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94)
- 2023(17721)
- 2022(14865)
- 2021(13881)
- 2020(11418)
- 2019(25992)
- 2018(25451)
- 2017(47335)
- 2016(24763)
- 2015(27823)
- 2014(27177)
- 2013(26456)
- 2012(24444)
- 2011(22202)
- 2010(21887)
- 2009(19780)
- 2008(19087)
- 2007(16745)
- 2006(14642)
- 2005(12876)
- 学科
- 济(107153)
- 经济(107064)
- 管理(72160)
- 业(69590)
- 企(56048)
- 企业(56048)
- 方法(42497)
- 数学(36997)
- 数学方法(36531)
- 中国(35730)
- 农(30386)
- 地方(27092)
- 业经(25194)
- 财(23394)
- 技术(22856)
- 贸(20777)
- 贸易(20758)
- 农业(20625)
- 易(20176)
- 制(19294)
- 银(18495)
- 银行(18476)
- 行(17905)
- 融(17758)
- 金融(17757)
- 学(17723)
- 环境(17177)
- 和(16109)
- 发(16028)
- 理论(15872)
- 机构
- 学院(339713)
- 大学(338200)
- 济(146762)
- 经济(144021)
- 管理(133590)
- 研究(118407)
- 理学(114570)
- 理学院(113355)
- 管理学(111527)
- 管理学院(110863)
- 中国(92600)
- 京(72400)
- 科学(68512)
- 财(65031)
- 所(56726)
- 中心(55325)
- 研究所(51283)
- 财经(51219)
- 农(50346)
- 江(50302)
- 经(46891)
- 北京(46172)
- 业大(46009)
- 范(45416)
- 经济学(45119)
- 师范(44972)
- 院(43607)
- 州(40657)
- 经济学院(40525)
- 农业(38761)
- 基金
- 项目(231456)
- 科学(185406)
- 研究(174734)
- 基金(168567)
- 家(146049)
- 国家(144805)
- 科学基金(126038)
- 社会(113617)
- 社会科(107815)
- 社会科学(107795)
- 省(90426)
- 基金项目(88551)
- 教育(80408)
- 自然(78310)
- 自然科(76614)
- 自然科学(76595)
- 划(76043)
- 自然科学基金(75252)
- 编号(69795)
- 资助(67437)
- 成果(55946)
- 发(54606)
- 创(52971)
- 重点(52358)
- 部(51581)
- 课题(49143)
- 创新(48840)
- 国家社会(48111)
- 教育部(45035)
- 发展(44264)
- 期刊
- 济(162902)
- 经济(162902)
- 研究(103562)
- 中国(77227)
- 管理(53420)
- 财(48886)
- 农(46671)
- 科学(46544)
- 学报(45777)
- 教育(42868)
- 大学(36840)
- 技术(34297)
- 学学(34048)
- 融(33575)
- 金融(33575)
- 农业(32861)
- 业经(27365)
- 经济研究(27019)
- 财经(25020)
- 经(21791)
- 问题(20944)
- 业(18709)
- 科技(18323)
- 技术经济(17861)
- 图书(17855)
- 贸(17853)
- 世界(16569)
- 坛(16382)
- 论坛(16382)
- 国际(16085)
共检索到522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潘苏楠 李北伟 聂洪光
选取科技创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对科技创新系统和美丽中国建设系统2008—2016年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科技创新与美丽中国建设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序列,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了科技创新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研究发现:科技创新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稳定上升态势,美丽中国建设与科技创新发展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两者的步调不一致,导致科技创新系统与美丽中国建设系统的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阶段,但是科技创新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逐渐加强,其耦合协调效益正在逐步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蒲甘霖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持续提升,整体呈现出“拮抗—磨合—协调”的演进态势,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滞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科技创新滞后数字经济”的相对发展趋势;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表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整体上协调质量还较低;区域间耦合协调水平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各省份提升较快,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省份则相对滞后。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 耦合协调 熵权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蒲甘霖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持续提升,整体呈现出“拮抗—磨合—协调”的演进态势,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滞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科技创新滞后数字经济”的相对发展趋势;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表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整体上协调质量还较低;区域间耦合协调水平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各省份提升较快,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省份则相对滞后。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 耦合协调 熵权法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谢依娜 赵乐静 刘云根 王妍 侯磊 李晓琳
生态、生产、文化和生活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云南省旅游型村庄普者黑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建立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美丽乡村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该村2006-2015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普者黑村近10 a间,生态、生产、文化及生活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总体上处于不协调状态,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其指数平均每年下降0.045个点;生活、生产和文化综合发展水平则整体呈逐步提高趋势,指数平均每年各上升0.061,0.058和0.028个点。根据当地协调发展趋势及环境经济基础,提出了普者黑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炳庚 陈永林 李晓青
"美丽中国"是由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3个系统耦合组成的人—地关系复杂系统。选取3个子系统层、30个指标层共同构建"美丽中国"建设评价的耦合协调模型。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是"美丽中国"建设阶段的划分依据。江西省各设区市的实证研究表明:从耦合度来看,江西省各设区市的耦合度大部分处于拮抗阶段;从协调度来看,南昌市处于"美丽中国"建设较高水平阶段,赣州和九江2个设区市处于中等水平阶段,其他8个设区市处于低水平阶段;不同的阶段所采取的发展战略均有所不同。
关键词:
“美丽中国” 耦合协调模型 评价 江西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凤
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理论和区域创新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厘清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通过理论归纳,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机制进行阶段性分析,以获得两者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已掌握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立足于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以中原城市群为案例,探讨中原城市群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对策研究;对理论分析和量化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观点,以期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耦合模型 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谷缙 程钰 任建兰
