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06)
2023(13692)
2022(11223)
2021(10379)
2020(8217)
2019(18157)
2018(17394)
2017(32385)
2016(17576)
2015(18864)
2014(17892)
2013(17104)
2012(15598)
2011(13966)
2010(14092)
2009(12863)
2008(12439)
2007(11188)
2006(9919)
2005(8467)
作者
(49511)
(41566)
(41158)
(38949)
(26327)
(19923)
(18419)
(16000)
(15641)
(14704)
(14062)
(13643)
(13261)
(12957)
(12834)
(12632)
(12588)
(12230)
(12003)
(11969)
(10388)
(9956)
(9930)
(9562)
(9374)
(9342)
(9128)
(9042)
(8286)
(8184)
学科
(61965)
经济(61905)
(55874)
管理(55263)
(45910)
企业(45910)
方法(24235)
(21485)
数学(20747)
数学方法(20459)
中国(19905)
技术(19318)
(17681)
业经(17290)
农业(14804)
(13895)
贸易(13887)
(13556)
技术管理(13109)
(12996)
地方(12968)
(12438)
(12191)
(11721)
银行(11674)
(11166)
理论(10628)
(10503)
环境(10453)
(10398)
机构
学院(239327)
大学(234359)
(97778)
经济(95857)
管理(93704)
理学(81483)
研究(81165)
理学院(80628)
管理学(79357)
管理学院(78907)
中国(60529)
科学(50745)
(47710)
(44896)
(44551)
(40299)
业大(38488)
中心(37276)
(37070)
研究所(36870)
农业(35337)
财经(34821)
(31740)
(30009)
(29970)
师范(29607)
北京(29449)
经济学(29015)
(28885)
技术(27478)
基金
项目(167026)
科学(132785)
研究(121772)
基金(119940)
(106449)
国家(105476)
科学基金(90427)
社会(78149)
社会科(74265)
社会科学(74248)
(68293)
基金项目(63211)
自然(58288)
(57075)
自然科(57039)
自然科学(57020)
自然科学基金(56068)
教育(55798)
编号(48322)
资助(46514)
(41258)
成果(38042)
重点(37950)
创新(37601)
(37481)
(35618)
课题(34701)
(32458)
国家社会(32429)
科研(31393)
期刊
(105866)
经济(105866)
研究(68199)
中国(51312)
(41029)
学报(39603)
科学(36868)
管理(36394)
(32788)
大学(29963)
教育(29894)
学学(28487)
农业(27832)
(23271)
金融(23271)
技术(20871)
业经(19695)
经济研究(18099)
财经(16480)
科技(16041)
(15009)
(14260)
问题(13199)
技术经济(12405)
(11785)
(11631)
(11625)
论坛(11625)
商业(11370)
现代(10689)
共检索到3533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婼青  
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原始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当前学术界关于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研究多从企业和产业创新的视角出发探讨创新产出效率,对于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的研究不足。然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内在潜力,认清其中的客观规律并科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基于创新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内涵,立足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具体表征,讨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在科技统计的框架下,构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为例,本文采用“专家咨询约束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估计量,形成上海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发展综合指数。通过探索,本文得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影响因素来自前瞻性的创新思想、多样化的创新活动、合理性的创新要素和产业化的创新成果,这对于我国在“十四五”期间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政策制定提供前期的理论准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杜宝苍  赵清华  李征征  
科技服务业是社会化分工的产物。科技服务机构是科技服务业的中坚力量,其在帮助和促进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创新供给能力则是影响科技服务机构功能顺利发挥的重要方面。在明确科技服务机构创新供给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了供给动力、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对接能力和扶持能力等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提升策略,以促进科技服务机构的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玉霞  蒋伏心  
技术势力是企业获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苏南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结果显示,苏南科技资源配置规模强大,但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企业没有形成技术势力。原因在于企业家要素和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的欠缺,因此,提出要内重企业家培育,外重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完善,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技术势力。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于扬  卢载贵  
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2011-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提升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从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健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于扬  卢载贵  
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2011-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提升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从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健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伟男  申玉铭  
文章以我国35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与主观赋值法相结合、变异系数、相对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演变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提升路径等。研究表明:(1)我国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步呈缩小趋势,并且差距主要在于科技创新产出和投入之间。(2)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整体上呈现出由低水平层次逐渐向高水平层次演变,高水平能力和较高增长的城市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少数创新极核,低水平能力和较低增长的城市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大明  胡苏敏  董琨  
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是探索产业数字化转型、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必由之路。以长三角城市群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研究对象,在试探性治理框架下,运用fsQCA方法,探讨政府多元治理利基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提升的联动效应及路径选择问题。结果表明,样本期内,长三角城市群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以后上升趋势尤为显著且城市间梯度明显;政府数字技术支持对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发挥普适作用;存在3种驱动高创新策源能力的配适方案,即战略合法型、数字驱动型和全维度协同型,多元驱动路径具有殊途同归特点;跨案例比较发现,不同等级的创新策源能力驱动路径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现状,为探索多元发展路径、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启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国富   李鼎  
