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16)
2023(9385)
2022(7617)
2021(6704)
2020(5154)
2019(11320)
2018(10807)
2017(19636)
2016(10480)
2015(11648)
2014(11555)
2013(11381)
2012(11025)
2011(10103)
2010(10354)
2009(9257)
2008(9036)
2007(8127)
2006(7534)
2005(7176)
作者
(32147)
(27058)
(26831)
(25127)
(16958)
(12834)
(12095)
(10415)
(10287)
(9636)
(9290)
(9100)
(8788)
(8550)
(8384)
(8274)
(8067)
(7813)
(7714)
(7564)
(6819)
(6770)
(6490)
(6191)
(6014)
(6013)
(5994)
(5979)
(5484)
(5348)
学科
(53721)
经济(53675)
管理(27753)
(27264)
地方(22077)
中国(20074)
(18774)
企业(18774)
(15846)
方法(13097)
业经(13085)
地方经济(12996)
农业(11698)
环境(11517)
数学(11137)
(11073)
数学方法(11036)
技术(10835)
(10307)
金融(10306)
(9713)
(9623)
银行(9610)
(9479)
(8297)
(8131)
贸易(8119)
发展(8018)
(7988)
(7870)
机构
学院(154311)
大学(149548)
(64886)
经济(63486)
研究(60904)
管理(54371)
理学(45493)
中国(45245)
理学院(44851)
管理学(44121)
管理学院(43814)
科学(37648)
(33764)
(31178)
(28313)
研究所(28146)
(27201)
中心(27011)
(25372)
(23340)
师范(23100)
(22658)
北京(21848)
业大(21764)
财经(21560)
农业(20922)
(20661)
经济学(19629)
(19560)
(19484)
基金
项目(102345)
科学(81460)
研究(77953)
基金(70823)
(62062)
国家(61509)
科学基金(52485)
社会(49335)
社会科(46879)
社会科学(46874)
(43343)
基金项目(37165)
(35757)
教育(34249)
自然(31441)
编号(31193)
自然科(30701)
自然科学(30693)
(30190)
自然科学基金(30112)
资助(27583)
成果(24887)
发展(24768)
(24337)
重点(24159)
课题(23537)
(22863)
创新(21432)
(21001)
国家社会(20664)
期刊
(81180)
经济(81180)
研究(49952)
中国(40881)
(26424)
教育(23042)
学报(22867)
科学(22235)
管理(22090)
(19574)
农业(18576)
大学(17373)
(17252)
金融(17252)
学学(16200)
技术(15338)
业经(14953)
经济研究(12811)
财经(10481)
科技(10204)
问题(10200)
(9978)
(9167)
(9132)
论坛(9132)
资源(8659)
(7980)
技术经济(7848)
商业(7654)
(7540)
共检索到252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徐军海  黄永春  
绿色发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缓解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之一,而科技人才支撑绿色技术创新及应用则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稳定驱动力。通过分析科技人才集聚、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绿色发展三者之间的理论机制,并运用2010-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绿色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创新能力提升在科技人才集聚和区域绿色发展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且创新产出能力的中介效应比创新投入能力的更强;创新能力对区域绿色发展的正向作用受到科技人才集聚双重门槛效应的影响,且影响效应大致呈现"U"型变化趋势;东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对绿色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徐军海  黄永春  
绿色发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缓解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之一,而科技人才支撑绿色技术创新及应用则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稳定驱动力。通过分析科技人才集聚、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绿色发展三者之间的理论机制,并运用2010-201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绿色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创新能力提升在科技人才集聚和区域绿色发展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且创新产出能力的中介效应比创新投入能力的更强;创新能力对区域绿色发展的正向作用受到科技人才集聚双重门槛效应的影响,且影响效应大致呈现"U"型变化趋势;东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对绿色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田泽   徐兴武   任阳军  
虚拟集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空间组织新形态,是实现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文章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构建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虚拟集聚指标体系,实证检验虚拟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虚拟集聚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虚拟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子维度和虚拟集聚水平异质性;虚拟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为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海力   李雨璇  
运用Super-SBM模型和区位熵指数分别测算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和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偏微分方法实证检验科技人才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绿色创新绩效水平区域非均衡性特征显著,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阶梯式分布。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干预对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具有可靠性。异质性考察发现,基础研究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东北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中部、西部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明显,对其他地区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据此,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海力   李雨璇  
运用Super-SBM模型和区位熵指数分别测算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和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偏微分方法实证检验科技人才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绿色创新绩效水平区域非均衡性特征显著,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阶梯式分布。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干预对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具有可靠性。异质性考察发现,基础研究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东北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中部、西部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明显,对其他地区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据此,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艾永芳  孔涛  
本文首先对区域大数据发展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微观机理进行理论推演,然后以2014~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这一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大数据发展可以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在理论上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促使其与消费者之间形成协同演化关系,从而使绿色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保证了创新成果能被合理定价,进而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第二,区域大数据的发展还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对企业绿色创新发挥间接作用;第三,区域大数据发展可以提升政府绿色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作用效果。然而,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第二条路径虽然在统计上显著,但不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基于此,我们判断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向上,而不是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上。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区域大数据发展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具有情景效应,即在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的作用明显,但在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中的作用不显著。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卫兵  李翠  
