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71)
- 2023(7725)
- 2022(6573)
- 2021(6207)
- 2020(5280)
- 2019(11991)
- 2018(12005)
- 2017(23119)
- 2016(12102)
- 2015(13574)
- 2014(12904)
- 2013(12293)
- 2012(11003)
- 2011(9684)
- 2010(10139)
- 2009(9281)
- 2008(8864)
- 2007(7928)
- 2006(6863)
- 2005(5932)
- 学科
- 济(51395)
- 经济(51364)
- 业(39892)
- 管理(39137)
- 企(34151)
- 企业(34151)
- 方法(25881)
- 数学(23351)
- 数学方法(22852)
- 技术(17539)
- 中国(14302)
- 技术管理(12334)
- 农(12231)
- 业经(10929)
- 地方(10583)
- 财(10381)
- 理论(10244)
- 农业(8843)
- 学(8174)
- 银(7825)
- 银行(7815)
- 贸(7752)
- 贸易(7744)
- 制(7651)
- 易(7510)
- 行(7484)
- 融(7392)
- 金融(7392)
- 划(7234)
- 教学(6933)
- 机构
- 学院(163044)
- 大学(160247)
- 济(69000)
- 管理(68360)
- 经济(67720)
- 理学(59610)
- 理学院(59077)
- 管理学(57782)
- 管理学院(57492)
- 研究(50386)
- 中国(38114)
- 京(32914)
- 科学(30304)
- 财(29760)
- 江(24429)
- 所(23873)
- 财经(23682)
- 中心(23468)
- 业大(22570)
- 农(22021)
- 研究所(21632)
- 经(21581)
- 经济学(21039)
- 北京(20493)
- 州(19564)
- 范(19334)
- 技术(19252)
- 师范(19153)
- 经济学院(18963)
- 院(18598)
- 基金
- 项目(112678)
- 科学(91214)
- 研究(83571)
- 基金(81417)
- 家(70411)
- 国家(69882)
- 科学基金(62093)
- 社会(53863)
- 社会科(51317)
- 社会科学(51306)
- 省(47090)
- 基金项目(42568)
- 自然(39875)
- 教育(39789)
- 自然科(39167)
- 自然科学(39159)
- 自然科学基金(38468)
- 划(38312)
- 资助(33339)
- 编号(32869)
- 创(30293)
- 创新(27238)
- 重点(25603)
- 成果(25421)
- 发(24686)
- 部(24042)
- 课题(23795)
- 国家社会(22424)
- 大学(21221)
- 教育部(21181)
共检索到239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济干 高虹 樊传浩
文章基于突变理论和灰预测理论的相关内容构建了突变——灰色关联测度模型,有效实现了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增效的测度。不仅可以明了团队和个人的效能水平,而且通过构建尖点突变模型明确团队增效的方向以及团队效能发生突变的时间点,从而为科学管理创新团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万涛
在科技创新团队运营阶段,运用生产效率测定指标构建团队创新增效运营模型,并提出增效的重点聚集于团队活动计划,而团队计划的重点是从假设探索向实践运用的方法研究。以某企业总部及其事业部18个科技创新团队为研究对象,在两个时间节点(项目开始后的第3个月和第9个月)对创新增效要因和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创新增效60%80%的要因聚集于团队活动计划,第3个月以假设探索为中心的团队活动计划对于创新增效的影响极大,而第9个月以实践为中心的团队活动计划对于创新增效的影响极大。并验证了以上两个时间节点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良成 陈欣 郑石明
分析了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两者协同发展的机理。基于此,构建了科技人才子系统有序度模型、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对2006-2016年我国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和相邻基期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协同度显著上升,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邻基期协同度处于稳定的低度协同演变状态,科技人才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协同度增长幅度在协同作用中更加趋于一致,两个子系统趋于良好的互相促进过程中。最后,提出了促进该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人才 科技创新 协同度 测度模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锴 赵希男
为了实现快速发展而短期内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往往效果不佳,当前研究对此现象缺乏有效解释。为了解决该问题,首先从个体角度出发,运用凯利方格访谈技术识别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要素;其次根据竞优思想,构建个体优势判别模型、群体聚类模型和团队成员选择方法。研究发现,在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基础上,群体优势模式和个体之间的互补优势可弥补创新团队成员之间的不足。在个体方面,个体优势差异带来彼此之间的异质性,判别出在大一统指标下的个体优势,从而提升个人创新能力;在群体层面,个体优势差异带来不同的创新能力聚类,突出模式中优势的发挥,有利于识别出创新群体;在团队层面,个体优势差异构成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创新能力匹配,创新团队的能力优势协同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司江伟 宋杰鲲
对企业科技人才创新绩效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提高企业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激发其创新行为,形成更多的创新成果。文章构建了由能力、行为和结果三方面10个具体指标构成的企业科技人才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粗糙集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实现了赋权的客观性;以360度单因素绩效评价为基础,构建了企业科技人才创新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例证明,该模型为企业科技人才创新绩效评价提供了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思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璇 张向前
当前科技人才对创新和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科技人才通过创新创造和扩散创新以及增加整个社会知识存量的途径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分阶段测算了科技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我国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科技人才在经济中的贡献显著偏低,科技人才存量不足、创新投入偏少、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以及核心科技人才流失是其主要原因。提出增加创新投入、为理工类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就会、加强职业教育和控制人才流失等建议提高科技人才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
创新驱动 科技人才 经济增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修国义 韩佳璇 陈晓华
