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13)
2023(8326)
2022(7062)
2021(6567)
2020(5590)
2019(12417)
2018(12483)
2017(23263)
2016(12228)
2015(13779)
2014(13103)
2013(12268)
2012(10959)
2011(9729)
2010(10123)
2009(9221)
2008(9139)
2007(8176)
2006(7006)
2005(6098)
作者
(33144)
(27582)
(27520)
(25980)
(17652)
(13241)
(12342)
(10733)
(10359)
(9976)
(9433)
(9252)
(8884)
(8736)
(8427)
(8250)
(8209)
(8004)
(7872)
(7808)
(6750)
(6730)
(6695)
(6312)
(6236)
(6214)
(6082)
(6033)
(5511)
(5455)
学科
(48699)
经济(48671)
管理(41173)
(39918)
(35387)
企业(35387)
方法(23827)
数学(21041)
数学方法(20474)
技术(17811)
中国(13789)
技术管理(12310)
业经(11309)
(11271)
理论(10757)
地方(10053)
(9688)
(8188)
教学(7865)
(7859)
(7839)
银行(7832)
农业(7819)
(7670)
贸易(7663)
(7485)
(7481)
(7418)
(7145)
金融(7144)
机构
学院(165268)
大学(162177)
管理(69338)
(64948)
经济(63539)
理学(60261)
理学院(59694)
管理学(58250)
管理学院(57946)
研究(50456)
中国(38734)
(34011)
科学(31645)
(28032)
(25024)
(24055)
中心(23870)
业大(23471)
(22462)
财经(22302)
研究所(21821)
北京(21358)
技术(20866)
(20413)
(20260)
(20234)
师范(20057)
经济学(18936)
(18923)
商学(17882)
基金
项目(114558)
科学(92109)
研究(84801)
基金(81684)
(70784)
国家(70231)
科学基金(62463)
社会(53368)
社会科(50798)
社会科学(50786)
(48438)
基金项目(42549)
自然(40581)
教育(40190)
自然科(39850)
自然科学(39841)
(39519)
自然科学基金(39107)
编号(33860)
资助(33457)
(30452)
创新(27416)
成果(26288)
重点(25918)
(24980)
课题(24683)
(23646)
国家社会(21905)
大学(21296)
项目编号(21282)
期刊
(67847)
经济(67847)
研究(45098)
中国(38884)
管理(29735)
教育(23861)
科学(22397)
学报(21474)
(21468)
技术(20580)
(19793)
大学(17092)
学学(15862)
农业(13842)
(12937)
金融(12937)
科技(12820)
(11757)
业经(11691)
统计(11249)
经济研究(11219)
技术经济(10917)
财经(10106)
决策(9322)
(9031)
论坛(9031)
(8919)
(8758)
职业(8302)
图书(8106)
共检索到243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良成  陈欣  郑石明  
分析了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两者协同发展的机理。基于此,构建了科技人才子系统有序度模型、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对2006-2016年我国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和相邻基期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协同度显著上升,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邻基期协同度处于稳定的低度协同演变状态,科技人才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协同度增长幅度在协同作用中更加趋于一致,两个子系统趋于良好的互相促进过程中。最后,提出了促进该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宏起  徐玉莲  
通过科技金融内涵的界定和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相互作用分析,揭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机理,构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模型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并基于2000-2010年我国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该模型具有一定普适性,可为国家及地方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提供科学方法与决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济干  高虹  樊传浩  
文章基于突变理论和灰预测理论的相关内容构建了突变——灰色关联测度模型,有效实现了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增效的测度。不仅可以明了团队和个人的效能水平,而且通过构建尖点突变模型明确团队增效的方向以及团队效能发生突变的时间点,从而为科学管理创新团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夏业领  何刚  
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实证分析了2000—2015年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相同基期和相邻基期协同度。结果表明:2001—2015年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相同基期协同度显著提升,但科技创新系统有序度一直低于产业升级系统有序度,是制约相同基期协同度提升的关键;2001—2015年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相邻基期协同度在[0.014,0.089]之间,处于低度协同演变状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平衡发展更能促进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协同度提高,即发挥"2×2>3×1"的整体协同效应,也更能促进复合系统相邻基期协同度稳定演变。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许强  丁帅  安景文  
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文章在构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北京市2001年至2015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实证研究了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程度,并通过方差分解动态检测了系统协同度与子系统有序度之间的响应关系以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总体一直处于协同有序的发展状态,协同度的变动依次历经低度协同、一般协同和高度协同三个阶段;北京市科技创新各子系统的有序度整体呈现震荡式上升趋势,且各子系统有序度对系统协同度的贡献力度各有差异。最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许强  丁帅  安景文  
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文章在构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北京市2001年至2015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实证研究了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程度,并通过方差分解动态检测了系统协同度与子系统有序度之间的响应关系以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总体一直处于协同有序的发展状态,协同度的变动依次历经低度协同、一般协同和高度协同三个阶段;北京市科技创新各子系统的有序度整体呈现震荡式上升趋势,且各子系统有序度对系统协同度的贡献力度各有差异。最后,文章从研发人员、财政支持、人文环境、金融发展、产业结构方面对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玉冬  张博  武川  徐玉莲  