"两型社会"综改区,即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探索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合理模式以及适合的配套制度。这一政策试行已逾10年,那么它究竟能否促进试点城市的绿色发展?其作用机制又如何呢?文章基于2004-2015年中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DID与PSM相结合的计量方法,检验"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的经济效果。研究表明:(1)"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确实有助于促进地区绿色发展,提升了试点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两型社会"综改区能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和降低环境污染水平两个实际机制促进绿色发展;(3)"两型社会"综改区还有可能通过影响政府规模、第二产业、第三产业、FDI、人口密度和金融发展等渠道影响绿色发展,但当前这些潜在的影响机制并未发挥作用。因此,如果要充分发挥"两型社会"综改区的政策效果,则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完备的"两型"服务业体系,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并依法加强监管能源使用和环境标准的制定。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徐匡迪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世界前列,但人均排放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向绿色发展的第一步;发展先进技术、采用物联网是走向绿色发展的突破点;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能与可再生能源,是建设低碳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创造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建设低碳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保证。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陈爱珍  
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的重大发展任务,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全面推进,各省市相继出台了区域金融集聚发展政策,以借助金融市场的各项功能服务于经济的绿色发展。在我国范围内,金融集聚提升了经济绿色发展水平,体现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上;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间,由于地区金融集聚程度存在差异,东、中部地区金融集聚对绿色发展呈现积极影响,但西部地区结果不显著。因此,我国应根据各区域的实际发展状况,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在区域间开展分层次金融体系建设,依托金融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方式,推动金融集聚建设,从改善资源配置的角度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绿色发展。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锋  李紧想  张芳  吴艳杰  
本文测度2004~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金融集聚与绿色经济发展(GGDP)水平,研究金融集聚对GGDP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GGDP均值的绝对量与相对量均呈上升趋势,但各省份间的差异分别具有扩大与缩小的趋势;GGDP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金融集聚对本省GGDP具有正向影响,并对临近省份GGDP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金融集聚可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最终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锋  李紧想  张芳  吴艳杰  
本文测度2004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金融集聚与绿色经济发展(GGDP)水平,研究金融集聚对GGDP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GGDP均值的绝对量与相对量均呈上升趋势,但各省份间的差异分别具有扩大与缩小的趋势;GGDP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金融集聚对本省GGDP具有正向影响,并对临近省份GGDP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金融集聚可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最终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华星  石大千  余红伟  
交通基础设施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本文将高铁开通当做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6年高铁、上市公司和地级市匹配得到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的方法研究了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开通高铁和未开通高铁城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收敛趋势,这表明高铁开通存在较大的扩散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在城市层面,高铁开通的扩散效应在规模较大的城市和非中心城市更加明显,在企业层面,高铁开通的扩散效应对民营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更强;机制验证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可能通过促进开通城市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周边城市扩散和加工制造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进而产生了较大的扩散效应,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程少敏  智红涛  李景国  
所谓“县域环评”是指以县为单位开展农田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辽宁省从1997年开始在全省部分县区开展县域绿色食品基地环境检测与环评工作。2003年全省农田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工作被列入《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当年完成1600万亩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任务,力争到2005年底完成全省农业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工作。我省经过几年的规范与发展,现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县域农业生产环境评价体系。截止2004年底,全省开展环评工作的县达到65个。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贾若祥  张燕  王继源  窦红涛  
流域经济是以流域为空间单元划分的经济类型,是山水林田湖草有机生命体,涵盖水、路、港、岸、产、城等诸多生产要素。我国流域经济具有以河流为纽带、以汇水区为主要要素划分单元、明显的层次性等特征,具备经济增长、水资源综合利用、空间结构组织等多种功能,按照发育程度可分为低水平流域经济(萌发型)、中低水平流域经济(成长型)、中高水平流域经济(成熟型)、高水平流域经济(发达型)等类型。推动流域经济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流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吕知新  包权  任龙梅  李银换  
试图回答数字金融如何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的问题。运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数字金融影响工业经济绿色转型的作用效果、作用机制等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同时无论是数字金融的综合指数层面还是覆盖率指数、使用深度指数以及数字化程度指数层面,对工业经济绿色转型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主要通过提高工业绿色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提高工业企业经营绩效等途径机制予以实现;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一方面通过提高工业企业融资效率进而提高其绿色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工业企业创新创业水平进而提高其经营绩效水平,从而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努力提高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特别是提高数字金融的覆盖面积、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支持工业行业创新创业发展,以及加强数字金融与新金融业态协同配合、促进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等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