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99)
- 2023(10774)
- 2022(9450)
- 2021(8838)
- 2020(7614)
- 2019(17486)
- 2018(17429)
- 2017(33540)
- 2016(18492)
- 2015(21163)
- 2014(21401)
- 2013(21090)
- 2012(19904)
- 2011(18111)
- 2010(18273)
- 2009(17041)
- 2008(16781)
- 2007(15288)
- 2006(13385)
- 2005(12050)
- 学科
- 济(74765)
- 经济(74699)
- 管理(50951)
- 业(48650)
- 企(37561)
- 企业(37561)
- 方法(31451)
- 数学(27894)
- 数学方法(27533)
- 农(23504)
- 地方(21247)
- 中国(20698)
- 财(18816)
- 农业(15724)
- 学(15663)
- 贸(15553)
- 贸易(15543)
- 业经(15024)
- 易(14979)
- 制(13942)
- 银(12143)
- 银行(12109)
- 技术(12081)
- 理论(11965)
- 环境(11684)
- 融(11627)
- 金融(11624)
- 行(11551)
- 和(11494)
- 策(11457)
- 机构
- 学院(262543)
- 大学(260578)
- 济(105186)
- 经济(102622)
- 管理(99104)
- 研究(91637)
- 理学(84135)
- 理学院(83100)
- 管理学(81592)
- 管理学院(81058)
- 中国(70097)
- 科学(57729)
- 京(56160)
- 财(48842)
- 所(47133)
- 农(46559)
- 中心(43427)
- 研究所(42640)
- 江(42125)
- 业大(39794)
- 财经(37724)
- 农业(36632)
- 范(36002)
- 师范(35656)
- 北京(35627)
- 经(33936)
- 州(33770)
- 院(33371)
- 经济学(31027)
- 技术(29980)
- 基金
- 项目(171935)
- 科学(133566)
- 研究(127658)
- 基金(120639)
- 家(104983)
- 国家(104086)
- 科学基金(87991)
- 社会(76881)
- 社会科(72731)
- 社会科学(72709)
- 省(69460)
- 基金项目(64131)
- 教育(58801)
- 划(58568)
- 自然(57149)
- 自然科(55665)
- 自然科学(55647)
- 自然科学基金(54611)
- 编号(53746)
- 资助(49857)
- 成果(44493)
- 重点(39057)
- 发(38725)
- 课题(38164)
- 部(37248)
- 创(35889)
- 创新(33580)
- 科研(32812)
- 性(31851)
- 大学(31704)
- 期刊
- 济(119052)
- 经济(119052)
- 研究(77336)
- 中国(56344)
- 农(41603)
- 学报(39473)
- 财(38002)
- 科学(37174)
- 管理(34988)
- 教育(31472)
- 大学(29356)
- 农业(28114)
- 学学(27217)
- 融(25832)
- 金融(25832)
- 技术(25199)
- 业经(19816)
- 经济研究(18334)
- 财经(17659)
- 问题(16077)
- 业(15954)
- 经(15190)
- 图书(14118)
- 贸(13724)
- 资源(13549)
- 科技(13449)
- 技术经济(13177)
- 坛(12721)
- 论坛(12721)
- 理论(12549)
共检索到4019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汤超颖 高晋宇
从政策目标、政策制定主体和政策执行主体三个方面,根据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以珠三角九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中的210条科技人才政策为例,测度科技人才政策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结果表明,自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以来,三个子系统的有序度总体呈增长趋势,复合系统协同度处于较低的水平,科技人才政策复合系统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最后,提出三条促进科技人才政策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相关建议。
关键词:
科技人才 人才政策 协同度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卷书 李玉杰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因素。目前,大湾区科学合理的经济合作机制建设趋势正日益显现,而促进粤港澳科技人才共享机制的形成已成为粤港澳地区合作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和对比研究,从阻碍粤港澳科技人才共享的各项成因分析出发,结合粤港澳地区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以推进大湾区早日实现人才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催化相关要素的自由流通,促进大湾区人才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关键词:
粤港澳 大湾区 共享 科技人才 要素流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万艳春 何昱廷 胡雨鋆
通过构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协同关系DEA分析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在2005—2016年间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协同度在2005—2012年处于下降状态,在2012—2016年期间,此协同度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最后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探究使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度最优的物流投入策略,为政府物流投资决策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覃艳华 曹细玉
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内部科技要素分布不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尚未有效构建,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差距大且同质性强,导致大湾区内的科技协同创新程度较低.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及排名进行分析,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 科技 协同创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昭 梁淑贞
利用粤港澳大湾区2001—2019年间的科技创新数据,通过建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来测度科技创新协同度,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区域间、部门间的科技创新协同度较低但发展趋势呈上升态势,各子系统有序度的差异性是导致协同度较低的重要因素;第二,在新经济地理的3D框架下,经济密度、交通便利、通信设施、市场化、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等的发展都对科技创新协同度产生积极影响,但人口密度的增加没有提高其协同度,这些经济地理要素构成协同机制系统,同时呈现空间个体异质性;第三,在拓展分析中,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个体间具有自主技术创新临近特征。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系统又全面地研究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论将给粤港澳探索推进协同创新为科技湾区建设加添动力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白鑫 艾希
由于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人才与内地人才的特点和属性存在差异,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关于这两类人才的引进政策存在较大区别,并且这种差异性会在很大层面上影响政策评估的结果。为此,从人才属地分类视角出发,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的人才需求,并结合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的公共政策执行互动模型,从政策执行者和受政策影响者利益角度对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对内地人才和港澳地区人才引进政策的异同,以及从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相互调试的角度分析不同人才引进政策施行原因。研究发现:根据人才的市场机制、需求情况及资源配置3个维度,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政策执行地本身,在引才标准方面以引进高端精准的内地人才为导向,对于港澳地区人才的引进则以青年人才为突破点,在引才领域方面均倾向于理工科领域,文化领域则多针对内地人才;两种属地的人才作为政策接受者享受不同程度的个税优惠、购房优惠等。粤港澳大湾区在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时,不仅需要考虑作为政策执行者本身的利益,还需要重视政策接受者的需求,具体要健全区域性人才引进机制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引进人才合作模式,推动港澳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并进一步引导港澳青年坚定政治立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人才强国建设。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莹
