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56)
- 2023(15588)
- 2022(13100)
- 2021(11769)
- 2020(9885)
- 2019(21652)
- 2018(21554)
- 2017(41236)
- 2016(22375)
- 2015(24325)
- 2014(23582)
- 2013(23517)
- 2012(21330)
- 2011(19110)
- 2010(19273)
- 2009(18142)
- 2008(18173)
- 2007(16735)
- 2006(14968)
- 2005(13418)
- 学科
- 业(99668)
- 济(91314)
- 经济(91163)
- 管理(83430)
- 企(82068)
- 企业(82068)
- 农(46886)
- 方法(36666)
- 业经(32781)
- 财(32174)
- 农业(31130)
- 数学(28262)
- 数学方法(28067)
- 制(24567)
- 中国(24411)
- 务(22228)
- 财务(22210)
- 财务管理(22180)
- 技术(21659)
- 企业财务(21072)
- 体(18123)
- 划(17880)
- 环境(17463)
- 策(17180)
- 贸(16888)
- 贸易(16876)
- 易(16462)
- 和(16163)
- 银(15951)
- 银行(15910)
- 机构
- 学院(319654)
- 大学(312186)
- 济(137486)
- 经济(135021)
- 管理(129848)
- 理学(112023)
- 理学院(110984)
- 管理学(109573)
- 管理学院(109004)
- 研究(102348)
- 中国(82597)
- 农(69662)
- 财(64820)
- 京(64064)
- 科学(61179)
- 农业(53662)
- 业大(53210)
- 所(50928)
- 财经(50504)
- 江(49935)
- 中心(48256)
- 经(45867)
- 研究所(45667)
- 经济学(40841)
- 北京(39236)
- 州(38409)
- 经济管理(37109)
- 经济学院(36898)
- 财经大学(36871)
- 院(36154)
- 基金
- 项目(212311)
- 科学(169357)
- 基金(156127)
- 研究(154954)
- 家(136303)
- 国家(134995)
- 科学基金(117265)
- 社会(102558)
- 社会科(97085)
- 社会科学(97059)
- 省(85777)
- 基金项目(83744)
- 自然(75116)
- 自然科(73439)
- 自然科学(73415)
- 自然科学基金(72227)
- 划(69817)
- 教育(67943)
- 资助(60722)
- 编号(60713)
- 创(50553)
- 重点(47205)
- 成果(46891)
- 部(46858)
- 业(46719)
- 发(46583)
- 创新(46453)
- 制(45314)
- 国家社会(42771)
- 课题(41044)
- 期刊
- 济(160474)
- 经济(160474)
- 研究(89910)
- 农(70476)
- 中国(67460)
- 财(53275)
- 管理(51584)
- 学报(49801)
- 科学(48038)
- 农业(46990)
- 大学(38986)
- 学学(37662)
- 融(33752)
- 金融(33752)
- 业经(32717)
- 技术(27096)
- 财经(25425)
- 业(25198)
- 教育(24720)
- 经济研究(23478)
- 经(21880)
- 问题(21268)
- 科技(18326)
- 技术经济(18132)
- 版(17008)
- 世界(16004)
- 商业(15749)
- 现代(15554)
- 农村(15228)
- 村(15228)
共检索到4817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爽 赵丹丹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统计,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30%,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厘清科技创新效率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对实现农业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科技创新效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效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科技创新效率的碳减排效应可通过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研究结果,应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全面推动清洁低碳技术、减污降污技术;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低碳农业生产体系与服务体系;协同推进区域农业碳排放效率,缩小区域碳排放效率的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爽 赵丹丹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统计,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30%,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厘清科技创新效率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对实现农业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科技创新效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效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科技创新效率的碳减排效应可通过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研究结果,应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全面推动清洁低碳技术、减污降污技术;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低碳农业生产体系与服务体系;协同推进区域农业碳排放效率,缩小区域碳排放效率的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景兵 薛倩
以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样本,采用非径向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各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其次,通过改进的STIRPAT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主要结论:(1)2005—2018年中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碳排放效率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科技创新能够显著地提高碳排放效率,西部的科技创新水平对碳排放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3)影响机制表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科技创新促进碳排放效率的重要途径。各地区应该明确未来减排工作的重点方向,提高碳排放效率,实现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减排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景兵 薛倩
以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样本,采用非径向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各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其次,通过改进的STIRPAT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主要结论:(1)2005—2018年中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碳排放效率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科技创新能够显著地提高碳排放效率,西部的科技创新水平对碳排放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3)影响机制表明,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科技创新促进碳排放效率的重要途径。各地区应该明确未来减排工作的重点方向,提高碳排放效率,实现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减排协调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鑫静 程钰 丁立 王建事
运用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及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与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分析科技创新等因素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09~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呈上升趋势,基尼系数由0.10升至0.13,表明沿线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差异有所增大,Moran’s I值由0.373升至0.383,表明沿线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集聚态势较为明显且集聚态势有所增强;(2)2009~2016年,沿线国家的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基尼系数变动大致呈"倒U型"曲线,表明沿线国家碳排放效率的差异态势总体呈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基尼系数介于0.26~0.30之间,表明沿线各国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Moran’s I值由0.239升至0.278,表明沿线国家碳排放效率的集聚态势有所增强;(3)将沿线国家依据碳排放效率分为3个等级地区,从整体来看,科技创新、人均GDP、信息化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对沿线国家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抑制作用,分地区来看,各因素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效应呈现明显的异质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丽娟 张玉喜 潘方卉 王磊
文章以2004-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SFA模型,研究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均效率为0.469,东部地区创新效率较高,而西部地区创新效率较低,但东、中、西部地区效率的差距在逐年缩小。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促进作用显著,而劳动者素质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出现负面效应。同时,农业政策性金融投入与科技人员投入的弹性系数均小于1,虽对创新效率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会强 吴晓迪
