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7)
2023(942)
2022(743)
2021(709)
2020(601)
2019(1182)
2018(1149)
2017(1799)
2016(778)
2015(827)
2014(925)
2013(826)
2012(771)
2011(655)
2010(661)
2009(644)
2008(607)
2007(605)
2006(533)
2005(511)
作者
(2716)
(2310)
(2265)
(2165)
(1427)
(1095)
(979)
(942)
(872)
(872)
(788)
(774)
(714)
(700)
(680)
(678)
(650)
(648)
(620)
(594)
(587)
(571)
(570)
(563)
(545)
(510)
(495)
(487)
(485)
(476)
学科
(4677)
(3643)
企业(3643)
(3637)
经济(3631)
管理(3456)
技术(3375)
中国(2009)
(1462)
农业(1347)
技术管理(1261)
新技术(1230)
高新(1230)
高新技术(1230)
方法(1204)
(1141)
科学(1128)
(1105)
金融(1105)
(1092)
银行(1092)
(1065)
数学(934)
数学方法(926)
研究(904)
农业技术(891)
技术经济(877)
地方(873)
改造(844)
技术改造(843)
机构
大学(13391)
学院(13112)
管理(5938)
(5602)
经济(5482)
研究(5287)
理学(5124)
理学院(5079)
管理学(5036)
管理学院(5009)
中国(3895)
科学(3464)
(3029)
科技(2686)
(2516)
中心(2444)
(2384)
研究所(2289)
北京(2064)
(2030)
(2023)
财经(1921)
技术(1904)
(1897)
业大(1785)
(1779)
(1631)
研究院(1591)
经济学(1576)
科学院(1543)
基金
项目(9659)
科学(8101)
研究(7692)
基金(6682)
(5832)
国家(5782)
科学基金(5080)
社会(4681)
社会科(4462)
社会科学(4462)
(3960)
基金项目(3465)
(3367)
科技(3231)
(3039)
自然(2954)
自然科(2901)
自然科学(2898)
自然科学基金(2853)
创新(2826)
教育(2730)
编号(2567)
资助(2400)
(2293)
成果(2226)
科学研究(2111)
国家社会(2054)
(2042)
重点(2022)
(2013)
期刊
(5638)
经济(5638)
中国(4436)
研究(4144)
科技(3615)
管理(3056)
科学(2260)
(2224)
论坛(2224)
(1757)
(1660)
学报(1646)
大学(1348)
(1290)
金融(1290)
教育(1279)
技术(1261)
学学(1222)
农业(1183)
软科学(1132)
技术经济(1036)
财经(952)
科技管理(935)
情报(897)
业经(867)
(862)
图书(811)
(809)
(783)
理论(753)
共检索到21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伊彤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基因技术等新兴科技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所具备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双刃剑”等特点引发了一系列实质性和程序性的科技伦理问题。人类应当使用何种新技术和如何应用新技术,正在成为科技伦理治理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多年来,我国的科技伦理研究以及重点领域的伦理规制不断推进,取得了可喜进展,但较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态势,仍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米川  
<正>回溯人类发展史,技术与伦理历来是个“二律背反”式的亘古难题。而在“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的人机世或人工智能世代,随着AIGC在“互动本体论”意义上在人类“主体间性”的嵌入,这种难题更是演变为一种生死攸关的社会风险问题。古今中外从来不乏对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深表忧思甚至痛斥。庄子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视“桔槔”之灌溉工具若敝履,宁愿“抱瓮而出灌”。柏拉图《斐德罗篇》中讲到法老萨姆斯对发明文字的塞乌斯说“文字恰恰促进了遗忘,因为人们依赖于外在的符号,疏于用心记忆”。
关键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潘建红  
现代科技活动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试验.不仅使已有的道德问题得到拓展,而且还引发了传统道德与科技发展现实的诸多冲突,为道德教育内容注入了新的因子,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新视点。伦理学向来是道德教育实施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伦理学领域发生了重大转向,道德教育也要实现整体的转型。科技伦理教育是有别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应突出地运用道德感化和道德舆论的手段,使人们学会关心,懂得尊重,对人、自然、社会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做到追求真理和实
[期刊] 改革  [作者] 肖红军   张丽丽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更迭,相关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且成为全球性治理难题。国际经贸规则和数字治理国际规则中已有数字科技伦理治理相关内容,独立成文的数字科技伦理规则也已出台,对中国数字科技伦理治理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数字科技伦理国际规则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13年之前以个人数据保护为核心的分散化建设阶段、2013—2019年以跨境数据流动为核心的碎片化建设阶段、2020年至今以人工智能伦理为核心的快速涌现阶段,并呈现三方面的特征,即与数字技术创新、主要伦理失范领域紧密相关;不断寻求数字科技发展、数字贸易便利化、伦理治理三者间的平衡;数字科技伦理国际规则无约束或软约束,区域性规则约束力逐渐增强。当前数字科技伦理国际规则体系由内嵌于国际经贸规则的相关要求、数字治理国际规则的相关条款以及独立成文的数字科技伦理国际规则构成,它们均对数字科技伦理的主要核心议题给予了关切。数字科技伦理国际规则体系给中国的数字科技伦理治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此中国在总体策略上应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引领转变、从局限于国内转变为放眼全球,在具体举措上应加快中国数字科技伦理规则的高水平供给,形成覆盖相关主体且责任清晰的规则体系;不断提高中国数字科技伦理规则的开放程度;形成数字科技伦理治理生态,发挥多元主体的伦理治理作用,提高全社会数字科技伦理健康水平以应对高标准数字科技伦理国际规则。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小伟  
