源共享,打破数字经济在区域间创新发展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创新资源精准投入,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应用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明  李鹏  
本文通过采用拓展了的Network-DEA分析法,选取2009—2013年的全国高校科研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我国省际高校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全国省际高校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普遍偏低。从总体看,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此外,高校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仅取决于创新要素的投入,还受制于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而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是制约高校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有效支撑的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梦媛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但也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文章通过分析数字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提出了促进金融科技创新,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庞瑞芝  范玉  李扬  
借助拓展的网络化数据包络分析法,以系统观的视角实证考察2009~2012年我国省际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以及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表明,全国各省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普遍偏低。从整体看,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仅取决于创新生产阶段,更受制于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创新成果未能有效转化是制约创新有效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因。创新成果未实现优化配置是普遍现象,53%省份创新成果不足。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龙小宁  
本文基于逻辑分析和前期实证研究的总结,提出以下观点:(1)实体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其根本路径是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2)因为具有高风险、长周期,以及公共品等特征,科技创新过程中需要应对多种挑战,既要通过高质量的营商环境来维护较稳定的收益预期,也要通过制度安排或政策干预来解决包括公共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问题;(3)推动科技创新需要以下条件:透明、公平、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普适性程度更高的财税激励政策;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基础上的金融创新。这些条件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明  李鹏  
本文通过构建两阶段Network DEA模型,从产学研融合视角对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地区之间、各地区内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上,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设施水平较低是各地区亟待突破的瓶颈。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形式上看受制于地区条件,从内容上看受制于科技成果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效率的低下。通过构建能够保障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的区域互联互通平台,可以调剂各省份科技资源的余缺,实现国家层面整体科技资源的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曾牧野  
珠海市委书记、中山大学兼职教授方旋同志的专著《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已于2002年10月出版)是一部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区域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力作。这部著作以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科技创新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模型,阐明了科技创新促进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龙小宁  
(一)简政放权,打造透明、公平、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针对其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科技创新活动特别需要透明、公平、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而高水平的产权、合同等法治保护的建立和改善是提供有利于创新的高质量营商环境的最优途径。这就要求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通过简政放权,把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明  李鹏  
本文通过构建两阶段Network DEA模型,从产学研融合视角对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地区之间、各地区内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上,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设施水平较低是各地区亟待突破的瓶颈。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形式上看受制于地区条件,从内容上看受制于科技成果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效率的低下。通过构建能够保障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的区域互联互通平台,可以调剂各省份科技资源的余缺,实现国家层面整体科技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来武  
本文在分析科技创新这一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沿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澄清了科技创新的涵义,即科技创新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生产体系,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随后简要分析了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发展理念上的差别,并结合创新理论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从传统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到由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方式;紧接着本文分析了推动科技创新的三种力量:市场、政府和第三种力量(非正式关系);最后本文探讨了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职能定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