基于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超越对数随机前沿距离函数模型,借鉴产业区位熵思想,研究科技人才集聚对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高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西部最低;科技人才集聚规模和均衡度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强度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显著负相关。鉴于此,为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缩小区域差异,我国政府应全方位培育并吸引科技人才,合理引导科技人才流动、整合科技人才资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佳栋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视,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各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科技技术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研究生科技人才培养更是大众所关注焦点。本文将结合《基于素质模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一书,分析探索如何在高质量发展格局下优化研究生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具体建议,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贡献微薄力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泽民 刘杰 莫秋云 周子祺
根据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构建多输入、多输出的DEA-FCA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模型对5个团队的科技创新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评价科技创新团队绩效,可为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决策借鉴和理论参考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海力 李雨璇
运用Super-SBM模型和区位熵指数分别测算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和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偏微分方法实证检验科技人才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绿色创新绩效水平区域非均衡性特征显著,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阶梯式分布。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干预对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具有可靠性。异质性考察发现,基础研究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东北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中部、西部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明显,对其他地区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据此,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海力 李雨璇
运用Super-SBM模型和区位熵指数分别测算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和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偏微分方法实证检验科技人才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绿色创新绩效水平区域非均衡性特征显著,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阶梯式分布。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干预对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具有可靠性。异质性考察发现,基础研究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东北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型科技人才集聚对中部、西部地区的绿色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明显,对其他地区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据此,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轩
在对苏南五市236名科技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并检验了科技人才政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模型,重点探讨了工作投入和政策获得感在两者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科技人才政策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策获得感正向调节科技人才政策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科技人才政策对创新绩效的主效应以及政策获得感的调节效应都受到工作投入的完全中介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跃进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通过观念转变,促进机制创新,实现企业增效。一个完全依赖外部市场生存的企业,在经历市场连年疲软的背景下,濒临破产边缘。然而就在同一个企业里,实施管理创新后,企业实现了扭亏增效。
关键词:
科学论证 管理创新 企业增效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雯
由于缺乏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效果的明确界定,导致相关研究难以开展,不利于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发展。由此,从协同效应定义切入,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效果理解为一个以传统产学研合作结果为对比的相对概念,在研究假设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两个实验对照组,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以中国科技型上市公司为例,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增效作用进行量化评价。实证结果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科技型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专利产出和营业收入均具有正向影响,但对营业收入的增效作用十分有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瞿群臻 王嘉吉 唐梦雪 牛萍
分析科技人才成长的过程,将其划分为积累阶段、快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并分析人才在各成长阶段的主要特征;基于逻辑增长模型构建科技人才能力发展模型,进一步分析各阶段中影响科技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包括学术环境、科研经历、交流活动、家庭环境、心理状态等。据此,从政府部门、高校、科技企业、人才自身4个方面提出促进产业发展、打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系统,提供优质资源、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加强校企合作,以及人才主动抓住成长机会、保持乐观心态等有助于培养高质量科技人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人才 人才成长规律 人才成长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