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85)
- 2023(7746)
- 2022(6509)
- 2021(6028)
- 2020(5075)
- 2019(11301)
- 2018(11694)
- 2017(21032)
- 2016(11749)
- 2015(12966)
- 2014(13302)
- 2013(12420)
- 2012(11379)
- 2011(10340)
- 2010(10619)
- 2009(10190)
- 2008(10194)
- 2007(9202)
- 2006(8328)
- 2005(7880)
- 学科
- 管理(39474)
- 济(39018)
- 经济(38925)
- 业(33612)
- 企(30235)
- 企业(30235)
- 制(16860)
- 财(14564)
- 体(13620)
- 中国(13318)
- 方法(12285)
- 农(12078)
- 业经(11493)
- 体制(10254)
- 银(9957)
- 银行(9933)
- 学(9655)
- 行(9559)
- 融(9386)
- 金融(9379)
- 数学(9340)
- 数学方法(9207)
- 理论(8992)
- 技术(8757)
- 务(8117)
- 财务(8087)
- 财务管理(8064)
- 企业财务(7647)
- 农业(7282)
- 划(7225)
- 机构
- 大学(161984)
- 学院(161133)
- 济(62922)
- 经济(61372)
- 管理(59164)
- 研究(57599)
- 理学(49559)
- 理学院(49015)
- 管理学(48236)
- 管理学院(47914)
- 中国(44739)
- 财(35303)
- 京(35069)
- 科学(33833)
- 所(29124)
- 农(27042)
- 江(26874)
- 中心(26037)
- 财经(25890)
- 研究所(25863)
- 经(23329)
- 业大(22501)
- 北京(22199)
- 范(21369)
- 院(21237)
- 师范(21072)
- 农业(20847)
- 州(20521)
- 技术(19183)
- 省(19105)
- 基金
- 项目(103353)
- 科学(81497)
- 研究(79380)
- 基金(73048)
- 家(63442)
- 国家(62887)
- 科学基金(53611)
- 社会(49502)
- 社会科(46723)
- 社会科学(46715)
- 省(41452)
- 基金项目(37884)
- 教育(37310)
- 划(34715)
- 自然(32765)
- 编号(32527)
- 自然科(31984)
- 自然科学(31972)
- 自然科学基金(31393)
- 成果(28947)
- 资助(28922)
- 制(25430)
- 课题(24180)
- 重点(23635)
- 部(23171)
- 创(22675)
- 发(21929)
- 创新(21281)
- 性(21028)
- 国家社会(20449)
共检索到263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侠 周正
科技体制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向受众阐明改革红利的来源、构成与分配模式,当改革符合帕累托最优模式时,政策受众仍可能由于自身习性的原因对政策本身产生习惯性的抗拒,使得政策的效果不能完全发挥。如果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受众出现认知差异,则需要改变受众基于组织记忆形成的认知图式,形成新的认知共识以适应社会的进化与发展。
关键词:
科技体制 改革 红利 组织记忆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方尊
一、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国家、企业主体错位的复归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国家为主兴办科研的体制。科研机构由国家建立,经费由国家调拨,人员由国家分配,成果由国家鉴定、推广。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全都由国家来管,和应用科研成果的企业毫无瓜葛,既无所属关系,更无责权利的利益制约联系。这就造成了科技远离经济建设主战场,科研、生产相互脱节,两张皮的弊端。企业需要什么技术,科研机构不知道,科研机构搞什么科研企业不关心。以致于国家每年拿出的大量搞科研的钱财,绝大部分见不到效益,打了“水漂”。科研单位搞出的所谓成果,不是不适用,就是没人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肖咪咪 卢芳妹 贾良定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A组织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组织身份变革进行深入调查,探讨了宏观制度变迁下的组织身份变革方式、路径及实现机制。研究展现了A组织五十多年来,其社会身份(S)、关系身份(R)和个性身份(I)与宏观科技体制变迁的共演过程。研究发现,政府通过意义打破和意义赋予触发组织身份危机,推动组织身份变革,呈现涟漪效果;识别了A组织以关系身份为触发点呈现的"R_1→R_N"变革路径、以社会身份为触发点呈现的"S→R→I"变革路径以及以个性身份为触发点呈现的"I→R→S"变革路径。研究还归纳了组织实现身份变革的四种意义建构方式,包括接收式、选择式、反思式和前瞻式意义建构。本研究丰富了我们对组织身份变革的理解。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王玉民 周文磊 赵作权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本文以科技主体目的、科技系统结构与社会环境三者相互关系为理论依据,阐述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质、基本问题、原则及特征,并对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萍
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历程的基础上,从改革背景、改革目的、改革路径和特征、改革趋势等方面对30余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比较,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为文化发展、创新、繁荣的重要引擎和支撑力,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体制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技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比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重光
为进一步落实“科教兴秦”战略,加速秦皇岛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二次跨越的目标。为此,市科委认真贯彻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秦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全市科技经济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金挥
一、世界性科技竞争对苏联的挑战当前,世界性的科技竞争,正推动着世界经济的深刻变化。一国的科技优势,不仅为本国带来经济、贸易的优势,而且为本国在政治、外交、军事方面争得主动权。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都不惜一切代价争夺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形成了在电子、航天、超导、核技术等方面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局面。据悉,美国在电子计算机的研究上已花去3000亿美元,现在每年的投入仍维持50亿美元左右。如此浩大的投资,甚至超出登月所花去的资金。这种世界性的科技竞争,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顾焕章 夏恩君
