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96)
- 2023(15069)
- 2022(12979)
- 2021(12231)
- 2020(10013)
- 2019(22961)
- 2018(22623)
- 2017(43767)
- 2016(23634)
- 2015(26239)
- 2014(26112)
- 2013(25546)
- 2012(23398)
- 2011(21094)
- 2010(21207)
- 2009(19227)
- 2008(18629)
- 2007(16419)
- 2006(14422)
- 2005(12557)
- 学科
- 济(93442)
- 经济(93351)
- 管理(74958)
- 业(71155)
- 企(60318)
- 企业(60318)
- 方法(40953)
- 数学(35290)
- 数学方法(34876)
- 中国(25695)
- 农(25362)
- 财(24072)
- 地方(22010)
- 业经(21732)
- 技术(21647)
- 学(18653)
- 农业(17242)
- 制(16935)
- 理论(16805)
- 贸(16341)
- 贸易(16332)
- 易(15826)
- 环境(15177)
- 策(15161)
- 和(15150)
- 务(14793)
- 财务(14726)
- 财务管理(14704)
- 划(14609)
- 银(14603)
- 机构
- 学院(328981)
- 大学(327414)
- 管理(136108)
- 济(131539)
- 经济(128621)
- 理学(118442)
- 理学院(117175)
- 管理学(115396)
- 管理学院(114774)
- 研究(107010)
- 中国(79599)
- 京(68877)
- 科学(65966)
- 财(60352)
- 所(52151)
- 中心(48872)
- 江(48198)
- 财经(48016)
- 农(47697)
- 研究所(47540)
- 业大(46539)
- 范(43895)
- 经(43694)
- 师范(43573)
- 北京(43340)
- 院(39723)
- 州(39208)
- 经济学(38338)
- 农业(36965)
- 财经大学(35655)
- 基金
- 项目(228227)
- 科学(181541)
- 研究(171405)
- 基金(164861)
- 家(142145)
- 国家(140920)
- 科学基金(122748)
- 社会(107765)
- 社会科(102179)
- 社会科学(102158)
- 省(90475)
- 基金项目(87900)
- 自然(79161)
- 教育(78936)
- 自然科(77334)
- 自然科学(77319)
- 自然科学基金(75941)
- 划(75329)
- 编号(70671)
- 资助(66817)
- 成果(56856)
- 创(51113)
- 重点(50697)
- 部(50177)
- 发(49335)
- 课题(48857)
- 创新(46945)
- 项目编号(43670)
- 国家社会(43607)
- 教育部(43332)
- 期刊
- 济(142455)
- 经济(142455)
- 研究(97634)
- 中国(63886)
- 管理(50792)
- 学报(46319)
- 科学(45282)
- 财(44195)
- 农(42543)
- 教育(41694)
- 大学(35617)
- 学学(33259)
- 技术(30185)
- 农业(29993)
- 融(28647)
- 金融(28647)
- 业经(24474)
- 经济研究(22612)
- 财经(22364)
- 经(19104)
- 科技(18883)
- 问题(17865)
- 图书(17342)
- 技术经济(16818)
- 理论(15952)
- 业(15788)
- 现代(15146)
- 坛(14999)
- 论坛(14999)
- 商业(14795)
共检索到4777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娟 张梦潇 罗天雨
科技人才政策与产学研合作既是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地方政府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重要政策手段。基于此,以27个省(市、自治区)2011—2018年面板数据为支撑,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了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即科技人才政策有利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2)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产学研合作的门槛效应,即在产学研耦合度大于0.524时,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正向激励作用更加明显;(3)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中东部地区科技人才政策与产学研协同政策组合效应优于西部地区。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我国各省科技人才政策的精准有效设计、优化产学研协同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海力 李雨璇
运用Super-SBM模型和区位熵指数分别测算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和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偏微分方法实证检验科技人才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绿色创新绩效水平区域非均衡性特征显著,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阶梯式分布。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干预对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具有可靠性。异质性考察发现,基础研究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东北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中部、西部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明显,对其他地区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据此,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海力 李雨璇
运用Super-SBM模型和区位熵指数分别测算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和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偏微分方法实证检验科技人才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绿色创新绩效水平区域非均衡性特征显著,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阶梯式分布。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干预对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具有可靠性。异质性考察发现,基础研究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东北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中部、西部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明显,对其他地区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据此,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轩
在对苏南五市236名科技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并检验了科技人才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模型,重点探讨了工作投入和政策获得感在两者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科技人才政策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策获得感正向调节科技人才政策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科技人才政策对创新绩效的主效应以及政策获得感的调节效应都受到工作投入的完全中介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房宏君 马俊红
文章基于科技人才伦理管理构成维度及其对高新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假设模型,对北京中关村42家高新企业实际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高新企业科技人才伦理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报告了高新企业科技人才伦理管理构成维度及其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现状。通过对科技人才伦理管理构成维度的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探测出高新企业科技人才伦理管理由公平公正、民主参与、学习创新3个维度构成;通过对科技人才伦理管理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查,运用相关分析方法,验证了科技人才伦理管理对高新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进而分析了科技人才伦理管理各维度对创新
关键词:
