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24)
2023(10189)
2022(8568)
2021(7680)
2020(6198)
2019(13887)
2018(13324)
2017(25181)
2016(12733)
2015(13750)
2014(13093)
2013(13089)
2012(12389)
2011(11335)
2010(11572)
2009(10719)
2008(10035)
2007(9199)
2006(8315)
2005(7596)
作者
(35595)
(30292)
(30274)
(28726)
(19334)
(14448)
(13375)
(11523)
(11239)
(10636)
(10529)
(9850)
(9815)
(9705)
(9371)
(9275)
(8890)
(8621)
(8493)
(8103)
(7504)
(7192)
(7001)
(6983)
(6874)
(6751)
(6466)
(6252)
(5988)
(5839)
学科
(78638)
经济(78596)
管理(40140)
(39769)
(31762)
企业(31762)
方法(24843)
数学(22030)
数学方法(21895)
地方(21766)
中国(18735)
技术(17769)
(16262)
(15190)
贸易(15180)
业经(14769)
(14724)
地方经济(14386)
(14048)
技术管理(12554)
(12353)
(12292)
农业(12087)
(10403)
环境(10168)
(10048)
金融(10046)
产业(9376)
(9224)
银行(9212)
机构
学院(186813)
大学(186017)
(95957)
经济(94430)
管理(72052)
研究(68032)
理学(62086)
理学院(61348)
管理学(60569)
管理学院(60208)
中国(51008)
(40691)
(37938)
科学(37615)
(32785)
财经(32351)
经济学(32181)
中心(30160)
(29426)
研究所(29419)
经济学院(28910)
(28317)
(24704)
(24341)
财经大学(23919)
北京(23775)
(23184)
师范(23024)
业大(22564)
(22188)
基金
项目(124716)
科学(101657)
基金(93307)
研究(92759)
(80810)
国家(80223)
科学基金(70276)
社会(64976)
社会科(62001)
社会科学(61990)
基金项目(49722)
(48301)
自然(42262)
自然科(41430)
自然科学(41421)
自然科学基金(40704)
教育(40435)
(39674)
资助(36069)
编号(33901)
(32243)
(29264)
创新(29200)
国家社会(28689)
重点(28012)
(27781)
成果(26438)
教育部(24598)
发展(24586)
人文(24406)
期刊
(110682)
经济(110682)
研究(63852)
中国(39047)
管理(30582)
(30545)
科学(24710)
学报(22994)
(22078)
经济研究(19979)
大学(18373)
(17793)
金融(17793)
学学(17471)
财经(17057)
技术(17020)
业经(15287)
教育(15075)
(15001)
农业(14902)
问题(14385)
(13099)
技术经济(13014)
科技(12060)
国际(10970)
(10296)
世界(10283)
统计(10038)
商业(9091)
现代(8966)
共检索到2931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  
文章基于2005—2018年各省市年度面板数据和动态空间面板Durbin模型,研究了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近年来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够有效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但其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原因在于当地的科技进步伴随着资源分配机制的不协调和科技创新成果的独占性等问题,从而表现出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负向冲击;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为正,中西部则为负,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生产要素不及东部地区丰富,科技创新投入引致的虹吸效应会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  
文章基于2005—2018年各省市年度面板数据和动态空间面板Durbin模型,研究了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近年来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够有效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但其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原因在于当地的科技进步伴随着资源分配机制的不协调和科技创新成果的独占性等问题,从而表现出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负向冲击;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为正,中西部则为负,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生产要素不及东部地区丰富,科技创新投入引致的虹吸效应会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殷李松  贾敬全  
文章通过架构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区位理论模型,揭示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机理路径,并通过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解长江经济带1998—2016年科技创新规模、结构、质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结果表明:平均意义上,科技创新规模提升1%,则会使本省经济水平提升0.0848%,近邻省份提高0.0473%。结构调整方面,在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若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下降1%,发明专利申请率提高1%,则会使本省经济增长提升0.1191%,近邻省份经济增长提升0.2289%。类似,若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率下降1%,发明专利申请率提高1%,则会使本省经济增长提升0.0696%,近邻省份提升0.1521%。质量方面,三项专利授权率变化对经济的溢出都不明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林  张勇  
文章利用中国2010-2017年的省级空间面板数据,建立基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的面板模型,研究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政府科技投入驱动区域经济合理、平稳增长。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各省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且被其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所包围;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周围都是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通过对四种集聚模式的统计学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增长与中国科技创新和政府科技投入成正比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提出了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避免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安平  
文章通过分析贸易、要素流动、技术扩散、制度推移等渠道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传输机理,认为在短期内,贸易和资本流动主要体现二三产业在地区间的关联,劳动力流动更多体现的是第一产业的地区关联。在此基础上,文章建立包括东中西三大地区和中西部三次产业产出变量的VAR模型,并根据中西部三次产业对东部和中部冲击的脉冲响应(IRF)结果,得出劳动力流动和贸易是东部向中西部传输溢出效应的主渠道,劳动力流动是中部向西部传输溢出效应的主渠道的结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柳  江静  