采用效率增值法测度了2001—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区域两两间的协同发展效率,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尚有较大改进空间,协同网络稳定性较弱。究其根源,经济发展非充分、空间发展非均衡、产业结构同质化、市场分割条块化、生态系统破碎化的“两非三化”难题影响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和网络稳定性,数字金融可通过推进经济协同、空间协同、产业协同、市场协同、生态协同的“五维协同”成为破解“两非三化”的有效之举。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邱志鹏 蔡松林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物流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规划与现状,使用两个产业的相关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对智慧物流与先进制造业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当前智慧物流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过程中推进智慧物流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和措施,为智慧物流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升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杰 刘佐菁 苏榕
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的形势,发现湾区人才发展存在人才结构、引才机制、人才流动、平台载体等方面的不协同问题。通过总结凝练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先行经验,构建了基于人才引进协同、人才交流合作、国际猎头培育、平台载体建设、人才流动畅通、人才环境优化六个维度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机制,以深入开放引领深度合作,畅通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湾区人才协同创新制度优势。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燕 林仲豪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9市2区19个行业数据,对湾区分行业区位熵以及城市间和行业间的灰色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位熵反映出各城市在不同产业上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但是除了澳门在湾区产业协同的整体关联度为0.888以外,其他城市的灰色关联度都在0.9以上,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产业关联度高,产业结构趋同,其中最高的为深圳、广州和珠海。而湾区分行业关联度的测算结果反映出批发零售商业服务、文化旅游业、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等优势差异行业是未来产业协同的方向。因此,要从国家层面顶层规划和建立产业耦合机制,突破同质竞争难题,充分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合作机制等,促进优势差异行业融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的协同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吴江
本文用地理数据分析中国形成大湾区的优势,用经济历史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优势,用地理位置流量数据优势定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分析由此形成定势后的合作分工,最后结合网络经济数据及人口增加数据得出粤港澳大湾区将会发展成全球第一大湾区的结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 申明浩 谢观霞 杨永聪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重要示范,大湾区协同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新发展。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逻辑、国际湾区的经验系统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基础和条件,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均衡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新理念,该理念摒弃了"利益之争""零和博弈"的西方经济学传统观念,用创新联动、利益相容、协同发展的新理念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文章按照空间、产业、制度和内外联通四个维度提出了大湾区协同发展机制的分析框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关键是解决好粤港澳三地"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法域""多中心"的多重协同机制等软联通问题,而构建利益共享价值链的现代产业体系、多中心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促进要素跨境流动、推动形成内外联动的统一市场则是需要协同的重点内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殿超 刘毅
科技创新人才空间分布是科研实力、技术分布、发展潜力的表征。洞悉科技创新人才分布规律,从而科学制定人才战略,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通过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人才的规模、密度、聚集指数、空间自相关性刻画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如下:(1)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规模发展迅速,从约43万人增长到114万余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2)深圳科技创新人才密度居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之首,单位人口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7倍,单位面积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190倍;江门、肇庆等地科技创新人才密度相对较低,低于大湾区平均水平。(3)深圳、东莞、广州有相对较强的科技创新人才聚集能力,而惠州、江门、肇庆聚集能力相对为弱。“十三五”期间,深圳、东莞、香港、珠海的聚集能力增强,澳门、中山、广州、佛山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能力有所下降。(4)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科技创新人才分布特征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不强,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各城市未有效联动形成合力。(5)城市生活基础保障的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和科技投入力度的增大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影响科技创新人才的分布特征。因此,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做法,提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分布格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庞前聪
湾区城市群的空间协同有助于发挥各城市的初始禀赋与比较优势,实现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珠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互动视角,以城市群空间协同为研究目标,剖析其空间协同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珠海的要求,由此提出融入"湾区生产网"、"湾区生活网"、"湾区生态网"三方面发展策略,作为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湾区各城市更好地融入湾区城市群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协同 发展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媛媛 杨励
本文从湾区经济作用为视角,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澳门、珠海城市为例,分析湾区下的空港经济区建设要先做好城市定位,再根据地区优势进行城市联盟协作发展。最后从顶层设计、生态圈构造、产业协同、交通枢纽、机制创新角度为粤港澳湾区下的空港城市协作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借此为国内其他空港城市的协作发展予以启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