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12)
- 2023(13796)
- 2022(12067)
- 2021(11267)
- 2020(9443)
- 2019(21459)
- 2018(21331)
- 2017(40475)
- 2016(21940)
- 2015(24669)
- 2014(23947)
- 2013(23368)
- 2012(21304)
- 2011(19120)
- 2010(18963)
- 2009(17248)
- 2008(16664)
- 2007(14393)
- 2006(12535)
- 2005(10741)
- 学科
- 济(84913)
- 经济(84835)
- 管理(67939)
- 业(64913)
- 企(56174)
- 企业(56174)
- 方法(39830)
- 数学(34161)
- 数学方法(33702)
- 中国(22448)
- 农(21817)
- 技术(20999)
- 财(20813)
- 业经(20331)
- 地方(18545)
- 学(18116)
- 理论(15751)
- 农业(14974)
- 和(14553)
- 制(14471)
- 环境(14288)
- 贸(13722)
- 贸易(13712)
- 技术管理(13629)
- 务(13580)
- 财务(13509)
- 财务管理(13487)
- 易(13274)
- 划(13006)
- 企业财务(12801)
- 机构
- 大学(301756)
- 学院(300895)
- 管理(125017)
- 济(115699)
- 经济(113083)
- 理学(109038)
- 理学院(107869)
- 管理学(106022)
- 管理学院(105486)
- 研究(98306)
- 中国(71944)
- 京(64646)
- 科学(63099)
- 财(51004)
- 所(48411)
- 农(46743)
- 业大(46197)
- 中心(44490)
- 研究所(44431)
- 江(42913)
- 财经(41322)
- 北京(40777)
- 范(40031)
- 师范(39669)
- 经(37657)
- 农业(36572)
- 院(36541)
- 州(35451)
- 技术(33166)
- 经济学(33069)
- 基金
- 项目(214544)
- 科学(169342)
- 研究(157701)
- 基金(154083)
- 家(134170)
- 国家(133044)
- 科学基金(115245)
- 社会(98102)
- 社会科(92969)
- 社会科学(92944)
- 省(86089)
- 基金项目(82669)
- 自然(75484)
- 自然科(73787)
- 自然科学(73771)
- 自然科学基金(72419)
- 教育(72227)
- 划(71793)
- 编号(64363)
- 资助(62263)
- 成果(50899)
- 创(48578)
- 重点(47864)
- 部(46208)
- 发(45830)
- 创新(44627)
- 课题(44627)
- 科研(40505)
- 项目编号(39857)
- 国家社会(39640)
- 期刊
- 济(122353)
- 经济(122353)
- 研究(85270)
- 中国(60645)
- 管理(46602)
- 学报(46600)
- 科学(44355)
- 农(40815)
- 财(37699)
- 教育(37576)
- 大学(35039)
- 学学(32699)
- 农业(29242)
- 技术(28680)
- 融(21745)
- 金融(21745)
- 业经(20853)
- 经济研究(19224)
- 财经(18921)
- 科技(18875)
- 图书(17407)
- 业(16155)
- 技术经济(16129)
- 经(16098)
- 问题(15369)
- 理论(14636)
- 资源(14426)
- 实践(13610)
- 践(13610)
- 现代(13465)
共检索到4314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兴琦 周邦栋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例,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鄂湘赣三省2005-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9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二者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仍待提高,各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湖北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江西省和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距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由此从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及深化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应改善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水平,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成为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兴琦 周邦栋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例,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鄂湘赣三省2005-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9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二者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仍待提高,各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湖北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江西省和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距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由此从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及深化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应改善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水平,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成为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海燕 苏博谦
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选取200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TOPSIS方法测算高校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并结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的时序演变、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高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趋势,但整体处于较低水平。(2)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异质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地区间及地区内部间耦合协调水平仍有较大差距。(3)全国耦合协调度的泰尔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并具有较强稳定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谷缙 程钰 任建兰
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6—2015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二者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逐步落后于科技创新能力;(2)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协调度由低中度协调向高度协调转变,耦合度空间格局演变与协调度空间格局演变趋势相似,高值区域由东部沿海向长江中下游流域扩散,低值区域集中在西部边疆地区;(3)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波动性,二者水平越低支撑其协调发展的稳定性越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姜玲 叶选挺 李磊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科技"技术-知识"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4大区域板块、31个省级单元、334个地级单元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发展水平,以及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农业科技创新整体系统功效呈上升趋势,但"技术-知识"差距逐渐扩大且互动关系不稳定;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区域性差异,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呈现协同、磨合、颉颃、低水平特征,区域间协调发展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系统耦合协调格局的分析,有助于深化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态势的认识,为不同层级政府的农业科技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与决策依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姜玲 叶选挺 李磊
本文通过构建农业科技"技术-知识"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4大区域板块、31个省级单元、334个地级单元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发展水平,以及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农业科技创新整体系统功效呈上升趋势,但"技术-知识"差距逐渐扩大且互动关系不稳定;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区域性差异,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呈现协同、磨合、颉颃、低水平特征,区域间协调发展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系统耦合协调格局的分析,有助于深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凤