为了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创新,促进产业发展,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的结构特征和协同作用,从协同效应出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的结构及其关键节点,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2013-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协同度,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协同度较低,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最后,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张运华  梁郁  吴洁  罗小芳  盛永祥  
[目的/意义]内部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企业实现创新绩效目标的有效方式,探讨两者的关系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从协同学视角分析企业内部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协同发展关系,构建基于序参量的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模型,运用2010-2016年相关数据对29个省市的企业创新系统协同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协同演变趋势存在差异的三个典型省市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结论]计算得到29个省市企业各年的内部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协同度,找出协同演变趋势存在差异的原因,为企业有效把握创新协同度、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海超  盛亦隆  
基于复杂系统论的视角,将区域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分为研究与开发机构子系统、高等学校子系统、科技企业子系统和支持环境子系统,采用2009—2015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统计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各地区创新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及子系统有序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各地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偏低;4个子系统的有序度呈现出差异性;各地区的科技创新复合系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严重制约本地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司江伟  宋杰鲲  
对企业科技人才创新绩效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提高企业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激发其创新行为,形成更多的创新成果。文章构建了由能力、行为和结果三方面10个具体指标构成的企业科技人才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粗糙集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实现了赋权的客观性;以360度单因素绩效评价为基础,构建了企业科技人才创新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例证明,该模型为企业科技人才创新绩效评价提供了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思路。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凯华  官建成  寇明婷  康小明  
引入网络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度科技创新投资过程的纯技术效率,以适应科技创新投资转化过程中上游的科技研发过程和下游的技术转化过程构成的关联网络结构,借此消除因忽略科技创新投资转化过程中两个子过程的关联性以及在规模效应与生产技术上的差异性而引致的效率估计偏误,并且使每个参评单元各过程之间的效率值直接可比。本文基于传统数据包络分析比率型模型最乐观构建的思想建立了包含关联子系统的网络型生产系统在可变规模报酬假设下的纯技术效率测度与分解模型,并提出网络型生产系统的整体与局部规模收益状态的判断准则。将该模型用于分析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投资效率发现,在省域平均水平上,上游的科技研发和下游的技术转化两个子过程的效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笑  魏奇锋  顾新  
基于协同学原理建立了一套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了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模型,以成都市"WSC协同创新复合系统"为例进行实证,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卓  刘一新  谷静  
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评是了解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工具。从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和资源协同配置能力4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评体系,并用耦合协同度模型进行测量,最终以江苏省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正处于中度协同向高度协同过度的阶段,且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撑能力都处于较好的发展水平,而资源协同配置能力是影响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增长提速的重要因素。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翟华云  胡娟  张献武  
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协同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本文通过对区域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构建了二者之间耦合协同度模型,并利用2013年30个省市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效率数据,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协同度进行了测量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耦合协同度较低,而且呈现出科技创新滞后于节能减排发展的状况,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耦合协同度呈现由西到东逐渐递增的趋势,地区差距明显。因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节能减排效率的提高,各地区指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才是提高区域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耦合协同度的有效措施。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修国义  韩佳璇  陈晓华  
基于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超越对数随机前沿距离函数模型,借鉴产业区位熵思想,研究科技人才集聚对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高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西部最低;科技人才集聚规模和均衡度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强度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显著负相关。鉴于此,为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缩小区域差异,我国政府应全方位培育并吸引科技人才,合理引导科技人才流动、整合科技人才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