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51)
2023(10722)
2022(8957)
2021(8042)
2020(6643)
2019(14359)
2018(13928)
2017(25546)
2016(13670)
2015(14693)
2014(13544)
2013(12944)
2012(11645)
2011(10426)
2010(10146)
2009(9233)
2008(8857)
2007(7790)
2006(6563)
2005(5526)
作者
(38869)
(32611)
(32424)
(30323)
(20366)
(15712)
(14357)
(12596)
(12247)
(11134)
(11086)
(10798)
(10377)
(9985)
(9937)
(9814)
(9809)
(9752)
(9256)
(9207)
(8198)
(7687)
(7649)
(7400)
(7312)
(7133)
(7030)
(7007)
(6441)
(6407)
学科
(54719)
经济(54674)
管理(43081)
(43079)
(35634)
企业(35634)
方法(22549)
数学(19789)
数学方法(19611)
技术(18119)
中国(15871)
地方(14684)
(14536)
业经(13199)
(12839)
技术管理(12690)
农业(10566)
(10379)
(9971)
贸易(9965)
(9635)
环境(9179)
地方经济(8857)
(8856)
理论(8852)
(8682)
银行(8645)
(8501)
金融(8500)
(8491)
机构
学院(185780)
大学(183784)
(77242)
经济(75941)
管理(75054)
理学(66425)
理学院(65667)
管理学(64649)
管理学院(64300)
研究(62500)
中国(45238)
科学(40770)
(37324)
(34804)
(31514)
业大(31248)
(30695)
中心(28650)
研究所(28570)
农业(27596)
(27071)
财经(25947)
(23760)
经济学(23564)
(22983)
(22829)
师范(22489)
北京(22342)
经济学院(21364)
(21317)
基金
项目(138437)
科学(111227)
基金(101342)
研究(97049)
(90948)
国家(90214)
科学基金(78027)
社会(64611)
社会科(61520)
社会科学(61504)
(57058)
基金项目(55187)
自然(51328)
自然科(50266)
自然科学(50246)
自然科学基金(49392)
(47589)
教育(43629)
资助(38066)
编号(36418)
(35991)
创新(32675)
重点(31842)
(31155)
(29136)
国家社会(27560)
(27348)
计划(27192)
成果(26524)
科研(26442)
期刊
(77029)
经济(77029)
研究(48570)
中国(38311)
学报(32675)
科学(30654)
(29808)
管理(28262)
大学(24122)
学学(23141)
(22814)
农业(20367)
教育(19125)
技术(16187)
科技(14493)
(14273)
金融(14273)
业经(13890)
经济研究(13559)
财经(12319)
(11984)
(10702)
技术经济(10281)
问题(9828)
商业(9584)
(9247)
(9215)
(9027)
论坛(9027)
资源(8817)
共检索到2596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芮雪琴  李亚男  牛冲槐  
借鉴产业聚集指数,本文建立了科技人才聚集空间结构系数来反映科技人才聚集的变化态势。并据此应用DEA-Tobit两步法,基于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国科技人才聚集的区域演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发达地区整体上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强度与科技人才聚集均衡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科技人才聚集规模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主要因为当前的科技人才聚集规模与区域创新效率不匹配,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过度聚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不足。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曾建丽  刘兵  梁林  
探讨科技人才集聚受到Allee效应影响时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演化问题。构建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互惠共生演化模型,分析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及稳定条件并以雄安新区为例,对不同的稳定条件进行仿真,进而提出促进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演化的策略。研究表明: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的演化趋势符合预设的共生演化模型运行轨迹;共生演化模型的稳定取决于Allee效应、科技人才集聚初始规模、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系数的取值。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2005—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高技术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机理分析表明:高技术产业聚集可以提供资源优势、形成技术创新网络、加剧竞争和降低成本,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实证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出口贸易、产业成长能力、研发资本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水平和政府支持等条件下,高技术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芮雪琴  李亚男  牛冲槐  
在分析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理论的基础上,从规模、结构、水平、效应四个方面构建了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以及全国的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在规模和效应上的适配性水平比较低,但有上升趋势;在结构和水平上的适配性很差,并且上升趋势不显著。从整体上看,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水平比较低。主要因为科技人才聚集结构和水平制约了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军  杨浩昌  李廉水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制造业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能有效推动协同创新,促进知识的产生;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与扩散,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实证分析显示,在控制了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和制度创新等条件下,产业聚集显著促进技术创新;分区域比较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结合当前东部地区产业聚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地区间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将进一步扩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莉娜  倪志良  
基于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和门槛模型对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科技人才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并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创新技术进步实现的;只有财政分权与民生性公共服务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吸引更多人才,从而产生“集聚效应”。但科技人才集聚具有一个最优区间,使其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最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雪  