高新企业 科技人才 伦理管理 创新绩效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莉娜 倪志良
基于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和门槛模型对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科技人才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并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创新技术进步实现的;只有财政分权与民生性公共服务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吸引更多人才,从而产生“集聚效应”。但科技人才集聚具有一个最优区间,使其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最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俊杰 徐承红
基于基于2001—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从多维度构建了吸收能力综合指数,并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吸收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它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中吸收能力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吸收能力强度只有低于门槛值时,吸收能力的提升才有助于本地实现技术突破破;吸收能力对区域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复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俊杰 徐承红
基于基于2001—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从多维度构建了吸收能力综合指数,并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吸收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它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中吸收能力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吸收能力强度只有低于门槛值时,吸收能力的提升才有助于本地实现技术突破破;吸收能力对区域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复杂的双重门槛效应且存在最佳的吸收能力强度区间,当吸收能力提升到大于第一个门槛值小于第二个门槛值这一区间时吸收能力提升到大于第一个门槛值小于第二个门槛值这一区间时,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十分明显;从区域层面来看,相比于产品创新,当前吸收能力对于东、中、西部各地区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作用更为明显,落后地区通过吸收能力的逐步培育能够实现技术追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曾建丽 刘兵 梁林
探讨科技人才集聚受到Allee效应影响时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演化问题。构建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互惠共生演化模型,分析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及稳定条件并以雄安新区为例,对不同的稳定条件进行仿真,进而提出促进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演化的策略。研究表明: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的演化趋势符合预设的共生演化模型运行轨迹;共生演化模型的稳定取决于Allee效应、科技人才集聚初始规模、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系数的取值。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书洁 李雨明
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是我国"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以往科技人才创新环境的考察,研究选取了突出当前国际化进程的17项指标,构成了区域科技人才国际化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以上海和北京为代表的发达地区表现出了科技创新的先发优势,各区域国际化创新环境的发展不均衡。针对不同发展实际,要重视离岸创新合作研发引领的全球智力环流价值链,探索构建世界一流科技创新数据智能评价系统并提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媛媛 陈文静 王辉
科技型企业是创新活力之源,科技金融政策是创新助推之器。资金网络将企业与资金供给方紧密连接,知识网络将企业与知识元素相互匹配,两者都是企业满足创新需求的重要媒介。然而,科技金融政策能否借助双重网络——资金流与知识流的力量以实现创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有待研究。文章在界定宏观导向类、资金支持类、平台建设类和专利保护类四类科技金融政策的基础上,将宏观政策、中观网络和微观企业相结合,深入挖掘资金网络和知识网络特征在科技金融政策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资金支持类、平台建设类和专利保护类科技金融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提升作用;资金网络中心度增强了资金支持类和专利保护类科技金融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宏观导向类政策的不足之处;知识网络中心度增强了资金支持类、平台建设类、专利保护类科技金融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卫红 董姗 张爱美 唐方成
在测度我国30个省域近10年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和创新绩效的基础上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绩效"拟合模型,基于Q型聚类法证实不同类型区域溢出效应均存在门槛值,并得出我国创新要素集聚的最优水平。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要素集聚已形成多层次的分布格局,区域之间的集聚水平差距较大;创新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并非单调递增或递减,而是呈现倒"U"型趋势;在不同的集聚水平层级下,创新要素集聚对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门槛值存在差异;当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达到门槛值时,创新绩效最大,此时为最优集聚水平。
关键词:
创新要素集聚 创新绩效 溢出效应 门槛值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廖中举 黄超
该文分析了中国科技人才创新政策的研究概况,探究了1979-2015年以来我国科技人才创新政策数量、颁布部门、颁布形式以及政策力度;同时,从X维度(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和Y维度(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对77项科技人才创新政策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创新政策 科技人才 政策工具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廖中举 黄超
该文分析了中国科技人才创新政策的研究概况,探究了1979-2015年以来我国科技人才创新政策数量、颁布部门、颁布形式以及政策力度;同时,从X维度(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和Y维度(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对77项科技人才创新政策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创新政策 科技人才 政策工具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芮雪琴 李亚男 牛冲槐
借鉴产业聚集指数,本文建立了科技人才聚集空间结构系数来反映科技人才聚集的变化态势。并据此应用DEA-Tobit两步法,基于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国科技人才聚集的区域演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发达地区整体上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强度与科技人才聚集均衡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科技人才聚集规模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主要因为当前的科技人才聚集规模与区域创新效率不匹配,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过度聚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不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