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6—2015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二者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逐步落后于科技创新能力;(2)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协调度由低中度协调向高度协调转变,耦合度空间格局演变与协调度空间格局演变趋势相似,高值区域由东部沿海向长江中下游流域扩散,低值区域集中在西部边疆地区;(3)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波动性,二者水平越低支撑其协调发展的稳定性越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华春 张灿
基于五螺旋理论,评价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时空分布规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影响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特征;在直接效应层面,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化水平能有效促进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上升,产业结构高级化则抑制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提升,财政自主度未对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提升中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祝影 曹盛
着眼于外资研发与自主创新之间的交互作用,引入物理学的耦合理论诠释外资研发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在构建外资研发系统与自主创新系统的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的外资研发系统与自主创新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测评。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外资研发与自主创新综合发展水平的类型可分为同步型、外资研发超前型和自主创新超前型,其中以同步型居多;大部分省域外资研发与自主创新耦合协调度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但总体表现出稳定提升态势,东部省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普遍优于中西部地区。
关键词:
外资研发 自主创新 耦合协调发展 省域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潘苏楠 李北伟 聂洪光
选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动态耦合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1)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稳定上升态势,整体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新能源汽车产业-美丽中国系统耦合度始终处于由拮抗向磨合过渡的阶段,但两大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逐渐加强,耦合协调效益正在逐步提升;(3)预测结果表明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系统与美丽中国系统协同发展功效持续增强,耦合协调度将从中级协调跨入良好协调阶段。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蔡强 田丽娜
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互为耗散结构体,存在耦合作用关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到了2008-2013年东北三省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大小。结果表明:东北三省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其中,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耦合发展类型属于中级协调发展技术主导型;而辽宁省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耦合发展类型则属于中级协调发展消费主导型。因此,在新一轮东北经济再振兴之际,东北三省应审时度势,把握改革良机,依托市场机制有效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协调发展,从而实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消费 东北再振兴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蔡强 田丽娜
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互为耗散结构体,存在耦合作用关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到了2008-2013年东北三省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大小。结果表明:东北三省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其中,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耦合发展类型属于中级协调发展技术主导型;而辽宁省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耦合发展类型则属于中级协调发展消费主导型。因此,在新一轮东北经济再振兴之际,东北三省应审时度势,把握改革良机,依托市场机制有效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技术创新与消费需求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东北经济的再腾飞。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消费 东北再振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琳 曾伟平
文章在探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机理基础上,以中国200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为依据,综合运用投影寻踪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对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但科技创新是影响耦合协调度变化的主导因素;耦合协调水平在地区层面呈现东部遥遥领先,东北与中西部拉开差距,中西部差异较小的空间异质性;耦合协调水平在省域层面可分为四种类型,高水平协调型均位于东部,低水平协调型主要位于中西部,经济滞后型、创新滞后型则在四大地区均有分布,且各省域耦合协调水平差距呈不断缩小趋势;四类型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的主要支撑要素也存在明显异质性特征。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不同耦合协调类型省域的政策启示。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林 李雨田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机理,然后构建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并以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不佳,60%以上省份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下降趋势;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出以东北-西南为脊背的"中线隆起、两侧塌陷"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失衡现象更为严重;失衡的原因具有省际差异。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不能仅单纯地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更重要的是创新金融与科技耦合互动的方式和路径,提高两者的融合质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力 洪雪飞 王俊 谢筱玲
在理论分析经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演化机理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工具与PLS路径模型,探讨中国省域经济—能源—环境(3E)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动态演进规律与空间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动态螺旋上升趋势;省域3E系统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效应;中、东、西部耦合协调度呈现不同的空间聚集演化特征;协调发展空间集群逐渐趋向集聚加强状态。最后,提出应构建跨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应对系统失调,缓解系统协调发展空间集聚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