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21)
2023(14768)
2022(12877)
2021(11960)
2020(9916)
2019(22404)
2018(22275)
2017(42499)
2016(23004)
2015(25600)
2014(24783)
2013(24313)
2012(22144)
2011(19897)
2010(19725)
2009(18047)
2008(17541)
2007(15205)
2006(13333)
2005(11422)
作者
(64303)
(53665)
(53313)
(50648)
(33991)
(26000)
(24090)
(21225)
(20336)
(19180)
(18434)
(18005)
(16956)
(16863)
(16480)
(16391)
(16004)
(15900)
(15313)
(15167)
(13272)
(13108)
(12906)
(12200)
(12022)
(11891)
(11864)
(11752)
(10837)
(10591)
学科
(90732)
经济(90642)
管理(72152)
(68377)
(59113)
企业(59113)
方法(42884)
数学(36913)
数学方法(36457)
中国(23994)
(23318)
(22641)
业经(21224)
技术(20981)
(19574)
地方(19486)
环境(16270)
理论(15787)
(15733)
农业(15711)
(15354)
贸易(15345)
(15186)
(14821)
(14388)
财务(14325)
财务管理(14298)
(14290)
技术管理(13691)
企业财务(13602)
机构
大学(319051)
学院(317421)
管理(131645)
(124012)
经济(121332)
理学(115203)
理学院(113969)
管理学(112019)
管理学院(111461)
研究(103604)
中国(75417)
(67250)
科学(65527)
(55752)
(50570)
(48618)
业大(48004)
中心(46672)
研究所(46403)
财经(45368)
(44979)
北京(42162)
(41689)
(41379)
师范(41343)
(38594)
农业(37795)
(36851)
经济学(36452)
商学(34376)
基金
项目(226276)
科学(179210)
研究(165401)
基金(164037)
(142750)
国家(141566)
科学基金(122754)
社会(105140)
社会科(99643)
社会科学(99616)
(89861)
基金项目(87625)
自然(79844)
自然科(78030)
自然科学(78012)
自然科学基金(76583)
教育(75427)
(74841)
资助(66387)
编号(66168)
成果(52603)
(50904)
重点(50260)
(49155)
(47834)
创新(46813)
课题(45888)
国家社会(42994)
科研(42817)
教育部(42246)
期刊
(130372)
经济(130372)
研究(90736)
中国(61244)
学报(50149)
管理(48405)
科学(47322)
(43197)
(41050)
大学(38180)
教育(36695)
学学(35853)
农业(30622)
技术(28235)
(24039)
金融(24039)
业经(22172)
财经(21178)
经济研究(20956)
科技(19472)
(18058)
图书(16688)
技术经济(16587)
(16492)
问题(16443)
理论(15117)
(14478)
商业(14228)
现代(14147)
资源(13999)
共检索到452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廖凯诚  戴胜利  段新  
基于2004-2016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PVAR模型,实证检验科技创新与绿色治理的协调效应及动态关系。结果显示:2004-2016年全国各省市科技创新与绿色治理的协调水平偏低,并且由东向西的区域阶梯递减特征显著,多数省市科技创新滞后于绿色治理发展,协调等级处于濒临失调水平以下;东部地区科技创新与绿色治理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科技创新对绿色治理的影响不显著,长期看呈现为负向冲击效应,绿色治理对科技创新呈现出显著正向、持续影响;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与绿色治理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科技创新对绿色治理的冲击效应不显著,绿色治理对科技创新呈现出显著正向、持续影响;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绿色治理不存在因果关系,绿色治理对科技创新的冲击作用具有相似性,但科技创新对绿色治理的冲击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葛鹏飞  武宵旭  
提高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是新时代深化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文章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实证考察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高铁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提升作用表现出时间递增效应。相较而言,高铁开通对东中部地区城市、非一线城市、中度和低度耦合城市的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提升作用更大。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高铁通过加快创新要素流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城市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提供了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本保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静  
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剖析流通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流通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二者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具有“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流通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的一级指标障碍度由大到小为:流通产业资源数字化、流通产业服务数字化、流通产业渠道数字化、绿色技术创新投入、流通产业基础数字化、绿色技术创新产出。基于此,政府可通过提高数字流通资源质量、激发领先省份辐射带动作用和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促进流通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廖乐焕   董燕燕  
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选取沿黄9省(区)2003—2021年的数据,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相对发展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标准差椭圆法对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二者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沿黄9省(区)耦合协调等级在研究期内变化较小,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下游省份处于中高级耦合协调等级,中上游省份处于极度失调等级。各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基本处于滞后发展阶段,研究期内并无显著变化。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耦合协调关系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耦合协调度在上游、下游地区提升较快,且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因此,沿黄9省(区)下游省份应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中上游省(区)应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尚英仕  刘曙光  
基于2009—2018年中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34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厘清其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水平均保持平稳增长状态,且呈相似空间特征,指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发展存在显著不均衡,其中深圳处于领跑地位,而惠州、江门、肇庆及河北多数城市相对落后。(2)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不断改善,但整体表现仍为失调型;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处于磨合阶段,所有城市均摆脱低水平耦合关系,而京津冀城市群尚处于拮抗耦合阶段,仅有北京、天津和秦皇岛进入高水平耦合阶段,"强更强"的发展态势使城市间两系统协调发展差距进一步增大。(3)各指标因素对三大城市群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呈趋同性,创新投入、产出、储备及绿色生活建设是主要制约因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三大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关对策建议,包括制定差异化科技创新策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与互动政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促进城市群内绿色协同发展、深入绿色生活理念培育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佟勃然  
本文选取东北综合经济区的样本,实证研究流通业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流通业创新能力与绿色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程度呈现波动型的动态提升趋势,从低度耦合协调跃升至中度耦合协调,但尚未达到高度耦合协调;区域内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耦合协调水平也都不断提高,且空间分异较明显;辽宁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明显较高,目前已达到高度耦合协调;此外,耦合协调水平的Dagum基尼系数呈动态下降走势,可见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分异性有收敛趋势。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罗进辉  戴芷歆  巫奕龙  
