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01)
2023(11963)
2022(9982)
2021(9035)
2020(7244)
2019(16233)
2018(16318)
2017(28910)
2016(15797)
2015(17697)
2014(18103)
2013(17487)
2012(16576)
2011(15108)
2010(15532)
2009(14180)
2008(14036)
2007(13102)
2006(11768)
2005(10910)
作者
(46952)
(38889)
(38729)
(36475)
(24760)
(18626)
(17599)
(15066)
(14928)
(14398)
(13237)
(13137)
(12886)
(12424)
(12156)
(11909)
(11479)
(11465)
(11410)
(11069)
(10102)
(9671)
(9432)
(9156)
(9059)
(8728)
(8720)
(8465)
(8083)
(8000)
学科
(62886)
经济(62809)
管理(49923)
(48114)
(39450)
企业(39450)
中国(24275)
地方(21440)
技术(20248)
(19996)
业经(17678)
方法(16065)
(15171)
(14643)
(14440)
银行(14413)
(14027)
(13751)
金融(13744)
农业(13650)
技术管理(13361)
(13267)
理论(12566)
数学(12164)
数学方法(12002)
(11595)
地方经济(11528)
(11032)
教育(10635)
(10612)
机构
学院(223246)
大学(217075)
(85423)
经济(83200)
管理(80864)
研究(80247)
理学(66829)
理学院(66020)
管理学(64896)
管理学院(64452)
中国(62946)
科学(49225)
(48083)
(42093)
(41505)
(39271)
(37872)
中心(36922)
研究所(36785)
(32240)
师范(31859)
(31736)
北京(31128)
财经(30976)
业大(30825)
(29827)
技术(29381)
农业(28993)
(28724)
(27659)
基金
项目(138663)
研究(108397)
科学(108196)
基金(93399)
(80978)
国家(80130)
科学基金(68000)
社会(65553)
社会科(61888)
社会科学(61880)
(59964)
教育(49722)
基金项目(48832)
(48615)
编号(46100)
自然(40828)
自然科(39888)
自然科学(39875)
自然科学基金(39140)
成果(38915)
资助(36393)
(36264)
(34854)
课题(34792)
重点(31612)
创新(31571)
发展(29396)
(28875)
(28475)
(28247)
期刊
(111876)
经济(111876)
研究(73293)
中国(63168)
教育(38871)
(36976)
管理(35391)
(33445)
学报(32822)
科学(31087)
(25585)
金融(25585)
大学(24900)
农业(24830)
技术(23872)
学学(22792)
业经(21094)
经济研究(16793)
科技(15169)
财经(14819)
(13653)
论坛(13653)
问题(13590)
图书(13500)
(13340)
(12917)
职业(12295)
技术经济(11670)
商业(11011)
现代(10556)
共检索到375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洪银兴  
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不只是指技术创新,还包括知识创新,两者的结合就是科学技术创新,而关键是解决好两者的对接。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对接过去通行的理论是"转移说",即新技术向企业转移。本文提出"协同说",即科学家、企业家在同一平台上直接交汇和协同。科学技术创新驱动落脚在产业创新层面上,需要强化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的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对接。新技术产业化既涉及科技创新,又涉及科技创业。对接创新创业不仅需要创新创业集聚的科技园区,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参与者风险共担机制和创业团队收益共享机制,而"互联网+"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平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崔新健  崔志新  
本文依据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关系由简单到复杂,更能反映发展的趋势,将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发展模式依次分为战略联盟、三螺旋、创新网络和开放式创新4种主流模式。针对不同的发展模式政府有不同的作用,其角色定位也各异;为了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发展,政府需要基于各种模式发挥作用。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杨  胡潜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全面推进要求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协同配置。从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现状来看,主要存在配置主体功能缺位、协作程度不高、支撑服务落后等问题,需要通过管理、组织、技术、服务层面的多元协同加以解决。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克服制度、机制、技术和服务上的障碍,全面推进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高郁  苏强  刘凤臣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创业的地位日益突出,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实现培养又好又多人才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及大学科技园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培养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人才的作用、吻合社会需求的前沿阵地作用,如何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与大学科技园实现协同发展意义重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付保宗  盛朝迅  徐建伟  周劲  任继球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内生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从国际实践来看具有全局联动性、形态多样性、阶段变化性和开放互动性特征。当前中国产业体系形态正在从中低端全能型向高端引领型突破,要素供给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率型升级,要素配置从外生干预型向内生自主型转化,开放模式从单向引进型向双向互动型拓展。同时,非协同发展的矛盾显现,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动力弱化,关键要素短板突出,结构错配矛盾凸显,产业开放层次偏低,协同发展机制僵化。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根本上要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内生发展机制,为此建议,重塑实体经济发展导向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引擎机制,顺畅现代金融服务机制,健全人力资源资本化机制,加快构建开放型产业新体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付保宗  周劲  