“双碳”背景下,绿色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基于供求理论和组态视角,构建“供给—需求”分析框架,以2014~2021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探索时间纵轴上供求两端影响因素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协同效应,并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从空间维度考察组态省域覆盖度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高财政支持供给是产生高水平区域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产业结构供给虽不是高水平区域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其必要性概略逐年递增,呈现时间效应;存在3条提升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的关键路径,包括多供给单市场需求驱动型、多供给单公众需求驱动型及供求联动驱动型;存在2条导致非高区域绿色创新的路径,即供需要素缺失型和单环境需求驱动型;在时间维度上,多供给单公众需求驱动型有着更好的平稳性;在空间维度上,存在2条组态的省域覆盖度具有显著地区差异。本研究从时空双维度揭示了区域绿色创新水平提升的内在机理,为绿色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易伟义  余博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围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各个地区都加大了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区域自主创新环境逐步优化,区域自主创新的产出不断提高,但从总体看来,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比较研究(一)利益内驱导向下的"企业自发创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这种路径下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主要依靠企业自发的创新行为,是区域企业在市场利益导向下为追求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淑辉  高雷虹  杨洋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存在多种非线性主客观因素,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视角,构建高校实践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开展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实践教学质量因素、师资因素、学生自主参与因素均对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实践教学质量因素的影响最大。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朱阿丽  倪良明  温立武  
资源型城市的中小企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其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目前,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面临尚未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创新意识淡薄且科技创新信息获取渠道不畅、科技创新资金来源有限、融资环境亟待改善、科技创新层次低导致科技创新资源浪费严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创新协调沟通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应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科技创新发展道路,加强财税和金融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意识地把握主动权,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形成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用科技创新带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博   李永亮   秦朋遥   张卓立   吴凡   贾云乾   王文泉  
为进一步探讨林草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并厘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梳理2006至2023年中国知网数据库的72篇核心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和专家咨询,建立林草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体系,同时结合决策实验室法(DEMATEL)和对抗解释结构模型(AISM)明确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层次关系,识别出影响林草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因素、中间因素和结果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林草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12项核心因素包括科技观念不强、创新文化建设不足、技术推广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创新环境不佳、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缺乏优秀领军人才、缺乏协同创新机制、评价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发展受限和科技创新周期长、风险大,其中创新环境不佳、人才流失严重和评价体系不完善是根本原因,可从改善科技观念不强、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缺乏优秀领军人才等因素着手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要从创新观念、创新条件、创新人才和创新评价体系等4个关键点着手,全面提升林草类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燕青  王慧玲  
本文应用构建的瞪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模型,通过DEMATEL方法,对中国瞪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瞪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受技术、资金、管理、环境四大因素的影响,按照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原因度4种情况对其中内含的18个子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找出瞪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中存在的不足及其结构性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提高未来瞪羚企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汪凡  白永平  周亮  张永凯  乔富伟  纪学朋  
通过构建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利用Arc GIS核密度估计、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冷热点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99、2006和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总体趋势进行研究,并采用Geo Da对形成这种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占高校科技创新总量的80%以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逐渐增大;(2)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大幅提高,高值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地区低值区连片分布,东部和中西部的高校科技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武柏宇  彭本红  刘军  谷晓芬  
利用2006—2013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研究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经费支出、外商投资、其他技术活动经费等因素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制造业整体研究表明:研发投入对不同科技创新产出成果影响不同;外商投资对制造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无法确定;中国制造业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亟待加强。基于不同类型制造业研究表明:其他技术活动经费支出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有负影响,而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无法确定;外商投资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正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