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理论和区域创新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厘清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通过理论归纳,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进行阶段性分析,以获得两者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已掌握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立足于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以中原城市群为案例,探讨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对策研究;对理论分析和量化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观点,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耦合模型 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岑晓腾 苏竣 黄萃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的复合系统,其主要包含支持子系统内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效果,以及发展子系统内的创新投入和协同能力,兼具线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等复杂系统特征。本研究基于系统论和协同论,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从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来看,沪嘉杭三地绩效均呈现上升趋势,嘉兴增长率最高,且区域内子系统中支持子系统和发展子系统绩效跟上一级系统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从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关系来看,三地之间协同程度也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总体协同程度较高,嘉兴协同发展成绩突出,其中上海子系统协同基础良好,增长缓慢,嘉兴子系统协同基础较差,但增长迅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光明 杨芸瑞 桂青青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把握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相关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状况与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态势,沿海协调度等级高于内陆。空间关联格局中,“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要提高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应充分挖掘协调发展的实质,加强跨区合作,提升整体协调发展程度。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赖一飞 叶丽婷 谢潘佳 马昕睿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引入耦合理论,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中,R&D活动和数字产业化程度对两者影响显著;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从低耦合阶段逐步进入磨合阶段或者高耦合阶段,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上东南地区优于西北地区。针对耦合现状,提出当前仍需不断优化要素配置、调整政策侧重点、加强区域协作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数字经济 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红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而科技创新则是实现三者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基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公开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熵值法,进行我国19个重点城市2017—2019年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从时间和空间视角考察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和互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各重点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稳步提升,但城市间发展差异明显;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同步性,但整体良性耦合协调程度有待提升。
关键词: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 评价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竣 张煜
采用2009—2018年海南省数据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评测海南省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水平,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测算二者的宏观耦合关系,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考察经济系统各指标对创新环境的影响,借以揭示指标层面的微观耦合机制。研究发现:海南省整体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水平均在不断提升,两系统经历了由劣质高耦合、中等高耦合到优质高耦合三阶段,从极度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经济因素中,地区生产总值等一般经济环境因素对创新环境影响最强,高技术产业对创新环境的影响最弱。提出海南省值得引起海内外创新人才的关注,要进一步提升创新环境水平,应首先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给高技术产业以更多支持、促使其发挥更大的创新影响,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等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蒲甘霖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持续提升,整体呈现出“拮抗—磨合—协调”的演进态势,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滞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科技创新滞后数字经济”的相对发展趋势;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表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整体上协调质量还较低;区域间耦合协调水平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各省份提升较快,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省份则相对滞后。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 耦合协调 熵权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蒲甘霖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持续提升,整体呈现出“拮抗—磨合—协调”的演进态势,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滞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科技创新滞后数字经济”的相对发展趋势;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表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整体上协调质量还较低;区域间耦合协调水平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各省份提升较快,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省份则相对滞后。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 耦合协调 熵权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娜娜 张宝建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建设创新型区域的新实践,科技创新与创业各自独特的发展路径又为其在实践中的融合带来了困扰。借助物理学耦合理论,对科技创新与创业耦合系统的构成和耦合内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技创新和创业指标评价体系,提出了科技创新与创业系统的耦合模型。选取世界上25个国家,结合改进的熵值法对2007-2015年的科技创新与创业系统的耦合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与创业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即存在耦合互动发展关系;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经历了2007-2008年的快速变化和2009-2015年的缓慢变化阶段,从耦合度分析,科技创新与创业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的程度先是快速变化之后趋于稳定,从耦合协调度分析,科技创新与创业的协同效应不断增强,实现了从失调到协调的转变。但区域性差异明显,其中中国的科技创新投入水平逐年增加,但与欧洲、北美洲相比创业水平并未显现出与科技水平相当的绩效。据此,本文结合创新创业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