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08)
2023(13020)
2022(11300)
2021(10446)
2020(8626)
2019(19720)
2018(19312)
2017(37799)
2016(20202)
2015(22697)
2014(22482)
2013(22394)
2012(20514)
2011(18513)
2010(18239)
2009(16628)
2008(16135)
2007(13993)
2006(12128)
2005(10374)
作者
(58651)
(48911)
(48576)
(46048)
(31159)
(23443)
(21999)
(19305)
(18505)
(17305)
(16975)
(16364)
(15400)
(15246)
(15058)
(14792)
(14589)
(14553)
(13970)
(13829)
(12068)
(11831)
(11734)
(10978)
(10922)
(10703)
(10643)
(10556)
(9788)
(9638)
学科
(89393)
经济(89306)
管理(61472)
(57259)
(46715)
企业(46715)
方法(43748)
数学(38829)
数学方法(38490)
中国(22297)
(22005)
地方(20691)
(20511)
业经(18224)
(17694)
农业(15595)
技术(14861)
环境(14621)
(14374)
贸易(14368)
(14251)
(13848)
理论(13450)
(13072)
财务(13013)
财务管理(12991)
(12828)
企业财务(12406)
(11979)
(11898)
机构
大学(294110)
学院(291282)
管理(121057)
(117452)
经济(115025)
理学(106608)
理学院(105468)
管理学(103808)
管理学院(103270)
研究(94413)
中国(68216)
(61773)
科学(59872)
(51836)
(46207)
(43825)
业大(43355)
财经(43244)
中心(42741)
研究所(42554)
(40250)
(39509)
北京(38649)
(38469)
师范(38154)
经济学(35892)
(34836)
农业(34327)
(33176)
经济学院(32833)
基金
项目(210455)
科学(166957)
基金(154430)
研究(153290)
(134168)
国家(133112)
科学基金(115534)
社会(97888)
社会科(93004)
社会科学(92982)
基金项目(82728)
(81588)
自然(75500)
自然科(73667)
自然科学(73654)
自然科学基金(72333)
教育(69393)
(68588)
资助(63468)
编号(61754)
成果(48373)
(46705)
重点(46638)
(44941)
(43845)
课题(41422)
创新(40862)
国家社会(40702)
教育部(40182)
科研(40002)
期刊
(119180)
经济(119180)
研究(82032)
中国(50041)
学报(45852)
科学(42609)
管理(41879)
(37939)
(36456)
大学(34211)
学学(32065)
教育(29253)
农业(27043)
技术(24216)
(21578)
金融(21578)
财经(20582)
业经(19724)
经济研究(19266)
(17438)
图书(17003)
科技(16021)
问题(15773)
资源(15295)
理论(14725)
技术经济(14551)
(13796)
实践(13588)
(13588)
商业(12992)
共检索到404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奋  韩伯棠  
通过对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要素的分析,构建了基于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指数的知识生产模型,提出科技人力资源区域集聚效应可以利用单位经费投入产出来度量,并通过近四年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科技人力资源的集聚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奋  赵宏宇  
通过对赫芬达尔指数及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在描述科技人力资源集聚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分析,提出了综合数量与质量特征的科技人力资源集聚指数,以刻画科技人力资源的区域集聚水平;通过12年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科技人力资源的集聚能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红梅  王晋剑  江崇莲  
基于区域科技资源集聚与共生理论的适切性,运用Logistic方程构建区域内企业和高校协同合作科技资源集聚模型,揭示区域科技资源集聚的微观机理。基于此,对黑龙江省科技资源集聚的阻隔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疏解策略。通过揭示区域科技资源集聚的微观机理,为地方政府提升区域科技资源集聚水平提供了决策支持,从而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促进企业和高校两大核心集聚体的协同共生,以此促进区域科技资源集聚能力的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倪进峰  李华  
利用我国2004—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区域创新能力的链式关系,探讨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会与当地人力资本形成有效互动,并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并没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也不能通过与人力资本的互动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协同集聚创新效应的发挥更加依赖当地人力资本状况,在人力资本的对数值超过0.0886后,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影响为正,如果低于0.0886,协同集聚会抑制区域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焦继文  郭宝洁  
文章通过分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科技资源集聚度,以1997~2011年三大地区中心城市科技资源集聚度和各省GDP增长率为变量,讨论中心地区科技资源集聚与当地经济及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之关系。研究发现,上海的科技资源集聚对上海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推动作用;北京的科技资源集聚还没有实现对当地经济增长和周边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的辐射作用;广东省的科技资源集聚和广东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薛俊波  周志田  杨多贵  
本文在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基础上,扩展了生产要素,测算了各个省市的科技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表明: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科技人力资源上,普通从业人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中部主要省份的科技人力资源在近10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某些省市的科技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甚至为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人员浪费现象;在科技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较小的省市中,能源和资本依然是两个最重要的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其中水资源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章豹  阮晨艳  
