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51)
- 2023(11595)
- 2022(9414)
- 2021(8589)
- 2020(7353)
- 2019(16206)
- 2018(16417)
- 2017(30497)
- 2016(16750)
- 2015(18496)
- 2014(18726)
- 2013(18005)
- 2012(16259)
- 2011(14334)
- 2010(14882)
- 2009(14425)
- 2008(14608)
- 2007(13408)
- 2006(12088)
- 2005(11518)
- 学科
- 业(81003)
- 企(76269)
- 企业(76269)
- 管理(70199)
- 济(67233)
- 经济(67106)
- 财(28578)
- 业经(28085)
- 农(24507)
- 方法(24404)
- 制(23087)
- 务(20747)
- 财务(20716)
- 财务管理(20691)
- 企业财务(19605)
- 体(18590)
- 中国(18307)
- 技术(17519)
- 农业(17294)
- 数学(16320)
- 数学方法(16176)
- 体制(15310)
- 理论(15242)
- 策(15036)
- 划(14611)
- 和(13851)
- 银(12845)
- 银行(12828)
- 企业经济(12548)
- 行(12345)
- 机构
- 学院(239549)
- 大学(233485)
- 济(99542)
- 经济(97460)
- 管理(95363)
- 理学(80278)
- 理学院(79551)
- 管理学(78577)
- 管理学院(78115)
- 研究(76860)
- 中国(63317)
- 财(53503)
- 京(49570)
- 科学(43465)
- 财经(40100)
- 农(40092)
- 江(39849)
- 所(38304)
- 经(36178)
- 中心(35284)
- 研究所(33628)
- 业大(32610)
- 北京(31200)
- 农业(31101)
- 州(30528)
- 经济学(29252)
- 财经大学(29188)
- 院(27999)
- 范(27479)
- 商学(27213)
- 基金
- 项目(148107)
- 科学(118207)
- 研究(114480)
- 基金(106429)
- 家(90691)
- 国家(89779)
- 科学基金(78902)
- 社会(73036)
- 社会科(69084)
- 社会科学(69069)
- 省(60047)
- 基金项目(55754)
- 教育(52214)
- 自然(48608)
- 划(48444)
- 自然科(47490)
- 自然科学(47475)
- 编号(46717)
- 自然科学基金(46709)
- 资助(42080)
- 成果(38849)
- 业(35066)
- 创(34892)
- 制(34664)
- 课题(33105)
- 重点(32916)
- 部(32885)
- 发(31895)
- 创新(31728)
- 性(30283)
- 期刊
- 济(123815)
- 经济(123815)
- 研究(75963)
- 中国(56707)
- 财(47910)
- 管理(43177)
- 农(39193)
- 学报(31560)
- 科学(31235)
- 教育(28851)
- 农业(26212)
- 融(26074)
- 金融(26074)
- 大学(25565)
- 学学(24082)
- 技术(24008)
- 业经(22671)
- 财经(21197)
- 经济研究(18530)
- 经(18325)
- 业(15701)
- 问题(15373)
- 财会(13996)
- 技术经济(13497)
- 现代(12482)
- 科技(12371)
- 会计(12355)
- 世界(11795)
- 贸(11454)
- 商业(11329)
共检索到3842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方尊
一、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国家、企业主体错位的复归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国家为主兴办科研的体制。科研机构由国家建立,经费由国家调拨,人员由国家分配,成果由国家鉴定、推广。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全都由国家来管,和应用科研成果的企业毫无瓜葛,既无所属关系,更无责权利的利益制约联系。这就造成了科技远离经济建设主战场,科研、生产相互脱节,两张皮的弊端。企业需要什么技术,科研机构不知道,科研机构搞什么科研企业不关心。以致于国家每年拿出的大量搞科研的钱财,绝大部分见不到效益,打了“水漂”。科研单位搞出的所谓成果,不是不适用,就是没人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学德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改革的力度在加重。企业领导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加强对它的研究和探索,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一、企业领导体制由体制模式和运行机制构成企业领导体制是否存在体制模式和运行机制这样两个职能有别性质不同的体制层次?如果存在,体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席宁华
国有企业改革从简政放权到承包责任制,继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经历了十几年,无疑是对搞活国有企业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中仍未根本摆脱企业内部“大锅饭”体制的束缚,企业仍未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和潜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因此就要求企业不断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使企业成为更具活力的、真正的企业。席宁华《论企业责任中心制》一文在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上做了有意义的探索。我们刊出此文的目的在于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对符合中国特点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现代企业内部科学管理体制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高立新
海口罐头厂是一个拥有1400多人的国营中型企业.自1981年起,该厂连续5年亏损达718万元,占当时全市工业亏损额的82%,成为广东省“超级亏损大户”,再加上亏损未拨补的270万元历史包袱,该厂濒临破产的边缘。1986年初,新厂长王光兴走马上任,使全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88年与1985年相比,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英
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源头”改革是关键王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企业活力。但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走向市场,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在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于吉
一、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 1984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中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共一万多个,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2.5%,而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5.6%,上交国家利税占60%以上。这些国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敏一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永忠 吴兆华
经过深圳、上海股份制改革的试验,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对股份制问题发表谈话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能不能搞股份制的问题,已基本取得了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需要经过什么样的途经去实现股份制改造。本文想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探讨性的意见。一、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目标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发展的目标是,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股份制模式。所谓中国特色,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汤宝根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汤宝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使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企业的改革已成为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国刚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如何认识股份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认为,股份制并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着力点应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方面。对此,笔者难以认同。 认识股份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地位,首先要认识国有制。国有制名义上是国家所有制,国家所有制中的“国家”并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指“政府”,因此,“国家所有”实质是政府所有,国有企业实质为政府所有的企业。政府所有,不免造成几个相互关联的基本问题发生: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梁祖晨
企业全面优化营运和全力求取高效的内在冲动和机制即企业活力。这实际上是“两权”相对分离又高度统一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机能。“受益”体现对产权的“动态占有” ,建立充分发挥竞争和价格机制作用的“企业内部模拟市场”分配制 ,是市场经济对我国企业改革的本质要求。为企业改制的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惯例接轨 ,应实现我国公司制企业新、老“三会”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改制 目标框架
[期刊]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
王辉 宋化民
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法宝。关于企业在我国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实现问题应该是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本质层面的问题。本文从技术创新的界定出发,首先从创新体系和过程的角度出发,结合并借鉴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分析并提出了大中型企业应该是中国技术创新的主体的观点,然后讨论了怎样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最后针对我国大中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从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产出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主体 创新体系 大中型企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铁
我国大中型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的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王铁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并被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所证实。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主要与这些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有关。使大中型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是完善...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世锦 江小涓
改革中的"瓶颈":若干难点问题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的问题头绪很多,但构成改革实质发生障碍的主要是若干体制问题。这些难点问题是企业体制转换中的"瓶颈"。 1、企业经济剩余分配:合理与认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始终是企业改革的中心问题。从利润留成、两步利改税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