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34)
2023(9400)
2022(7559)
2021(6814)
2020(5683)
2019(12942)
2018(12511)
2017(24557)
2016(12246)
2015(14004)
2014(13988)
2013(13734)
2012(12488)
2011(11595)
2010(12323)
2009(11940)
2008(10451)
2007(9369)
2006(8624)
2005(8031)
作者
(35971)
(29772)
(29595)
(28349)
(18926)
(14014)
(13501)
(11394)
(11351)
(10612)
(10294)
(10004)
(9521)
(9509)
(9312)
(9124)
(8748)
(8550)
(8319)
(7970)
(7606)
(7309)
(7044)
(6916)
(6881)
(6814)
(6458)
(6205)
(6075)
(5799)
学科
(78823)
经济(78781)
管理(35092)
(33810)
方法(28534)
(28233)
企业(28233)
数学(26241)
(25995)
金融(25994)
数学方法(25718)
(23115)
银行(23113)
中国(23066)
(22469)
地方(21117)
业经(14766)
(13968)
(13699)
(13531)
地方经济(12942)
(11563)
中国金融(11135)
理论(10366)
农业(10183)
(9807)
(9109)
贸易(9096)
技术(8936)
(8757)
机构
学院(183574)
大学(181058)
(89170)
经济(87460)
管理(69840)
研究(62413)
理学(59685)
理学院(59114)
管理学(57857)
管理学院(57542)
中国(54555)
(38753)
(36908)
科学(34779)
财经(30865)
(30532)
中心(30165)
经济学(29451)
(27846)
研究所(27433)
(26730)
经济学院(26206)
(23878)
北京(23842)
财经大学(22899)
业大(22309)
(22193)
(22144)
(21332)
(21186)
基金
项目(116561)
科学(92342)
研究(86281)
基金(84461)
(72150)
国家(71609)
科学基金(62486)
社会(56876)
社会科(54312)
社会科学(54296)
(46552)
基金项目(43229)
教育(38855)
自然(38249)
(37736)
自然科(37439)
自然科学(37431)
自然科学基金(36721)
资助(36392)
编号(33742)
成果(26863)
(26826)
重点(26318)
(25149)
(25007)
国家社会(24097)
课题(23914)
创新(23626)
发展(22270)
教育部(22088)
期刊
(102184)
经济(102184)
研究(59038)
中国(36738)
(32588)
金融(32588)
(29174)
管理(29077)
科学(22688)
学报(22015)
(21901)
技术(19173)
经济研究(18204)
大学(17977)
学学(17302)
财经(16338)
教育(14859)
业经(14157)
(14135)
农业(14016)
统计(13275)
问题(12210)
(12090)
技术经济(11923)
决策(10838)
理论(9078)
科技(8991)
商业(8846)
(8816)
世界(8772)
共检索到2886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静晓  李慧  
作为科技资源型城市,科技经济融合对于加速西安模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军民科技互动弱、人才资源不足、科技投融资创新步伐慢等阻碍了西安模式科技经济融合。应从制度环境和搭建科技资源市场化平台两个方面,增强科技市场服务和科技人员创业意识、注重科研机构能量引导释放以及加快实施科技设备和设施开放共享,从而加快科技经济融合步伐。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朱波强  蔡洪文  张旭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力,科技创新能给企业带来理想的回报,还会增加社会福利,但存在一定风险,同时,科技创新要转化现实的生产力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融资本具有天生的逐利性,面对科技创新带来的丰厚收益,金融资本在权衡收益风险之后,常常和科技创新的企业形成某种形式的结合,从而形成了科技金融。在此理论基础上,运用Stackelberg动态博弈的角度从数理上分析、讨论和检验了科技金融的有关模式。通过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科技金融模式。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  李思敏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金融与科技融合的作用机制和经济效应,比较分析国际上金融与科技融合的主要模式及其演变,运用案例研究法对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和韩国等国家金融与科技融合的做法、经验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金融与科技融合和国外的主要差距。研究结论指出:金融与科技融合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而实现金融与科技融合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与国际上的科技强国相比,我国金融与科技融合在体制机制以及质量、效率上的差距仍然比较大。推进金融与科技融合,关键是强化市场在金融和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基于上述结论,促进我国金融与科技融合,要从推进科技银行制度创新...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谭伟  周立云  
本文从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背景入手,阐述了以任中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意义。从流程再造和流程优化"双流"的视角出发,提出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思路与方向;围绕"双流"融合模式的应用策略、应用选择、应用架构等问题,探讨了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模式、主要路径及若干具体措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晓曦   葛扬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现阶段我国亟须从产业链“拉动”创新链转变为创新链“推动”产业链的融合模式,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选取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构建衡量数字经济发展和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数字经济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有效手段,并且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增强创新链“推力”,从而推动我国“双链”融合模式转变;分区域来看,数字经济增强东部地区创新链“推力”和中部地区产业链“拉力”,展现出良好的促进“双链”融合作用,但是在西部地区由于资源挤占问题会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有助于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厘清产业演进发展规律,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秀红  
