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92)
2023(9933)
2022(8317)
2021(7731)
2020(6484)
2019(14186)
2018(13534)
2017(25862)
2016(13280)
2015(14373)
2014(13735)
2013(13242)
2012(11977)
2011(10775)
2010(11144)
2009(10732)
2008(9626)
2007(8887)
2006(7709)
2005(7012)
作者
(36937)
(30699)
(30116)
(28812)
(19476)
(14559)
(13700)
(11678)
(11494)
(10983)
(10373)
(10311)
(9827)
(9727)
(9556)
(9538)
(8919)
(8830)
(8628)
(8611)
(7512)
(7406)
(7232)
(7006)
(6998)
(6918)
(6782)
(6703)
(6265)
(6188)
学科
(47564)
经济(47520)
(46113)
管理(45540)
(40417)
企业(40417)
(25916)
金融(25916)
(23633)
银行(23617)
(22933)
中国(21080)
方法(19303)
技术(17981)
(17737)
数学(16318)
数学方法(16095)
(14169)
业经(12938)
(12522)
技术管理(12473)
地方(12438)
中国金融(11217)
(11117)
财务(11089)
财务管理(11068)
企业财务(10728)
(9872)
理论(9756)
农业(9286)
机构
学院(178724)
大学(178056)
(73448)
经济(71835)
管理(70204)
理学(60401)
理学院(59780)
研究(59446)
管理学(58805)
管理学院(58451)
中国(52190)
(37803)
(36845)
科学(35771)
中心(30020)
财经(29412)
(28919)
(27519)
(26994)
(26795)
研究所(26188)
业大(24860)
经济学(23365)
北京(23176)
(22539)
财经大学(22253)
(21792)
农业(21310)
经济学院(21086)
(20854)
基金
项目(122398)
科学(98048)
基金(89499)
研究(89491)
(78269)
国家(77608)
科学基金(67658)
社会(58248)
社会科(55554)
社会科学(55541)
(49722)
基金项目(47191)
自然(43123)
自然科(42246)
自然科学(42233)
自然科学基金(41536)
(41031)
教育(40214)
资助(35448)
编号(33675)
(32453)
创新(29342)
重点(27884)
成果(27481)
(26744)
(26215)
国家社会(24842)
课题(24417)
(23728)
(23640)
期刊
(77656)
经济(77656)
研究(54132)
中国(40887)
(32814)
金融(32814)
(30636)
管理(29641)
学报(27204)
科学(25812)
(24572)
大学(21162)
学学(20096)
教育(18659)
技术(16569)
农业(15851)
财经(14890)
经济研究(13307)
科技(12905)
(12785)
业经(12018)
技术经济(9691)
问题(9064)
(8938)
(8905)
论坛(8905)
(8884)
理论(8678)
现代(8025)
(7886)
共检索到275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仁祥,张晗,杨曼  
从理论上论述了政府干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必要性、途径及作用机制。基于以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为表征的实体子系统脆弱性和以公共创新环境、耦合系统综合效益为测评工具的虚像子系统脆弱性3个维度构建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分别采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及动态面板两阶段系统GMM回归,实证检验了我国政府干预对耦合系统脆弱性的实质影响。研究表明:在各类干预举措中,政府采购政策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效应明显,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效应潜力巨大;财政政策领域明显存在过度干预现象,其它政策效应或不显著或有违初衷,亟待调整与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仁祥  沈兰玲  谢文君  
基于熵值法测算“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指数,运用图像法和非参数核估计法分析省域耦合脆弱性演进趋势和差异特征;利用2001—2017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两阶段系统GMM和空间计量回归分析金融资本集聚、政府干预对“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金融”耦合系统处于中度脆弱阶段,存在区域分化现象和改善“瓶颈”问题;金融资本集聚与耦合脆弱性呈显著负相关,政府干预在金融集聚对脆弱性影响的过程中呈非线性作用,即适度干预地区增强金融资本对脆弱性改善作用,过度干预地区反而不利于脆弱性的降低;考虑空间异质性“,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呈现一定空间集聚态势,增强政府干预可以削弱金融资本的极化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仁祥  刘孟飞  
随着科技与金融耦合的不断深入,对其负向作用及脆弱性的研究不容忽视。运用熵值法对我国2006—2020年省际科技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引入金融结构,检验金融结构对科技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影响的本地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各地区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呈上升趋势;(2)总体而言,金融结构市场化水平提高有利于改善系统脆弱性;(3)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结构对系统脆弱性的影响效果不同;(4)全国层面,金融结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会加剧周边地区系统脆弱性;分地区层面,东部地区金融市场占比增加会带动相邻省份系统脆弱性改善,而中西部地区反而起到加剧作用。因此,应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完善银行中介服务。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仁祥  郭晓媛  
文章选取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区域、行业研究金融集聚对“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集聚对邻地“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的影响远大于其对本地“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的影响,且影响方向相反;在不同行业中,银行业与保险业的集聚均能显著影响“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证券业的集聚增加了“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存在拥挤集聚风险;在不同区域中,东部地区的金融集聚能够显著降低本地“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西部地区则相反。协调不同金融行业、不同区域的发展,是降低“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仁祥  曾夏颖  黄家祥  
基于2004~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构建金融抑制、资本扭曲指标并运用熵值法测算"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指数,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金融抑制、资本扭曲对"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整体为中等偏高态势,呈现空间聚集效应,且地区间差异较大,中西部脆弱性指数高于东部;各区域金融抑制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金融抑制显著加剧了耦合脆弱性;资本扭曲程度与脆弱性之间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通过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资本扭曲的部分中介效应,即验证了存在金融抑制→资本扭曲→"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这一传导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仁祥  付腾腾  
从脆弱性的角度出发,在分析科技与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函数模型对2000—2016年湖北省科技与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耦合脆弱性指数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演变过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发生脆弱性事故的可能性较小;敏感性和恢复力对耦合脆弱性的贡献度都很高,从降低敏感性和提高恢复力两个角度提出控制湖北省科技与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的措施。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姜磊  杨娟  