"产业体系"是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既立足于时代特征和突出矛盾,也体现了产业政策模式和重心的转变。产业体系本质上是从产业角度对国民经济构成的一种阐释,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内生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实体经济在协同关系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间也不是平行独立的,而是存在着立体交互关系。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具有全局联动性、形态多样性、阶段变化性、开放互动性、灵活高效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是要素间单向联系的机械组合,而是每一个要素间关联互动的整体系统;没有统一合意的标准模式,而是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呈现出多种具体形式;不是静态的稳定状态,而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特征;不是孤立运行的封闭系统,而是国际共振的开放结构;不是一劳永逸的目标,而往往根植于灵活高效的协同机制。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根本上要构筑有利于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高效协同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伟光  由雷  
文章基于创新驱动发展背景,首先对创新驱动与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概念进行系统梳理,而后,分别针对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利益相关者、类型、结构、功能、影响要素及基本模式、治理机制七方面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梳理发现,目前关于创新驱动及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发展问题国内外学者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但是鲜有将二者结合研究,同时,关于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方面的研究仅限于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基本情况,其各利益主体如何在体系内协同创新发展、如何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等问题目前还没有真正的深入研究。因此,这些方面将是创新驱动发展中产业协同创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丰志培  刘志迎  
在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贯穿产业链的诸多产业发展难题往往制约了产业发展。文章运用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一个产业链、产业发展难题和协同创新体系的分析框架,进而以国家濒危名贵药材霍山石斛为例,研究了通过构建多主体、多维度的协同创新体系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路径,从而为中药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子彤  
该文概述了制度与技术协同原理,认为技术竞争实际上是制度的竞争,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论述了制度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分析了阻碍我国科技进步的主要是制度和制度环境,指出了科技制度创新及其制度环境优化的路径。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东来  廖小梅  
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是新信息环境下的发展观念和发展形态。从内涵上看,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在观念上跳出了单个图书馆发展的视野,在形态上注重区域图书馆内部关系变化和调整,形成联系紧密、组织有序、运行高效的图书馆整体;在功能上强调通过资源共享、服务协作形成图书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从原则上看,具有自组织、标准化、特色服务的特性和要求。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要发挥各图书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强调同一标准下的集体行动,强调各图书馆功能的特色性和不可替代性。从机制上看,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实现在模型上由动因、过程、结果、效应四部分组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文杰  李梅  李丽华  刘晓慧  刘鹏  
简要介绍当前海关科技资源的总体概况,从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履职把关成效等方面对近几年海关科技取得的成效进行概括。基于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国门安全、促进跨境贸易、推进科技创新等需求阐明现阶段海关科技面临的挑战,并对海关科技工作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短板问题进行剖析,同时,有针对性地从融入地方科技顶层设计规制、纳入地方科技人才队伍、列入地方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嵌入地方成果转化链条、并入地方科普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海关与地方科技融合发展的建议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董洁  李群  
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打响,警示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经费进行核心技术研发和原始创新成果转化。美国联邦政府实施缩减医疗、能源、环境等非国防领域的基础研究预算的科技战略,也为我国前沿技术突破、原始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赶超契机。美国注重高等教育、发展军民融合模式、政府采购激发技术创新等措施,都为美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发展动力。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该加快新兴领域的科技战略布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推动技术研发创新,提高研发成果转化效率,加强技术创新型人才储备。研究从美国的科技研发投入体系、政策管理体系、成果转化模式、收益分配方式、金融服务模式等多维度进行系统分析,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应该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始创新为根基、多元主体为创新、转化流程为基础、金融服务为保障、奖励机制为后盾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出合理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平  潘荣翠  尚晓慧  
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国际竞争、我国经济发展和强化创新支持需要完善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本文在剖析了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和特性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中外国家创新体系,并从中找出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冯方平  方小洵  
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或产业的有效载体和关键环节, 也是科技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广东省要实施科技兴粤战略, 首先是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文章探讨了广东省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现状、经验和存在问题, 并提出应对的发展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