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99)
- 2023(10304)
- 2022(8716)
- 2021(8056)
- 2020(6674)
- 2019(14206)
- 2018(13919)
- 2017(25941)
- 2016(13950)
- 2015(15139)
- 2014(14531)
- 2013(13783)
- 2012(12588)
- 2011(11363)
- 2010(11724)
- 2009(10808)
- 2008(10625)
- 2007(9581)
- 2006(8412)
- 2005(7660)
- 学科
- 济(50362)
- 经济(50308)
- 业(45993)
- 管理(44339)
- 企(39241)
- 企业(39241)
- 方法(20560)
- 技术(17176)
- 数学(16822)
- 数学方法(16545)
- 农(15390)
- 中国(14620)
- 财(13657)
- 业经(12878)
- 学(12350)
- 制(11149)
- 农业(10531)
- 贸(10337)
- 贸易(10334)
- 易(10080)
- 理论(9790)
- 银(9436)
- 银行(9411)
- 务(9315)
- 财务(9283)
- 财务管理(9265)
- 地方(9119)
- 行(9034)
- 技术管理(8882)
- 企业财务(8834)
- 机构
- 学院(197717)
- 大学(194968)
- 济(74793)
- 管理(73515)
- 经济(73062)
- 研究(69242)
- 理学(63505)
- 理学院(62737)
- 管理学(61498)
- 管理学院(61107)
- 中国(50223)
- 科学(44291)
- 京(40998)
- 所(35488)
- 财(34599)
- 农(34264)
- 研究所(32508)
- 中心(30681)
- 江(30217)
- 业大(29428)
- 财经(27847)
- 农业(27007)
- 范(26977)
- 师范(26679)
- 院(25414)
- 北京(25286)
- 经(25276)
- 技术(24481)
- 州(24319)
- 经济学(22217)
- 基金
- 项目(134285)
- 科学(106151)
- 研究(97915)
- 基金(96492)
- 家(85865)
- 国家(85174)
- 科学基金(72091)
- 社会(61265)
- 社会科(58094)
- 社会科学(58076)
- 省(53376)
- 基金项目(50089)
- 自然(46732)
- 自然科(45716)
- 自然科学(45698)
- 划(45560)
- 教育(45196)
- 自然科学基金(44880)
- 编号(39230)
- 资助(38365)
- 成果(32144)
- 重点(31225)
- 创(30013)
- 发(29240)
- 部(29097)
- 创新(28124)
- 课题(28124)
- 性(25845)
- 科研(25522)
- 国家社会(25462)
共检索到2916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薛桂波 燕茹
人们对颠覆性技术的认识往往主要局限于经济、商业和科学学等领域,无法全面把握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科技伦理治理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不仅在特定行业领域产生颠覆性影响,而且日益深度嵌入社会系统,在人的自主性、社会公平正义、自然秩序等层面均带来颠覆性伦理挑战及治理难题。然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突破性和伦理规范制定、伦理治理框架变革速度之间有时存在不对称性,治理效益与风险的权衡极为复杂,涉及多方利益冲突,难以达成一致性和共识从而导致决策困境。在推进颠覆性技术伦理治理中,应注重伦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同步推进,通过加强伦理预见优化风险与效益权衡,扩大多元主体参与和跨学科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共同制定颠覆性技术伦理标准和治理框架,促进颠覆性技术向善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闫海 王天依
颠覆性技术能够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科技制高点,是关乎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但也产生新的风险,并带来创新异化、规制崩溃、过度遵从、信息赤字等挑战。目前中国对颠覆性技术在宏观上采取多种类激励型制度安排促进其发展,中观上尝试展开风险预防导向的立法,但微观上以约谈为措施的规制行动无法有效预判颠覆性技术的风险,亟待与之适应的规制体系。应对颠覆性技术挑战,中国应当贯彻包容审慎监管理念、搭建公私主体合作规制、主动推进规制时序演进,进而依据问题、规制任务将颠覆性技术规制划分早期阶段、实验阶段、准立法阶段、正式立法阶段,并在每个阶段适用特性各异的规制工具,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保障颠覆性技术的健康发展。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米川
<正>回溯人类发展史,技术与伦理历来是个“二律背反”式的亘古难题。而在“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的人机世或人工智能世代,随着AIGC在“互动本体论”意义上在人类“主体间性”的嵌入,这种难题更是演变为一种生死攸关的社会风险问题。古今中外从来不乏对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深表忧思甚至痛斥。庄子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视“桔槔”之灌溉工具若敝履,宁愿“抱瓮而出灌”。柏拉图《斐德罗篇》中讲到法老萨姆斯对发明文字的塞乌斯说“文字恰恰促进了遗忘,因为人们依赖于外在的符号,疏于用心记忆”。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吴砥 郭庆
近年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难得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在智能技术的冲击下面临着诸多伦理挑战。本研究通过分析智能技术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小学教师、学生发展的特殊性发现,智能技术融入教学的伦理挑战主要表现在数据安全与歧视风险,学生身心、认知和思维发展受阻,师生交互的关系异化,师生发展机会不公等方面。从技术哲学视角看,这些伦理挑战是社会物质与精神生产的矛盾运动,以及技术扩散现象的必然结果。从实践视角看,这些伦理挑战难以破解的原因包括:算法的固有缺陷与人为偏误、相关制度规范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等。为破解伦理困境,未来我国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底线,将伦理原则嵌入算法设计,完善技术准入和伦理边界的制度规范,建立智能教学产品研发与应用的法律法规,实施技术自我监督和教学应用监管,提升师生智能时代的关键素养。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伦理 中小学教学 教学实践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吴砥 郭庆
近年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难得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在智能技术的冲击下面临着诸多伦理挑战。本研究通过分析智能技术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小学教师、学生发展的特殊性发现,智能技术融入教学的伦理挑战主要表现在数据安全与歧视风险,学生身心、认知和思维发展受阻,师生交互的关系异化,师生发展机会不公等方面。从技术哲学视角看,这些伦理挑战是社会物质与精神生产的矛盾运动,以及技术扩散现象的必然结果。从实践视角看,这些伦理挑战难以破解的原因包括:算法的固有缺陷与人为偏误、相关制度规范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等。为破解伦理困境,未来我国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底线,将伦理原则嵌入算法设计,完善技术准入和伦理边界的制度规范,建立智能教学产品研发与应用的法律法规,实施技术自我监督和教学应用监管,提升师生智能时代的关键素养。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伦理 中小学教学 教学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三女牙 杨宗凯 李卿
