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95)
2023(10023)
2022(8465)
2021(8059)
2020(6713)
2019(14845)
2018(14752)
2017(26239)
2016(14201)
2015(16014)
2014(16138)
2013(15099)
2012(14310)
2011(12896)
2010(13528)
2009(12552)
2008(12625)
2007(11973)
2006(10653)
2005(9543)
作者
(44305)
(37247)
(36836)
(34685)
(23570)
(17840)
(16661)
(14346)
(14026)
(13402)
(12687)
(12590)
(12158)
(11848)
(11739)
(11298)
(10941)
(10881)
(10800)
(10550)
(9443)
(9261)
(9078)
(8642)
(8387)
(8278)
(8240)
(8150)
(7713)
(7598)
学科
(48493)
经济(48413)
管理(46651)
(44714)
(38982)
企业(38982)
技术(18291)
方法(17656)
中国(17004)
(15249)
(15076)
数学(13441)
数学方法(13127)
(13013)
(12902)
业经(12694)
技术管理(12303)
理论(12258)
(11309)
银行(11269)
(10869)
(10862)
金融(10861)
(9964)
农业(9860)
地方(9739)
教育(9039)
(9005)
(8572)
(8509)
机构
大学(207908)
学院(206263)
管理(75903)
研究(74248)
(73702)
经济(71776)
理学(64353)
理学院(63475)
管理学(61976)
管理学院(61581)
中国(55809)
科学(49234)
(46306)
(38880)
(38856)
(36037)
研究所(35500)
中心(34213)
(34070)
业大(32953)
农业(30585)
(29609)
北京(29234)
师范(29177)
财经(27701)
(27219)
(27014)
技术(26560)
(25013)
(23994)
基金
项目(138343)
科学(108542)
研究(100373)
基金(97637)
(88194)
国家(87022)
科学基金(72944)
社会(61077)
社会科(57527)
社会科学(57509)
(56396)
基金项目(51317)
(47900)
自然(47774)
自然科(46725)
自然科学(46701)
教育(46692)
自然科学基金(45894)
编号(40050)
资助(38573)
成果(34716)
(34278)
重点(31836)
创新(31029)
课题(29689)
(29474)
(28981)
计划(26916)
科研(25871)
(25240)
期刊
(88457)
经济(88457)
研究(60786)
中国(52320)
学报(39310)
(35930)
科学(35232)
管理(32732)
教育(31925)
大学(29292)
(28553)
学学(27249)
农业(24346)
技术(20538)
(18327)
金融(18327)
科技(15098)
业经(14349)
财经(13775)
(13629)
经济研究(12970)
图书(12848)
(12125)
(11980)
(11757)
论坛(11757)
业大(10862)
技术经济(10545)
问题(10524)
(9261)
共检索到3254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松尧  
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结构的优化和效能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科技中介组织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并进行了分类。分析了我国科技中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完善法律政策环境、为科技中介组织创造发展空间和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海婴,胡云涛,蒋锐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庆金  马浩  马伟  
分析了科技中介组织内涵及类别,探讨了科技中介组织在区域创新体系中运作机制,分析了科技中介在区域创新体系中运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行业协会的监督、创新的网络体系、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科技中介运作机制的对策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志强  卓泽林  
过去三十年来,创新系统的演化从最初单向度的线性模式转为非线性模式,创新的集群效应则在现实层面为大学构建创新系统中的主体功能提供了新的路径,特别是随着创新主体之间合作规模的扩大与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创新集群的出现表明了创新系统内不同机构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增加,而大学在创新集群中则体现出了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及区域创新网络形式存在的特征。这种复杂漫长的演化过程不仅促成了充满动态性、开放式、协作式的创新网络的形成,同时也建构了知识社会中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创新的新形态。对我国的大学来讲,自身的变革路径将以文化的形塑、市场的参与、制度的建构为核心,以鼓励创新和自由探索的大学精神建构自身在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关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杨斌  
军民融合型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以中介组织为中心的"六边形"网络,金融中介为企业融资搭建平台,为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本文总结我国国防科技创新、国防工业领域主要金融中介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构思"军民融合型国家创新系统"金融中介体系架构图,并对以金融中介为连接器全方位创建科技军民融合融资模式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颖  袁爱玲  
高校在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转变高校传统科技活动的主导机制,建立科技园或技术转移中心。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扩大高校与其他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国家创新系统,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迎接各种挑战的必然之举。高校在这一创新系统构建过程中承载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创业文化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伏燕  刘兰华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际上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如何认识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目前社会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困境?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来激活社会组织的活力?这是亟需厘清的问题。通过梳理社会组织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化代的关系,文章认为,政府应通过"疏导式管理"模式来重塑政社关系,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建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树东  关忠良  肖永青  
国家创新系统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由一个国家的社会机构组成的网络。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以企业为主体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重新构造,同时给出了国家创新系统新的分析框架。
[期刊]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s Publishing House)  [作者] 郭树东  关忠良  肖永青  
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重新构造,同时给出了国家创新系统新的分析框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强  李仕明  杨鸿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晓杏  余达锦  刘亦晴  
文章从绿色创新投入、创新效益产出、经济效益产出、绿色效益产出、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市场开拓、绿色管理和绿色政策环境支持八个方面构建区域绿色创新系统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中部六省2007—2016年绿色创新成熟度综合水平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绿色创新成熟度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平均处于清洁生产技术创新阶段,各省分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绿色转型升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丹  赵新力  杜旭  郭翔宇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新型创新范式,对于国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首先,论证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向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意义和条件;然后,遵循生态学层次分析的思路,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自下而上划分为"创新主体—创新种群—创新群落—创新生态系统"4个层次,由此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最后,提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生态演化的目标、路径和政策建议,为树立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管理理念、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飒  吴康敏  张虹鸥  
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视角分析表明,中国创新范式的发展和转变直接并从根本上影响着科技人才评价理念。中国的创新范式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的科技人才评价划分为探索期(1949年至1976年)、起步期(1977年至1994年)、发展推进期(1995年至2005年)、创新突破期(2006年至今)4个阶段,分析总结不同阶段的评价政策及其侧重点。在创新范式转型中,国家(政府)、科技人才和产业界等不同主体分别从制度创新层面、知识创新层面和技术创新层面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的转向,同时公众参与和监督也积极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的社会转向。最后,从优化评价政策制定模式、加强国际对话及与国内实践应用相结合、实行动态管理、在国家层面建立同行评价专家数据库和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等五方面,提出促进中国科技人才评价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