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72)
2023(17674)
2022(15115)
2021(14219)
2020(11700)
2019(26502)
2018(26013)
2017(49859)
2016(26798)
2015(30041)
2014(29363)
2013(28262)
2012(25442)
2011(22843)
2010(22482)
2009(20204)
2008(19228)
2007(16570)
2006(14123)
2005(11721)
作者
(72597)
(60655)
(60122)
(57287)
(38463)
(29267)
(27375)
(23852)
(22975)
(21220)
(20758)
(20253)
(18955)
(18816)
(18670)
(18148)
(18044)
(17951)
(17284)
(17212)
(14790)
(14670)
(14573)
(13821)
(13561)
(13337)
(13324)
(13265)
(12068)
(11906)
学科
(103953)
经济(103857)
管理(79381)
(75006)
(63434)
企业(63434)
方法(48144)
数学(41775)
数学方法(41168)
(28126)
中国(27972)
(25218)
业经(24553)
地方(23624)
技术(22430)
(21124)
农业(19427)
理论(19037)
(17126)
(17124)
贸易(17116)
(16832)
环境(16825)
(16569)
(16239)
财务(16166)
财务管理(16131)
企业财务(15260)
(15156)
(14921)
机构
学院(363198)
大学(361436)
管理(148255)
(140452)
经济(137398)
理学(129761)
理学院(128358)
管理学(126009)
管理学院(125342)
研究(115687)
中国(84506)
(75518)
科学(73175)
(62120)
(55264)
业大(53714)
(53672)
中心(53536)
(51399)
研究所(50884)
财经(50863)
(49178)
师范(48765)
北京(46860)
(46441)
(43598)
(42174)
经济学(41726)
农业(41680)
技术(39991)
基金
项目(261497)
科学(207323)
研究(194093)
基金(188415)
(163478)
国家(162099)
科学基金(140912)
社会(122274)
社会科(115831)
社会科学(115802)
(104132)
基金项目(100579)
自然(91019)
教育(90308)
自然科(88934)
自然科学(88914)
自然科学基金(87281)
(87053)
编号(79922)
资助(75727)
成果(63017)
重点(58741)
(57629)
(57019)
(56419)
课题(55014)
创新(53192)
国家社会(50069)
科研(49625)
项目编号(49291)
期刊
(145902)
经济(145902)
研究(100556)
中国(68318)
学报(54388)
管理(53390)
科学(51744)
(47694)
教育(46547)
(46449)
大学(42208)
学学(39529)
技术(34997)
农业(33833)
(26395)
金融(26395)
业经(25970)
经济研究(23333)
财经(23312)
科技(20541)
(19951)
图书(19174)
问题(18517)
技术经济(18135)
(17671)
资源(16956)
理论(16614)
(16478)
商业(16179)
现代(15741)
共检索到508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胜会  徐文燕  
科技人才是实现区域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分类评价视角将科技人才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和创新创业类三个类别,从创新主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构建科技人才类别与区域创新差异的分析框架,并以中国31个省份为样本开展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三类科技人才驱动区域创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主要基于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应用研究类科技人才立足于创新个体的基本素质、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创业类科技人才侧重创新个体的影响力和创新环境。(2)三类科技人才与区域创新发展之间呈现九种组态路径。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为组织主导型、环境主导型、组织—环境共同主导型,应用研究类科技人才为组织主导型、环境主导型、个体—组织共同主导型、个体—组织—环境均衡发展型,创新创业类人才为个体驱动型、环境主导型。(3)三类科技人才既有环境主导型这一通用性驱动路径,也有各自不同的专用性驱动路径;不同组态路径的替代关系中创新环境“硬条件”支持尤其重要。最后,本文基于三类科技人才个体、组织和环境的要素组合,为驱动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书洁  李雨明  
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是我国"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以往科技人才创新环境的考察,研究选取了突出当前国际化进程的17项指标,构成了区域科技人才国际化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以上海和北京为代表的发达地区表现出了科技创新的先发优势,各区域国际化创新环境的发展不均衡。针对不同发展实际,要重视离岸创新合作研发引领的全球智力环流价值链,探索构建世界一流科技创新数据智能评价系统并提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曾建丽  刘兵  梁林  
探讨科技人才集聚受到Allee效应影响时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演化问题。构建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互惠共生演化模型,分析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及稳定条件并以雄安新区为例,对不同的稳定条件进行仿真,进而提出促进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演化的策略。研究表明: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的演化趋势符合预设的共生演化模型运行轨迹;共生演化模型的稳定取决于Allee效应、科技人才集聚初始规模、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系数的取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田晓丽  刘雨菁  
硬科技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建设富有韧性的硬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路径。基于韧性视角,构建驱动硬科技创新发展的整合性分析框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进行组态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沿海城市推动硬科技创新发展的驱动路径有3条,内陆有4条;两类区域驱动路径中,硬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条件具有差异性,同时,多样性、进化性、流动性、缓冲性条件的替代关系也不同。研究结论对促进沿海和内陆城市的硬科技创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芮雪琴  李亚男  牛冲槐  
借鉴产业聚集指数,本文建立了科技人才聚集空间结构系数来反映科技人才聚集的变化态势。并据此应用DEA-Tobit两步法,基于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国科技人才聚集的区域演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发达地区整体上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强度与科技人才聚集均衡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科技人才聚集规模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主要因为当前的科技人才聚集规模与区域创新效率不匹配,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过度聚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不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光  钟方媛  周贤永  明翠琴  
