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62)
- 2023(9726)
- 2022(8079)
- 2021(7417)
- 2020(6115)
- 2019(13490)
- 2018(13466)
- 2017(24394)
- 2016(13052)
- 2015(14453)
- 2014(14731)
- 2013(13892)
- 2012(12587)
- 2011(11274)
- 2010(11536)
- 2009(10886)
- 2008(10583)
- 2007(9943)
- 2006(8633)
- 2005(7944)
- 学科
- 管理(49079)
- 业(46943)
- 济(42930)
- 经济(42847)
- 企(40506)
- 企业(40506)
- 技术(17666)
- 中国(15665)
- 制(15501)
- 财(15472)
- 方法(14778)
- 农(14061)
- 业经(12598)
- 技术管理(12434)
- 体(11756)
- 数学(11650)
- 数学方法(11499)
- 银(10367)
- 银行(10342)
- 理论(9935)
- 行(9925)
- 农业(9672)
- 学(9594)
- 融(9519)
- 金融(9512)
- 务(9423)
- 财务(9389)
- 财务管理(9366)
- 企业财务(8904)
- 体制(8846)
- 机构
- 学院(184195)
- 大学(183059)
- 济(71863)
- 管理(70611)
- 经济(70150)
- 研究(60991)
- 理学(60148)
- 理学院(59535)
- 管理学(58560)
- 管理学院(58196)
- 中国(46735)
- 京(38555)
- 财(37248)
- 科学(36045)
- 所(29909)
- 江(29902)
- 农(28605)
- 财经(28286)
- 中心(28278)
- 研究所(26701)
- 业大(26150)
- 经(25471)
- 北京(24016)
- 州(23208)
- 院(22955)
- 范(22762)
- 师范(22427)
- 技术(22405)
- 农业(22098)
- 经济学(21630)
- 基金
- 项目(123105)
- 科学(97951)
- 研究(93478)
- 基金(87431)
- 家(75977)
- 国家(75293)
- 科学基金(65248)
- 社会(59120)
- 社会科(56001)
- 社会科学(55995)
- 省(50765)
- 基金项目(46101)
- 教育(43590)
- 划(41754)
- 自然(40607)
- 自然科(39720)
- 自然科学(39705)
- 自然科学基金(39029)
- 编号(37194)
- 资助(33873)
- 创(32075)
- 成果(31330)
- 创新(28985)
- 制(28827)
- 重点(27863)
- 课题(27669)
- 部(26760)
- 发(26232)
- 国家社会(24475)
- 业(23878)
共检索到2875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玉山 张忠宇
本文运用演化经济学、组织知识管理等方法,对科技创新体系进行动力设计。该体系原动力是人的需要和利益追求,竞争和环境波动会增强这些原动力;惰性、既得利益者以及路径依赖构成体系内在惯性;两者的制衡维体系平衡,创新意识是体系的导向。体系在微观、行业和宏观分别表象为企业对环境波动的适应性反馈、合作竞争形成的制度网络、国家的宏观控制和超国界的科技合作。体系具有系统性、风险性、路径依赖性和制度性等特征。
关键词:
科技创新体系 动力机制 合作竞争 制度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谢兰云 王维国
本文基于门槛回归模型,以R&D强度和R&D经费中企业经费所占比例作为门槛变量,对我国1985—2013年科技创新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样本期内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产出机制发生了转变,它们之间存在着两个门槛,R&D强度的门槛值分别为0.661%和1.325%,R&D经费中企业经费所占比例的门槛值分别为29%和67%。两个门槛变量回归的结果是一致的,即在不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这个控制变量的前提下,我国专利产出的增长都经历了从以R&D人员增长为主要影响因素到以R&D资本增长为主要影响因素的转变过程。在这个机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非线性模型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门槛回归模型的结果一致。
关键词:
科技创新 非线性 门槛回归 R&D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束兰根 原二军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是科技与金融内生互动、整合发展的高级阶段,关系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长远目标。在科技金融创新探索"遍地开花"的背景下,通过构造制度保障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和完善上下贯通、运行流畅的科技金融服务新体系成为必然要求。
关键词:
体制创新 机制创新 科技金融 金融服务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庆金 马浩 马伟
分析了科技中介组织内涵及类别,探讨了科技中介组织在区域创新体系中运作机制,分析了科技中介在区域创新体系中运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行业协会的监督、创新的网络体系、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科技中介运作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中介 区域创新 运作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爱胜
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然而在我国,作为拥有大量科技资源的高校,其在科技管理上却存在体系不畅、资源整合不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颖熙 夏杰长
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的动力机制广初的泛我农而国村深制农刻度村的变自制迁度19是7变8在迁年政。实蔡府行立对改雄农革(村2以0控0来9制),认经有为历所,"了减改极弱和革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林广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符合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现实需要,现阶段农村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经营困境和异化风险。推动农业经营体系变革,关键要建构内外联动的动力机制,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优化政策供给内容和支持环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方炜 唐路路 孙泽华 邵婧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国家发展的创新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核心技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法宝。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选择需要核心技术支撑的大飞机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战略优势、市场优势和组织优势为核心出发点,基于扎根理论构建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模型,继而采用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关键因素的作用机理,最终完善有利于核心技术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新型举国体制下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助力。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冯新舟 何自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及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运用企业知识理论,从知识及知识创新过程入手,对组织知识创新体系及其运营机制进行研究。组织知识创新体系由3个部分组成:知识创新过程(SECI)、巴和知识资产,这3个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运动。组织知识创新体系要有效率地运转,必须从决策机制、动力机制以及保障机制3个方面构建行之有效的运营机制。
关键词:
组织 知识 知识创新 创新体系 机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佳瑜
高职协同创新体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由牵头高校、协同企业、研究机构、目标用户企业和行业指导委员会等子系统构成。结合自组织机理,高职协同创新体应建立供需对接机制、愿景规划机制、司职关联机制、平台共享机制和文化融合机制,以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大生态。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自组织机理 协同创新 动力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应博 何建坤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柳翔浩
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转移的源泉,高等教育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及协同效应的发挥。高等教育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途径上需要实现从累积式向协同式提升,在机制上需要实现从竞争性到协作性跨越。国家和政府要在创新政策环境、激励制度和分险分担和利益共享上进行必要的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逐步完善协同创新的激励制度,深入健全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制度。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诸一军
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能力除了取决于科学研究的基础实力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和制度环境,而这一点正是我国科技创新的软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阳晓伟 闭明雄
目前我国制造业还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以及国际知名品牌占有率低,加上人口红利消失等因素,使得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完善制造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是打破制造业发展困局的必经之路。而德国凭借高效率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以及借助工业4.0强化政产学研之间的分工协作,建立了强大的制造业科技创新体系。文章的研究表明我国应该加大研发投入,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积极参与工业4.0,完善高校教育体系和促进政产学研分工协作,以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转效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金芳
世界生产体系的变革与重组是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内容。本文从技术、制度和企业战略三维视角揭示影响当代世界生产体系变革的动力因素,提出正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根本性地改变了各国企业间组织和生产的传统联系,引发了世界生产体系的多重变革。本文进而通过对跨国公司、母国政府、东道国政府和多边机构间互为作用的四角双层谈判关系的考察,论证了四个行为主体正向、反向、合作和约束作用于当代世界生产体系变革的动力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