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物流产业发展处于转型升级阶段,要转变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随着全球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发展绿色经济成为重要任务。现阶段,我国物流产业存在着监管约束不严、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支撑动力不足以及缺乏绿色经济发展意识、缺乏产业规划指导思想等问题。绿色经济视角下,物流产业融合模式的提出,旨在通过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指导思想,基于绿色经济与绿色流通理论,为我国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强化技术革新与人才引进等方式,以绿色发展为指导,强化物流产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晓曦   葛扬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现阶段我国亟须从产业链“拉动”创新链转变为创新链“推动”产业链的融合模式,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选取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构建衡量数字经济发展和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数字经济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有效手段,并且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增强创新链“推力”,从而推动我国“双链”融合模式转变;分区域来看,数字经济增强东部地区创新链“推力”和中部地区产业链“拉力”,展现出良好的促进“双链”融合作用,但是在西部地区由于资源挤占问题会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有助于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厘清产业演进发展规律,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波  
在我国流通产业的不断推动下,物流业进入新发展周期,该周期不仅加快了物流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更是从结构上对其进行了调整,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是物流产业的融合集聚。物流产业的融合加强了产业链关联,使物流产业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内涵型发展模式转变。本文以绿色经济为视角,分析了物流产业融合特点,并基于绿色经济视角对物流产业融合动因及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绿色经济视角下物流产业融合创新模式这一构想,为我国物流产业在绿色经济背景下实现产业融合提供了一定思路。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崔祥民  张子煜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似乎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企业究竟受到什么因素影响而选择与数字经济融合?决定融合后又该采取何种措施顺利完成融合?文章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贵州茅台、三一重能和中国商飞为研究对象,从价值生成过程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企业受到技术(T)、组织(O)和环境(E)的组合因素诱导而选择进行数字化融合,传统制造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过程可分为“价值识别-价值创造-价值获取”三个阶段,基于诱导组合因素识别价值,通过整合资源和开发产品或市场创造价值,最终实现价值获取,形成TO驱动模式、TE驱动模式和TOE驱动模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晓颖  
社群是互联网时代用户基于兴趣分析、价值共创及沟通需求而产生的虚拟社区群落。电子商务的发展解决了社区流量、内容变现的难题,使其成为了一种更具价值的新型营销模式。文章深度分析了社群经济的起源,并通过电子商务与社群经济融合的过程分析了社群经济发展的内涵。同时,文章通过引入AIDMA与AISAS两种营销理论,对比了社群经济与传统营销之间的差别,并通过成本分析的手段找出了社群经济突破性发展的根源。结果表明,社群经济具有可循环发展的销售结构,其能够将用户购物体验导向其他用户的购买意愿之中,这有效降低了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成本。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近乐  尚涛  蔡晨雨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促进国防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和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防科技产业是军民深度融合的最佳载体和重要平台。将国防科技产业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归纳为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校企联转、军民共转、民企参军等6种模式,在此基础上,从技术、资本、人才、制度、组织、市场、产业链等7个方面探索相应的军民深度融合路径,以期为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述章   何静  
广东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规模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优势,大力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战略,对文化和科技融合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进一步对其面临挑战和路径改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则有助于促进其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梳理分析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理论内涵﹑国内外典型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基础上,总结广东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具体模式与措施,分析主要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广东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主要探索出政府政策驱动﹑市场需求驱动和技术驱动3种模式并配套具体措施,为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但与国内外其他先进地区对比,发展仍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对现代科技运用﹑对岭南文化特色亮点挖掘等都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支持政策体系有待完善﹑文化科技“两张皮”问题亟待解决﹑关键技术能力有待提升﹑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等。最后提出广东要发挥岭南文化深沉丰厚﹑区域创新能力全国领先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完善文化和科技融合顶层设计和政策措施,重点从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董晓辉  张莹  
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既是推动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抓手,又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当前,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发展既迎来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支持科技服务机构面向军民科技融合开展综合服务,从供需要素、平台要素、主体要素3个方面系统审视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体系发展,基于依托平台差异、服务链条不同、运行机制变化形成的基本模式和实践经验,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导向性作用,深化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布局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发挥"互联网+军民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近乐  尚涛  蔡晨雨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管京伟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持续加剧的市场竞争压力,许多国有企业从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出发,积极探索推进"EAP+"(员工心理援助项目)融合管理模式,有力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国企"EAP+"融合管理模式主要创新点1.融合组织管理,由团队赋能向管控优化延伸以经营人心为核心,不仅通过心理咨询、情绪疏导、专题培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