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60)
- 2023(14842)
- 2022(12141)
- 2021(11129)
- 2020(8619)
- 2019(19228)
- 2018(18366)
- 2017(33267)
- 2016(17726)
- 2015(19323)
- 2014(18757)
- 2013(18071)
- 2012(16962)
- 2011(15304)
- 2010(15913)
- 2009(14893)
- 2008(13631)
- 2007(12448)
- 2006(11280)
- 2005(10439)
- 学科
- 济(71542)
- 经济(71474)
- 业(55740)
- 管理(53598)
- 企(45005)
- 企业(45005)
- 中国(31458)
- 融(26740)
- 金融(26739)
- 农(25132)
- 银(25093)
- 银行(25075)
- 地方(24943)
- 行(24438)
- 业经(21790)
- 技术(20493)
- 方法(19629)
- 财(18818)
- 农业(18090)
- 制(17348)
- 数学(15845)
- 数学方法(15625)
- 发(13647)
- 技术管理(13569)
- 理论(13517)
- 地方经济(12100)
- 贸(12004)
- 贸易(11983)
- 学(11826)
- 易(11568)
- 机构
- 学院(241253)
- 大学(235018)
- 济(98579)
- 经济(96279)
- 管理(89753)
- 研究(85485)
- 理学(75573)
- 理学院(74684)
- 管理学(73478)
- 管理学院(73012)
- 中国(71143)
- 京(50404)
- 科学(49653)
- 财(47119)
- 所(41821)
- 中心(40840)
- 江(39539)
- 农(38477)
- 研究所(37327)
- 财经(35623)
- 范(33769)
- 师范(33415)
- 州(32786)
- 北京(32594)
- 经(32197)
- 业大(32013)
- 院(31681)
- 经济学(29634)
- 农业(28946)
- 技术(28536)
- 基金
- 项目(156642)
- 科学(124537)
- 研究(122645)
- 基金(109073)
- 家(93818)
- 国家(92859)
- 科学基金(80480)
- 社会(77790)
- 社会科(73734)
- 社会科学(73720)
- 省(66075)
- 基金项目(57038)
- 教育(56323)
- 划(53453)
- 编号(50392)
- 自然(47673)
- 自然科(46628)
- 自然科学(46619)
- 自然科学基金(45790)
- 资助(41876)
- 成果(41402)
- 发(40556)
- 创(39189)
- 课题(37590)
- 重点(36011)
- 创新(35599)
- 发展(33251)
- 部(32773)
- 展(32668)
- 国家社会(32029)
- 期刊
- 济(120860)
- 经济(120860)
- 研究(79080)
- 中国(64776)
- 农(39140)
- 融(38726)
- 金融(38726)
- 教育(38594)
- 管理(38548)
- 财(35679)
- 科学(32632)
- 学报(32274)
- 农业(26340)
- 大学(26086)
- 技术(24911)
- 学学(24183)
- 业经(22364)
- 经济研究(18949)
- 财经(17416)
- 科技(15249)
- 经(15137)
- 问题(14505)
- 业(13799)
- 坛(13420)
- 论坛(13420)
- 技术经济(12585)
- 职业(12185)
- 商业(11607)
- 图书(11535)
- 现代(11354)
共检索到3969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范斯义 刘伟
通过构建城乡创新发展平台,促进产业升级,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激发开放发展的合作诉求,实现共享发展在城乡的扩散与溢出,科技创新在城乡产业效应、环境效应、社会效应三个维度上发挥着关键性的基础作用。因此,在面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挑战时,要通过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推动城乡三产协调发展,做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文化普及工作,推动城乡绿色融合发展及提高城乡治理的"智治"水平,从而提升乡村自主创新发展能力,弥补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城乡融合 高质量发展 作用机理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治彦 余永华
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阐述了高质量发展是"两个一百年交汇期"的主要历史任务,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推进地区差异化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城乡融合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路径。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城乡融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洪远 唐文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统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取得一定进展,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与此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有待加强等,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高质量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健全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健全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洪远 唐文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统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取得一定进展,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与此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有待加强等,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高质量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健全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健全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体制机制,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缪仁亮 潘锡泉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凭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优势,为社会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助力缩小社会差距和增进人民幸福感,促进共同富裕。浙江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创新实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形成了系列经验。借鉴浙江经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需进一步深化职教改革,明确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为共同富裕保驾护航;提高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向共同富裕输送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促共同富裕提质增效;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均等,助共同富裕大步向前。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宁 王科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施背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而展开对微观经济主体运营转型升级的探讨,将人民幸福感获取纳入经济发展质量范畴,引入行为主体的自律性和社群性特质,对ESG实践的动机与诉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首要目的的企业运营生产转型升级,将促使各经济主体在治理理念与方式方法上趋于一致,全社会对于环境的关注、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与重视将促进企业ESG实践。第二,出于自利性,企业也将因为争取和享有更大的科技红利、数字红利而促进自身ESG实践与表现。第三,与国家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的基本认知,将促使企业不断进行创造性、前瞻性实践,使生产运营的方向更符合社会成员的普遍利益,继而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可。未来可基于制度建设从政府层面完善引领措施,基于战略规划从企业层面加大绿色研发创新,基于社会责任从员工层面提高个体满意度,共同推进企业ESG实践的有序、充分、能动开展,积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邓娅妮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发展乡村数字经济,为建设强大的数字中国而努力。基于新型智能数字技术和乡村产业有效融合,有序开展乡村数字经济活动,能够赋予乡村高质量发展强大的动力。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并逐渐延伸到乡村农业发展领域,逐渐赋能农产品生产和发展的各个流程,指引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乡村经济水平。数字经济发展不但能够改造城市面貌,更能助力“三农”提质增效。如今我国已经在发展乡村数字经济上下功夫,致力于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从探索数字经济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分析入手,提出实践路径。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乡村经济 实践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凯霞
县城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提升县域城镇化质量,提高县城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是破解制约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为此,在分析县域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县域城镇化在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中的价值,并从扩大内需、补齐短板、强化特色、优化布局等方面,提出提升县域城镇化发展质量对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乡公共服务 城乡融合发展 县域城镇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雨生 孙召发 韩杨 王艳梅 张瑛