基于组态视角,以中国31个省份作为案例分析样本,运用fs QCA方法探讨区域创新能力驱动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高技术是驱动区域高创新水平的必要条件,高技术人才和高技术企业是推动区域创新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形成区域高创新水平的驱动路径共有5条,非高创新水平的驱动路径有4条,两者存在非对称关系;在特定的客观禀赋条件下,政府投入、市场、组织等驱动因素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过互相替代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区域创新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静惠  张向前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关系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成效。通过回顾生态管理理论的内涵与原则,找出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存在科研环境有待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企业内部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创新驱动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包括内部环境生态系与外部环境生态系二重影响因子;提出营造良好创新驱动科技人才环境需通过生态型政府、生态型企业、生态型教育、生态型制度以及国内外生态体五力共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静惠  张向前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关系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成效。通过回顾生态管理理论的内涵与原则,找出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存在科研环境有待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企业内部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创新驱动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包括内部环境生态系与外部环境生态系二重影响因子;提出营造良好创新驱动科技人才环境需通过生态型政府、生态型企业、生态型教育、生态型制度以及国内外生态体五力共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淑芬  张文礼  
我国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地区差异性,并且与创新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同位与同向演化特征,因此,从创新环境空间差异这一角度解释科技人才在区域集聚上的不同具有合理性。利用2010-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总样本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显著促进本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并对周围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在分样本情境下,地区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在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均对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创新环境的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作用最显著,西部地区相对较弱,同时,东部地区创新环境对邻近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显著虹吸效应,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未有体现。据此,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创新环境改善建议,以促进科技人才集聚。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涌   孙姣  
金融科技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鲜有文献对地区金融科技影响因素的多重互动关系展开研究。鉴于此,以中国31个省份为样本,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基于组态视角探索经济基础、政府行为及技术环境层面三类复杂生态要素对各省域金融科技发展的联动效应及驱动路径。结果表明:非高政府干预程度是金融科技水平得以提升的必要条件,政府干预市场过多可能会成为制约金融科技发展的瓶颈;高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路径可概括为技术-经济双轮驱动型、技术市场支撑驱动型、经济-技术-监管协同驱动三种发展模式;非高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路径同样有三条,且与高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驱动机制存在非对称关系,加快技术市场建设对促进金融科技发展具有普适的作用;无论是高金融科技还是低金融科技水平,都由经济基础、政府行为和技术环境层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驱动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多样化组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璇  张向前  
当前科技人才对创新和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科技人才通过创新创造和扩散创新以及增加整个社会知识存量的途径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分阶段测算了科技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我国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科技人才在经济中的贡献显著偏低,科技人才存量不足、创新投入偏少、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以及核心科技人才流失是其主要原因。提出增加创新投入、为理工类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就会、加强职业教育和控制人才流失等建议提高科技人才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娟  张梦潇  罗天雨  
科技人才政策与产学研合作既是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地方政府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重要政策手段。基于此,以27个省(市、自治区)2011—2018年面板数据为支撑,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了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即科技人才政策有利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2)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产学研合作的门槛效应,即在产学研耦合度大于0.524时,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正向激励作用更加明显;(3)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中东部地区科技人才政策与产学研协同政策组合效应优于西部地区。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我国各省科技人才政策的精准有效设计、优化产学研协同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飒  吴康敏  张虹鸥  
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视角分析表明,中国创新范式的发展和转变直接并从根本上影响着科技人才评价理念。中国的创新范式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的科技人才评价划分为探索期(1949年至1976年)、起步期(1977年至1994年)、发展推进期(1995年至2005年)、创新突破期(2006年至今)4个阶段,分析总结不同阶段的评价政策及其侧重点。在创新范式转型中,国家(政府)、科技人才和产业界等不同主体分别从制度创新层面、知识创新层面和技术创新层面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的转向,同时公众参与和监督也积极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的社会转向。最后,从优化评价政策制定模式、加强国际对话及与国内实践应用相结合、实行动态管理、在国家层面建立同行评价专家数据库和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等五方面,提出促进中国科技人才评价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曾经纬  李柏洲  宋鹏  王鑫  
企业原始创新是解决科技“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在TOE框架下,结合现阶段企业原始创新特点,提出分析企业原始创新绩效差异的整合性框架,并采用fs QCA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实现企业高原始创新的组态路径有5条,分别是技术与市场主导下的技术管理与原始创新氛围驱动型、技术与市场主导下依托政策的高管支持与技术管理驱动型、技术与市场主导下的原始创新氛围与政策驱动型、技术主导下依托政策的技术管理与组织因素驱动型以及市场主导下依托技术管理的原始创新氛围与高管支持驱动型;从企业高原始创新组态路径中发现,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层面要素之间具有互补替代关系,可为处于不同场景下的企业获取高原始创新绩效提供有益参考;导致企业非高原始创新的组态路径有两条,且都包括非高技术能力、非高程度高管支持、非高市场导向和非高政策导向,表明技术、组织和环境层面要素的缺失导致企业原始创新绩效不高。结论可为驱动企业原始创新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于扬  卢载贵  
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2011-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提升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从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健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