一、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含义 自1982年起,金融的自由化、放款管制和全球化过程不断经历多种形式的金融风波,并且发生过数次真正的金融危机,金融动荡的次数与形式变化都在加速。另外,在很一段时间内,金融冲击似乎只发生在封闭的金融领域以内,至少,直至发生不动产业的国际性崩溃之前,金融风波似乎与生产和交换状况联系甚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梦花  聂思玥  
笔者从金融创新不同发展阶段的视角,采用面板VAR模型实证比较分析了我国和美国的银行脆弱性水平、金融创新、资产规模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及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和美国金融创新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均显著,但在我国是正向关系,而在美国为负向关系,表明我国2005年以来的金融创新有助于改善银行体系脆弱性水平,但美国过度的金融创新推高了银行的脆弱性水平,因此,金融创新与银行脆弱性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二元论断,而是动态变化的。方差分解表明,金融创新和资产规模的冲击对银行脆弱性水平的贡献度,我国要高于美国市场;因果关系检验表明,银行脆弱性水平与金融创新均互为因果关系,资产规模也是影响银行脆弱性水平的重要原因,但反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田红宇  祝志勇  
基于政府与市场耦合视角,考察政府主导型经济、市场化进程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采用DEA-Tobit两步法并基于1997~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政府主导型经济不利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且其抑制效应呈"U"型非线性特征变动;市场化进程未起到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预期作用,但其抑制效应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有不断削弱的趋势;政府和市场协同能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且呈不断强化特征;这些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期和空间差异。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林  李雨田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机理,然后构建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并以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不佳,60%以上省份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下降趋势;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出以东北-西南为脊背的"中线隆起、两侧塌陷"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失衡现象更为严重;失衡的原因具有省际差异。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不能仅单纯地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更重要的是创新金融与科技耦合互动的方式和路径,提高两者的融合质量。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解佳龙  周文婷  
为厘清引致国家高新区创新脆弱性的障碍,基于PSR框架设计出“压力-状态-响应”创新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我国147个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脆弱性及空间分布特征,从系统协调性和障碍改善度两个方面揭示创新脆弱性表现维度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高新区创新脆弱性等级整体呈现“橄榄型”分布,且由沿海向内陆逐级增强,不同类型园区脆弱性存在显著差异;多数园区内部协调性较高,细分维度的协调性与园区发展阶段紧密相关;响应系统障碍偏高,绿色发展是高新区普遍面临的压力。最后,从等级分布、系统协调性、响应障碍等方面提出改善创新脆弱性的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胡国晖  郑萌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两者的紧密结合往往会带来经济的高度繁荣和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引擎。本文通过对耦合理论、方法及其应用领域的分析比较,认为松散耦合理论在研究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互动方面是适用且有效的,继而分析了两者之间微观层面的互动机制、中观层面的匹配机制以及宏观层面的协同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三种运作模式,即科技产业园融资模式、科技金融机构模式、补贴资金市场化运作模式,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萍  陈晓玲  
全球环境变化导致的冲击和压力已经成为社会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脆弱性分析作为可持续研究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脆弱性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规范的评估程序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本文在阅读了国内外脆弱性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人-环境耦合系统的角度总结了脆弱性的概念框架,对不同研究背景下的脆弱性定义和三个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了脆弱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梳理了脆弱性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总结了人-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几个典型的脆弱性综合分析框架。由当前脆弱性的发展状况指出了未来脆弱性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并有效表达系统脆弱性与多个压力间的因果关系、人-环境耦合系统的不确定性、脆弱性动力学机制问题和脆弱性与风险管理决策的信息互动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莹莹  王仁祥  
在国内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研究中,关于金融创新如何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如何制约及相互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是一种创新。文章将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作为一个耦合整体,采用动力学模型,全面考察了金融创新主体间、市场金融创新供给、政府公共金融创新供给、科技创新主体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对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耦合机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发展目标与关键控制节点,提出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耦合发展管理策略。文章选取2005-2015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2005-2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仁祥  李雯婧  
科技金融的高风险使我国科技和金融结合进入发展瓶颈。首先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各种风险因素的耦合作用进行分析,并基于N-K模型构建了科技金融的风险耦合作用模型,然后运用2010~2015年科技金融风险事件的统计数据,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耦合作用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耦合作用会进一步放大科技金融风险,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信贷偿还风险。加快科技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尽快实现科技企业生命周期服务链,可有效控制科技金融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