教育数据伦理是对教育数据产生、采集、存储和分析利用过程中所应秉持的道德信念和行为规范的理性审视。教育数据伦理以价值构建与认同为根本挑战,以利益机制设计为主要抓手,蕴含时序性和情境化的动态性。明确教育数据的价值定位,界定教育主体的数据权利,厘清教育数据的教育效用,是教育数据伦理面临的基本问题。对教育数据伦理的研究,从传统伦理学视角,须推进道德自律、法律法规与监管;从技术视角,应从教育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伦理渗透,避免技术异化;从教育视角,要提升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数据素养。
关键词:
大数据 教育伦理 数据素养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涛
一个以大数据为原材料,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科技时代的到来不可阻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个人隐私、数据独裁、新型智能生命等让人担忧的问题。回顾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现状,着重从中立性、时效性、导向性三个方面介绍大数据于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具体伦理挑战。续篇将介绍边界问题、隐私问题和责权问题,并简述当前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及未来开放性的政策和技术问题。
关键词:
大数据 人工智能 伦理 算法
[期刊] 改革
[作者]
肖红军 张丽丽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更迭,相关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且成为全球性治理难题。国际经贸规则和数字治理国际规则中已有数字科技伦理治理相关内容,独立成文的数字科技伦理规则也已出台,对中国数字科技伦理治理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数字科技伦理国际规则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13年之前以个人数据保护为核心的分散化建设阶段、2013—2019年以跨境数据流动为核心的碎片化建设阶段、2020年至今以人工智能伦理为核心的快速涌现阶段,并呈现三方面的特征,即与数字技术创新、主要伦理失范领域紧密相关;不断寻求数字科技发展、数字贸易便利化、伦理治理三者间的平衡;数字科技伦理国际规则无约束或软约束,区域性规则约束力逐渐增强。当前数字科技伦理国际规则体系由内嵌于国际经贸规则的相关要求、数字治理国际规则的相关条款以及独立成文的数字科技伦理国际规则构成,它们均对数字科技伦理的主要核心议题给予了关切。数字科技伦理国际规则体系给中国的数字科技伦理治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此中国在总体策略上应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引领转变、从局限于国内转变为放眼全球,在具体举措上应加快中国数字科技伦理规则的高水平供给,形成覆盖相关主体且责任清晰的规则体系;不断提高中国数字科技伦理规则的开放程度;形成数字科技伦理治理生态,发挥多元主体的伦理治理作用,提高全社会数字科技伦理健康水平以应对高标准数字科技伦理国际规则。
关键词:
数字科技 科技伦理 国际规则 伦理治理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小伟
在深度科技化时代,科技所带来的伦理挑战日益突出。荷兰学派的道德物化理论或可为科技伦理治理提供建设性思路。道德物化并不是将技术看成中立工具,用其来实现道德目的。道德物化的核心是“关系本体论”,这一理论认为技术与人在知觉和能动性生成层面是互相构成的,人的道德能动性总是受到技术物的调节。这一思路特别重视技术物设计的伦理敏感性,要求科技人员进行“调节分析”,不仅要考虑技术功能的实现和可能的后果,同时要考虑技术被非常规使用的可能,并预见可能的伦理风险。更进一步,在技术全球化布置的今天,“调节分析”要求科技人员对技术的道德敏感性保持高度自觉,尽量避免可能的价值冲突,防范可能出现的价值殖民主义。
关键词:
道德物化 科技伦理 荷兰学派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赵荣辉 金生鈜
大学的伦理德性是大学在追求文化理想和实践大学的道德使命过程中所形成的卓越品质。大学的伦理德性渗透在大学精神、组织文化、治理方式、教学实践、社会责任、科学研究等方面,是大学作为道德性组织的重要象征。大学要注重伦理德性的养成,不断建构大学完备的道德生态系统,彰显大学卓越的道德品性。大学的伦理德性及其生成是大学内部治理的途径、方式与结果,是大学发展的构成性条件。伦理德性的卓越是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
大学 伦理德性 内部治理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进 陈爱华
本文在论述科技信息管理活动中伦理风险现象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信息管理风险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技信息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科技信息管理 伦理风险 分析 策略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项保华
只要做事就会弄脏手,但不做事又不行。现实中充满这种顾此失彼的两难选择。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益东
近年来,高科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科技风险、科技伦理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2018年新学期开始,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MIT等美国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伦理、数据科学伦理、技术伦理、机器人伦理等新课,这是对公众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感到担忧的回应。国内科技伦理研究也纷纷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限,李建珊
人类活动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既是人类为自身创造幸福、改善生活的手段,也是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等全球性问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导致后面这种负面结果的科学技术决定论加以深入反思。为了防止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滥用,人类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必须努力探索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定位问题,在操作理念层次则要确立科学技术绿色化的理想。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决定论 人文价值 绿色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