运用供需平衡原理对目前中国农业科研单位及推广部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农业科技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进行了分析,指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科技供给方──科研与推广部门自身的事情,而重要的是要根据科技需求方的实际来确定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模式,进而提出在中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农业科技走向市场,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有效需求不足,作为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产品的农业科研与推广部门应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
关键词:
农业科技 体制改革 供给与需求 有效需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安仙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送来了东风,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使近十年来献身于改革事业的同志们感到极大的鼓舞。近来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已成为科技界议论的热点,这里我也想就此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白永秀 范省伟
科技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关键。但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科技体制改革滞后、科技的总体水平低、创新发展能力不足,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在分析目前西部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从科技创新主体、科技投融资体制、科技管理体制、科技创新成果法律保护等等方面提出了西部科技体制进行改革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西部地区 科技体制 改革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于常友
一、科技体制改革现状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已走过十几个年头了,在1985年提出“面向、依靠”总方针后,相继又进行了科研经费拨款制度的改革、建立并开拓技术市场以及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政策等等。这些方针政策的实施,使得科研机构历经课题承包、搞小生产、进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陆建人
一、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加强科学经济学的研究《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后,改革已在全国展开。改革的主要精神是充分发挥经济机制的作用,去除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积弊,搞活科技工作,使之与经济建设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使改革顺利地进行,不仅要有新的科技管理政策与制度,而且应该重视科技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使政策、措施有科学的依据。科技体制改革中的理论问题很多,例如:在社会主义所有制条件下,科研成果为什么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树言
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是继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之后又一重大战略决策。这次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要改变多年来实行的科技成果无偿转让、科研选题不直接与市场联系、条块分割、军民分割、国家对科研机构统包统揽、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现状。要使科技工作能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就必须使技术成果商品化,大力开拓技术市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秉充 ,施慧敏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机械工业科技体制已经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到1984年止,机械工业部直属的62个科研院所中,有22个院所实行有偿合同制,其中大部分停发了科研事业费。北京机床研究所1984年科研成果商品化总值突破三千万元,比1983年增长一倍,1984年科研生产净收入达到440万元,完成计划的137.5%。当然,这些改革是局部的,初步的,还没有在总体上突破。机械工业科技体制还存在许多弊病,主要是科研单位缺乏面向经济建设的压力和活力,科研与生产结合得不够紧密,技术进步较慢;研究开发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比较突出;科技管理在宏观上没有抓好重点,在微观上抓得过细;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不能合理流动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登义
改革科学技术体制,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科技战线的首要任务。这项首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如何,是大家共同关心的。应当看到,《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公布以来,经过半年多的贯彻执行,科技体制改革的形势发展是良好的,健康的,效果也是明显的。首先,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通过学习中央的《决定》,对旧的科技体制的主要弊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改革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新的体制的模式等等重要问题,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有了这样一致的认识,才能端正改革的航向,使改革稳妥地发展下去。正如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所指出的那样:重要的是航道已经开通。中央领导同志也一再强调指出,关键在于拨正改革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