中国FDI分布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占大多数,内陆地区占很少部分。本文利用1992-2005年的数据实证研究表明,中国沿海FDI跨区域的溢出效应显著促进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文章的政策含义在于,继续深化和加大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同时也是促进内陆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马林  黄夔  
根据浙江省1992~2011年数据,应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其绿色创新能力及其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三者长期关系及变量间协同演进模型。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绿色创新能力和创新溢出效应内部变量间不仅是协同演进的,而且两者协同演进为经济增长提供内在驱动力,同时,经济增长也会反过来促进两者的不断升级。最后,给出几点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彭连清  
作者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中部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在国内各区域区际经济联系中获得溢出效应最大,它从国内其他区域获得的溢出效应显著地高于本区域对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同时又是对西部地区溢出效应最大的区域,这表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彭连清  
根据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西南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西南地区内部各省之间经济联系较弱,区域内乘数效应低;西南地区对国内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要显著地高于其它区域对西南地区的溢出效应,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对西南地区产生较大带动作用;相对而言,南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对西南地区的溢出效应较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喻开志  吕笑月  黄楚蘅  
利用2003—2013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省内区域面板数据,首先构建了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得分的回归法计算了近11年来四川省各个市(州)的科技创新水平;然后使用地理-经济加权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科技创新对区域内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及其溢出效应。发现近年来,四川省内各市(州)的科技创新水平逐步提升,但科技创新水平发展不均衡;本市(州)的科技创新对区域内经济增长确实有显著促进效应,但对其他市(州)的溢出效应并不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慧  苗洪亮  曾冰  
本文基于我国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将创新和城镇化引入经济增长空间扩展模型,在揭示创新产出通过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并控制劳动、资本、土地、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后,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创新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创新驱动命题成立;(2)就全国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而言,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我国省域间存在技术溢出,城镇化的创新效应存在并具有门槛特征,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城镇化水平会影响地区技术的吸收能力,创新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亮  蒋依铮  
基于2011—2019年全国245个地级市数据,构建时变非对称互联网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内生交互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存在相互促进作用。第二,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邻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抑制了本地区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邻近地区技术创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增长,但抑制了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邻近地区经济增长促进了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但抑制了本地区的技术创新。第三,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是数字普惠金融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空间交互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慧  苗洪亮  曾冰  
本文基于我国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将创新和城镇化引入经济增长空间扩展模型,在揭示创新产出通过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并控制劳动、资本、土地、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后,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创新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创新驱动命题成立;(2)就全国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而言,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我国省域间存在技术溢出,城镇化的创新效应存在并具有门槛特征,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城镇化水平会影响地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廖博  任菲  
本文探讨了创新和创新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挖掘了潜在的作用机制。创新投入具有外部性特征,正外部性主要体现为不同经济主体间源自发展活动的互动行为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而负外部性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在获取经济资源和增长机会方面的市场竞争效应。本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验证了创新溢出效应的存在,表明我国各区域在创新投入方面具有显著的联动关系。同时,研究扩展了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分析创新和创新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071,而来自区域外部的创新资源对本区域的经济增长同时存在"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这一研究提出并识别了创新投入的正负外部性,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对于创新投资决策和科技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方  陈凯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工资方程,使用中国200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本地区公共投资和邻近地区公共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假设各地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取决于公共投资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设定固定时间效应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公共投资与本地区经济呈正相关关系,但与邻近地区经济呈负相关关系,区域经济增长尚未形成技术外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