构建了科技人才聚集、科技产出和绿色GDP的三变量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并应用该模型开展了针对京津冀区域的实证研究,探析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绿色GDP总量正向影响科技人才聚集度变化;而科技人才聚集度不是引起绿色GDP总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科技产出在短期内对科技人才聚集度变化有抑制作用,但长期来看科技产出正向影响科技人才聚集度变化;科技人才聚集度能够引起科技产出变化,长期来看不合理的人才聚集抑制了科技产出的发展;绿色GDP总量正向影响科技产出变化;科技产出正向影响绿色GDP总量变化,但强度较弱。进而,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雪  
构建了科技人才聚集、科技产出和绿色GDP的三变量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并应用该模型开展了针对京津冀区域的实证研究,探析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绿色GDP总量正向影响科技人才聚集度变化;而科技人才聚集度不是引起绿色GDP总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科技产出在短期内对科技人才聚集度变化有抑制作用,但长期来看科技产出正向影响科技人才聚集度变化;科技人才聚集度能够引起科技产出变化,长期来看不合理的人才聚集抑制了科技产出的发展;绿色GDP总量正向影响科技产出变化;科技产出正向影响绿色GDP总量变化,但强度较弱。进而,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淑芬  张文礼  
我国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地区差异性,并且与创新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同位与同向演化特征,因此,从创新环境空间差异这一角度解释科技人才在区域集聚上的不同具有合理性。利用2010-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总样本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显著促进本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并对周围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在分样本情境下,地区创新环境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在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环境均对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创新环境的本地科技人才集聚作用最显著,西部地区相对较弱,同时,东部地区创新环境对邻近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具有显著虹吸效应,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未有体现。据此,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创新环境改善建议,以促进科技人才集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牛冲槐  杜弼云  牛彤  
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维度,运用我国1996~2011年的数据,首先建立VAR模型,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后,建立VEC模型,分别探究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技术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并建立脉冲响应函数,模拟就业对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冲击的响应。结果显示:(1)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都会促进就业,但过程创新的作用更加显著;(2)技术创新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加稳定而明显。本文力图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为我国改善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彩虹   梁宏志  
文章以2016年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作为数字经济代理变量,利用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评估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的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通过提升研发投入水平和金融深化水平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特大城市和东部地区的区域创新效应更加显著,同时高研发投入强度的地区也更加受益于政策的实施。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修国义  韩佳璇  陈晓华  
基于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超越对数随机前沿距离函数模型,借鉴产业区位熵思想,研究科技人才集聚对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高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西部最低;科技人才集聚规模和均衡度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强度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显著负相关。鉴于此,为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缩小区域差异,我国政府应全方位培育并吸引科技人才,合理引导科技人才流动、整合科技人才资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丽芳  牛冲槐  王忠奎  
区域人才聚集系统往往是地方政府与组织的演化博弈系统。通过研究组织和组织之间、地方政府和组织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区域人才聚集系统的演化博弈过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斌  罗文  
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投入,其省际分布状况潜在影响着各区域创新效率。基于2009-2016年我国内地30个省级区域科技人才与研发面板数据,在创新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分别考察科技人才数量与结构维度对区域创新系统三阶段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数量维度下,科技人才分布规模对区域知识创新效率、专利创新效率有非线性倒U型影响,先后从人才聚集规模经济效应转向不经济效应;整体集中度提高即全国科技人才分布相对集中有助于提升各地区专利创新与产品创新效率;在结构维度下,科技人才队伍中女性与博士研发人员越来越高的比重对知识创新效率表现为负向影响作用。最后,结合新旧动能转换背景,提出积极发挥人才集聚正向效应的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牛冲槐  田莉  郭丽芳  
已有研究关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方面的文献发现,目前学者们对拥有高新知识、掌握先进技能的科技型人才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缺乏系统的分析。本文在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分析和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科技型人才概念和科技型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样本数据分析了1978~2006年科技型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得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型人才聚集既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关键性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