文章利用中国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据此考察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三权分置”政策显著提高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在高城乡融合度地区、财政强省、东部地区的作用效果更显著;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农村“三权分置”政策通过提高农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以及城镇化共同推动了城乡融合;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地流转相互促进,农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均能推动城镇化水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的城乡融合具备清晰的作用路径与完善的自我实现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康 张晶晶
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质量可持续为导向引领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突出集群的特色优势,以主导龙头产业为中心聚焦配套上下游产业链,最大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集群的协同创新。针对现有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质量效益不明显,发展环境不完善、配套支持机制不健全,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协同创新度不高,地区分布差异大、区域协同联动力度不足等短板,一要精准定位集群主导产业,放眼全局因地制宜,掌握相对优势;二要发挥好政府作用,完善配套机制;三要针对性地固链强链,完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四要注重解放思想和畅通就业市场,扩大发展潜力空间。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君
数字创新以其特有的收敛性、自生长性、开放性等特征正在重塑新的发展格局,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剖析数字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在微观层面,以企业为抓手,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基础,赋能过程、产品、服务、组织形式与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企业竞争活力;在中观层面,以产业为抓手,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在宏观层面,改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基础设施硬环境与资源软环境,完善数字治理、消弭数字鸿沟,推动经济增长稳定性、发展均衡性、环境可持续性与社会公平性。从质量、效率、动力、结构四个维度考察数字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即技术增值链不畅通、数据共享运用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产业供需结构失衡。最后,针对性地从这四个维度提出释放技术价值、推进数据机制、强化人才支撑、筑牢数字基础等破解路径,以期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黄惠春 胥璐 王雅婧
新基建是支撑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也是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能。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创新驱动不足、产业融合不深、资源环境压力大、城乡资源分配不均等瓶颈,新基建通过创新驱动效应、产业优化效应、效率提升效应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然而,新基建作用也受到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程度、政府数字化转型进度等因素的制约。建议从平台建设强化要素“流”、技术嵌入提升产业“链”、“互联网+”构建平台“网”三个方面出发,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投资布局、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秀丽 崔嫚嫚
以2012—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内外双重路径视角实证检验了绿色创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创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内部路径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竞争力、利益相关者支持和绿色形象均在绿色创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绿色创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路径检验结果表明,税收优惠、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均正向调节了绿色创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实质性绿色创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更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创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国有、大规模、重污染行业和环境规制较强地区的企业中更明显。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红霞 李家琦 李育哲
产业协同集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现有文献对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关于两者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经验分析尚未达成共识,实证检验中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方法也有待改进。本文认为:产业协同集聚会产生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要素共享、知识溢出等正外部性,进而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过度集聚产生的拥塞效应和竞争效应也会有损经济发展质量,因而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具有倒U型非线性关系,并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要素禀赋的不同而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同时高水平的产业协同集聚(如高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提高地区创新效率的路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效应。采用2004—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基于经济增长效率、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改善和收入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5个维度评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而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总体上促进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表现出“东部地区显著促进、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西部地区具有到U型关系”的区域异质性和“高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低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影响不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地区创新效率对产业协同集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中介效应,但样本期间产业协同集聚的创新效率促进效应不显著;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会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效应,并在其创新效率路径中发挥调节作用。相比现有文献,本文在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区域和行业异质性,并探究了创新效率的中介机制和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深化和拓展了相关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应重视产业协同集聚的合理边界,重点支持高水平的产业协同集聚,并提升产业协同集聚质量,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及其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匹配性,进而通过因地制宜的适度产业协同集聚有效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平宇 姜明君
民营企业作为构成中国经济微观基础的规模最大的主体,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实现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系统性强的工程,不仅需要政府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营商环境,还需要从产业链的视角出发,构建产业链生态系统,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驱动力。通过构建产业链联盟,能够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可以提升民营企业现代化治理和管理水平,推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为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搭建平台,提升链上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以及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为更好发挥产业链联盟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建议培育挖掘链主企业,打造高质量产业联盟;创新产业链党建组织形式,增强产业链联盟黏性;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建立协调机制,完善产业链联盟治理模式。
关键词:
产业链联盟 民营经济 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