通过对内地31个省区高校人力资源分布状况、集聚程度、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后发现:高校人力资源区域分布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但省区间的非均衡发展差距趋于缩小;高校人力资源区域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关联性,东部地区的集中度整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强度、城市化水平、城市医疗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文化水平等因素对高校人力资源区域集聚的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臧新  姚叙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外资向内陆转移已成趋势。在此背景下,文章通过构建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同指标,从动态的绝对变迁和总体的相对水平两方面定量测度了我国中部地区人力资源集聚的状况,并通过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部省份人力资源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FDI每提升1%,中部地区优质人力资源的比例将提升0.57%;说明外资的区域转移对中部地区人力资源的集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中部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杜丽婷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将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人力资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因此,本文仅从人口素质角度考察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环境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反映出上述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水平的发达程度,从而揭示出我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姜玲  梁涵  
科技人力资源是在经济体系中从事科学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技术整合的生产要素。科技人力资源的积累可以带来劳动力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内生技术进步,提升产业链全过程和产品价值。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具有科技人力资源优势,尤其是技工资源优势。但是从1997年来,科技人力资源的集聚优势急剧下降。而且相关性研究表明,东北地区科技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联动趋势不显著,科技人力资源集聚对于地区生产率的提高有一定作用,但并不非常明显。东北地区科技人力资源集中于传统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没有起到支撑作用。东北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贺飞  韩伯棠  
文章对前人在知识存量测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测度研究思路,试图为区域知识存量测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马茹  黄园淅  
科技人力资源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科技强国亟须储备的重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文章测度分析中国区域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及结构,构建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以研究揭示影响科技人力资源储备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储备不断扩大,但密度明显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东部科技人力资源领先优势明显且仍在扩大。(2)科技人力资源积累过程中,生存性人力资本和健康、教育、科技投入及迁移流动从供给侧产生显著推力;微观创新主体能力提升、中观产业结构升级、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从需求侧产生显著拉力。同时,上述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表现出作用差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亮  
为促进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发展,通过区位熵模型构建生产制造业集聚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实证代理变量,然后将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进行拓展、重整并对数化处理,构建产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的基准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应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2010—2020年的宏观经济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产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结果显示,(1)城市产业内生产制造业集聚规模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也即产生拥挤效应;(2)城市产业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呈现单调递增的正向线性关系,也即还存在集聚效应;(3)城市产业间生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集聚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也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关联集聚也出现拥挤效应。由此提出,以品牌质量为核心抓手推动生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国际创新资源,继续做大做强北上广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北上广深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传统落后制造业与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莉娜  倪志良  
基于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和门槛模型对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科技人才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并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创新技术进步实现的;只有财政分权与民生性公共服务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吸引更多人才,从而产生“集聚效应”。但科技人才集聚具有一个最优区间,使其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最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官晓风  
流通集聚是流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具体体现,作为产业集群的代表,流通业集聚现象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与研究意义。流通业集聚过程中区域流通模式、方法均发生显著改变,一些流通业集聚水平高的区域在物流仓储、劳动力素质、资本流入等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呈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为了探明流通集聚对区域物流资源分布的马太效应,本文使用马尔科夫链模型,构建区域物流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实证研究框架并解释其形成机理。得出结论:我国不同区域流通业集聚水平差异明显,导致物流资源配置呈现显著的"等级马太效应"现象,其中物流基础设施、劳动力和投资分别在高低流通阵营呈现空间集聚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为流通高水平集聚区,相关物流资源分布密集;西部内陆地区流通集聚水平较低,同时物流资源分布也呈现稀疏和低端化。因此要促进流通现代化发展,需要提高区域流通资源融合水平,破除发展障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