【目的】城乡融合作为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是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关键因素。【方法】本文采用中国2005—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在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和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探究了城乡融合发展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研究发现:(1)总体上,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对农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业低碳技术效率,但对前沿技术进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进而不利于改善农业碳排放效率。上述研究结论在空间溢出视角下仍然成立。(2)从城乡融合发展的不同维度来看,“人的融合”能够通过改善技术效率来有效提升农业碳排放效率,而“地的融合”和“资本的融合”虽然对技术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但由于受到技术进步的负向制约,最终阻碍了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总体提升。(3)门槛计量分析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约束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碳排放效率关系的显著门槛变量,当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迈过阈值后,城乡融合发展能够对农业碳排放效率产生显著的提升效应。【结论】因此,地方政府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兼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构建以“人”为核心,统筹“地”和“资本”融合的城乡融合体系与机制,为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为契机来实现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齐欣 杨膨宇
文章通过将碳排放函数引入生产函数,构建数理模型识别创新在产业发展与市场化水平的异质性影响下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08—2020年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市创新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伴随着产业发展与市场化水平跨过门槛值,城市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呈现跃升现象;城市间碳排放效率存在相互促进的空间态势,证实了“碳排放同盟”的存在;城市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进一步分析中证实,城市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差异,呈现“U”型变动趋势。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广胜 王珊珊
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构建了中国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并利用1985—2011年的时序数据分析了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结构和效率的变动特征,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决定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在碳排放总量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降低了44.18%,农业碳排放结构中能源和化学品引起的碳排放比重已由28.02%增至43.66%,农业碳排放逐渐由主要来自种养自然源发展到能源和化学品与自然源排放比重大致相当的状况。从长期看,氮肥在化肥中的比重、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和农用能源强度对农业碳排放强度有正向影响,农业公共投资对农业碳排放强度有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庞洪伟 刘鑫雨 巩艳红 王正旺
农业生产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研究物联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理,有助于农业农村能源转型和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2010—2021年我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物联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物联网发展显著抑制了农业碳排放强度,并且存在显著异质性,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水平有效提升了物联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把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发现物联网发展和农业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跨越门槛值后,物联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研究结论在推动数字化农业、促进科技与农业融合方面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孟维福 石可敬 李建英
数字经济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厘清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理,可为我国农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路径参考。论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自治区与港澳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实证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效应显著。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剔除直辖市和因变量滞后一期等方式进行再检验之后,结论依然稳健。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适度规模和绿色金融两个传导机制降低农业碳排放。第三,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的碳排放影响表现出区域性的不同。从异质性分析来看,在中西部地区、北方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和科技投入高的地区,发展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鉴于此,论文从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加大绿色金融服务供给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董明涛
文章采用DEA法,对2009-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并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处于非DEA有效状态,且各地区配置效率差距很大;科技市场的发育程度、政府支持力度、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因素是当前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要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蒋随
商贸流通企业作为联系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沪深两市商贸流通上市企业为分析对象,探究金融技术对商贸流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金融科技与商贸流通企业创新效率呈正相关;企业文化中的权力距离、个人主义和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会对金融科技与商贸流通企业创新效率之间的关联产生负面影响,男性气质文化在金融科技与商贸流通企业创新效率之间具有正向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采用金融科技进而帮助企业实现更高创新效率。此外,政府需要出台支持金融科技初创企业的政策,帮助商贸流通企业进一步提高创新效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宏亮 程梦雅 王靖宇 邵东伟
进一步拓宽关于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以及机构调研经济后果的研究视角,以2013—2020年在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从管理层激励的角度,对机构投资者调研与企业创新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调研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效率,表现在机构调研次数和参与调研的机构数量越多,企业创新效率越高。其中,相比于买方或卖方机构单独调研,买卖双方的联合调研对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机构调研能够通过发挥信息效应提高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发挥监督效应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力、发挥激励效应促进创新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创新效率;相比于保险和其他机构,券商和基金公司调研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作用更明显,并且机构调研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更强。据此,在促进机构投资者调研提高企业创新效率方面,得出对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和政府部门等的启示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安勇
基于中国政治治理制度和土地制度,从理论上系统剖析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逻辑,在此基础上借助Super-SBM模型对中国273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综合运用面板Tobit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地资源错配抑制了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且这种负向作用在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机制检验发现,抑制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扭曲财政支出结构、阻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抑制企业绿色创新是四条重要的传导渠道。进一步分析表明,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和财政压力会强化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抑制作用,而绿色绩效考核机制则弱化了土地资源错配的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