在深度科技化时代,科技所带来的伦理挑战日益突出。荷兰学派的道德物化理论或可为科技伦理治理提供建设性思路。道德物化并不是将技术看成中立工具,用其来实现道德目的。道德物化的核心是“关系本体论”,这一理论认为技术与人在知觉和能动性生成层面是互相构成的,人的道德能动性总是受到技术物的调节。这一思路特别重视技术物设计的伦理敏感性,要求科技人员进行“调节分析”,不仅要考虑技术功能的实现和可能的后果,同时要考虑技术被非常规使用的可能,并预见可能的伦理风险。更进一步,在技术全球化布置的今天,“调节分析”要求科技人员对技术的道德敏感性保持高度自觉,尽量避免可能的价值冲突,防范可能出现的价值殖民主义。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赵海琦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页)是明确提出“美德即知识”的第一人,是他确立了古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最基本的原则。他在知识论基础上建构起他的道德论,提出善的本质即是智慧,奉智慧为道德祟尚之圭臬,这对西方科技伦理文化的发展,生发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西方古代文明中最灿烂的思想和社会时尚;同时,它又成为古代西方科技发展的巨大精神推动力。 一、“美德即知识”的证明 首先,美德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善的品德,它具有普遍永恒的特征,各种具体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蔡琳   杨广军  
目前算法科技伦理的外在形式和内容仍囿于单一且效力较低的伦理层面,难以产生显著的约束效果,算法科技伦理治理方式面临完善转型的紧迫需求。为此,关注与利用法律元素,为将模糊的伦理框架落地为具体法律制度设计﹑促进算法科技伦理发展提供参考。剖析算法科技伦理的生成逻辑与内涵结构,发掘其存在因外在形式单一性﹑低效力性和内容要素软法性﹑倡导性导致的自律规制失范现象,证成算法科技伦理法制化转型的必然性,并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分析其法制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算法科技伦理及其准则的认知十分有限,对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存在着一定的担忧,在自身合法权益受侵犯时难以得到有效救济,并呼吁各主体积极承担责任,希望采用算法科技伦理与法律二者有机结合的手段促进算法的良性发展。据此,进一步就算法科技伦理的法制化进路提出开展专门立法﹑建立审查制度等对策建议,确保算法活动合乎伦理。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金杨华  黄珺君  
本文在梳理已往文献基础上,以伦理型领导的渗透过程模型为基础,归纳总结了伦理型领导塑造组织伦理的三条基本路径:价值建构、角色模范和制度激励,对渗透过程模型的具体运行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伦理型领导对组织伦理影响的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樊浩  
本文认为 :教育实体是教育共同体 ,教育共同体的人文本性的实质是伦理实体 ,教育的人文使命是伦理解放 ,即造就“有教养的人”。性善 ,是教育人文精神的逻辑起点 ,也是实现教育伦理精神的基础。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张娟  
人们通常认为会计和伦理是不相关的两个领域。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分析了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和价值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伦理会计与会计伦理关系的异同。这一探析对解决现实财务行为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永军  
虽然有助于减少组织不道德行为,但源于各种担心和顾虑,致使人们往往对揭发行为持比较消极的态度。文章从社会学习等理论视角对中国情境下伦理型领导如何影响员工揭发意愿进行了探讨。基于339份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伦理型领导正向影响员工的揭发意愿,道德勇气正向影响揭发意愿,责任分散负向影响揭发意愿,道德勇气和责任分散在伦理型领导与揭发意愿关系中分别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最后,对研究结论、意义、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宇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经济学也遇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但是,当我们仔细研究这些问题和挑战时,我们会发现,其中许多实质上不是经济,而是伦理问题。经济科学作为一门为人类生产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科学,必然要涉及到人的道德选择、人的伦理目标、人的价值判断。某一个活动到底是好还是坏?是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薛桂波   燕茹  
人们对颠覆性技术的认识往往主要局限于经济、商业和科学学等领域,无法全面把握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科技伦理治理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不仅在特定行业领域产生颠覆性影响,而且日益深度嵌入社会系统,在人的自主性、社会公平正义、自然秩序等层面均带来颠覆性伦理挑战及治理难题。然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突破性和伦理规范制定、伦理治理框架变革速度之间有时存在不对称性,治理效益与风险的权衡极为复杂,涉及多方利益冲突,难以达成一致性和共识从而导致决策困境。在推进颠覆性技术伦理治理中,应注重伦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同步推进,通过加强伦理预见优化风险与效益权衡,扩大多元主体参与和跨学科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共同制定颠覆性技术伦理标准和治理框架,促进颠覆性技术向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