在当前国家持续推进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构建和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大背景下,亲清政商关系是否能够发挥绿色治理效应从而促进企业绿色转型?这一问题尚待深究且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以2016~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10129个年度观察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亲清政商关系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所在城市的亲清政商关系水平越高,企业的绿色创新数量和质量越高,即亲清政商关系对企业绿色创新发挥了“增量提质”效应。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亲清政商关系通过强化高管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加政府补助和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提升了企业绿色创新的动机和能力,具有“意识效应”和“资源效应”。进一步,本文发现亲近和清白的政商关系均能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且亲近政商关系的绿色创新效应更强。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亲清政商关系的绿色创新效应在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高和经济注意力低的地区、媒体关注度高的企业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表现得更强。最后,绿色创新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绩效和财务绩效。总之,本文丰富了亲清政商关系微观经济后果和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等领域的研究文献,能够为我国“十四五”时期持续提高亲清政商关系构建水平、推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与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伟锋  
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整理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构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以及两者耦合协调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双碳”目标下,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耦合协调,将有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绿色低碳高速发展。同时,提出了对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以期助推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伟锋  
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整理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构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以及两者耦合协调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双碳”目标下,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耦合协调,将有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绿色低碳高速发展。同时,提出了对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以期助推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林珠  孙艺欣  徐德义  
基于长江经济带2011—2020年的数据,构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综合指标及绿色技术创新的综合指标,运用非期望产出slacks-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SBM-DEA)模型及全局主成分-熵权法对综合指标进行测度,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考察了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水平,并依据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系统地考察了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稳定上升,整体上由初级协调转变为良好协调,说明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间存在较强的互动水平和较高的协调关系;(2)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长期上体现为相互促进;短期内,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关系,高质量绿色发展可以引导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对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正向影响存在滞后效应;(3)对绿色创新效率分解得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相比于绿色技术效率,绿色技术进步更能够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影响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的动态响应。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逸昕  林秀梅  
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从内部协同适配的视角,从静态动态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中国30个省际区域的绿色创新效率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省际绿色创新效率与系统协调度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中国三大区域绿色创新水平呈现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在两类排名上均具有比较优势,但落后省份也有望在薄弱环节加速赶超。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曲优  关志民  叶同  
考虑消费者绿色偏好具有不确定性、产品绿色水平具有动态变化特征的情形,基于CVaR风险度量准则,构建了供应链协同绿色创新的动态优化模型。利用反馈求解法得到不同决策模式下风险规避制造商与风险规避供应商的最优均衡策略,探讨了成员风险规避水平对最优绿色创新策略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最后,提出双向成本分担契约对供应链进行协调。研究发现:相较于主从博弈,合作博弈下的产品绿色水平及供应链整体绩效水平均有所提高;制造商风险规避行为不利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而供应商适度地规避风险可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双向成本分担契约的设计与实施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绿色水平及制造商、供应商和供应链整体的绩效水平。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关志民  曲优  赵莹  
针对决策者存在失望规避行为且产品绿色水平具有动态变化特征的情形,基于失望理论,运用微分博弈的方法研究了供应链协同绿色创新动态优化与协调问题,探讨了供应链成员失望规避程度对绿色创新决策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并提出双向成本分担契约对供应链进行协调。结果表明,供应链成员是否选择协同绿色创新及产品的绿色水平均与成员的失望规避程度密切相关;分散式决策下,若制造商选择分担供应商部分绿色创新成本,其分担比例与制造商失望规避程度负相关,与供应商失望规避程度正相关;集中式决策下,产品绿色水平、成员绿色创新水平及效用现值均高于协调前分散系统中的对应值;在一定条件下,双向成本分担契约的设计与实施,能有效提升供应链成员效用现值,实现供应链协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朱云飞  安静  马源禾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高度聚合,本文以此构建指标体系来衡量地方发展质量情况。整体看,共享发展最为显著、创新和协调发展改进较大、开放和绿色发展相对迟缓。分区域看,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发展质量格局未变,但东西差距大为减缓、南北差距逐渐拉大;发达地区各领域发展质量均较高,但绿色发展优势不明显;东北地区发展质量不容乐观,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步拉大;中部地区质量提升程度最高,多数省份进位明显。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运用财政收入、支出和管理等手段,发挥对科技驱动发展的撬动力、对整体统筹平衡的支撑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力、对扩大对外交流的推动力、对改善社会民生的保障力。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向丽  
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空间基尼系数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分析了2009—2013年中国30个省(市、区)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集聚水平的协调发展度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滞后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但二者均具有"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集聚水平的协调性整体较差,表现为濒临失调、轻度失调、严重失调和极度失调等4种协调发展状态,且呈现平稳变化的时序特征和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