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06)
- 2023(14864)
- 2022(12470)
- 2021(11692)
- 2020(9868)
- 2019(22625)
- 2018(22092)
- 2017(41669)
- 2016(21758)
- 2015(24398)
- 2014(23773)
- 2013(23292)
- 2012(21254)
- 2011(18988)
- 2010(18684)
- 2009(17010)
- 2008(16380)
- 2007(13839)
- 2006(11502)
- 2005(10002)
- 学科
- 济(94110)
- 经济(94024)
- 管理(65119)
- 业(62476)
- 企(51859)
- 企业(51859)
- 方法(47884)
- 数学(42660)
- 数学方法(42231)
- 中国(30821)
- 农(22114)
- 财(22019)
- 技术(20489)
- 业经(19451)
- 贸(18033)
- 贸易(18021)
- 易(17583)
- 制(17163)
- 地方(17055)
- 银(16154)
- 银行(16145)
- 融(15941)
- 金融(15940)
- 行(15545)
- 农业(15281)
- 理论(14786)
- 学(13820)
- 务(13459)
- 技术管理(13458)
- 财务(13423)
- 机构
- 大学(302422)
- 学院(299933)
- 济(132965)
- 经济(130620)
- 管理(123393)
- 理学(107745)
- 理学院(106670)
- 管理学(105057)
- 管理学院(104474)
- 研究(98044)
- 中国(76842)
- 京(62617)
- 财(58279)
- 科学(55404)
- 财经(48034)
- 中心(46842)
- 所(45257)
- 经(44230)
- 经济学(42816)
- 江(41221)
- 研究所(41213)
- 农(39457)
- 业大(39365)
- 北京(38954)
- 经济学院(38837)
- 范(37272)
- 师范(36962)
- 财经大学(36407)
- 院(35793)
- 商学(33337)
- 基金
- 项目(211960)
- 科学(171370)
- 基金(158948)
- 研究(156426)
- 家(137513)
- 国家(136432)
- 科学基金(120097)
- 社会(104956)
- 社会科(99950)
- 社会科学(99931)
- 基金项目(83770)
- 省(79695)
- 自然(75859)
- 自然科(74340)
- 自然科学(74325)
- 自然科学基金(73049)
- 教育(72175)
- 划(67905)
- 资助(64623)
- 编号(60670)
- 创(48931)
- 部(48502)
- 成果(47996)
- 重点(47114)
- 国家社会(45525)
- 创新(45028)
- 发(44621)
- 教育部(42872)
- 人文(41502)
- 课题(41215)
- 期刊
- 济(129726)
- 经济(129726)
- 研究(88255)
- 中国(57922)
- 管理(46381)
- 财(43309)
- 科学(41111)
- 学报(39156)
- 农(33432)
- 大学(31857)
- 教育(29914)
- 学学(29770)
- 融(28179)
- 金融(28179)
- 技术(27600)
- 财经(23838)
- 农业(23468)
- 经济研究(22685)
- 经(20544)
- 业经(19306)
- 问题(18659)
- 统计(16911)
- 策(16299)
- 科技(16087)
- 技术经济(15709)
- 贸(15527)
- 业(14612)
- 世界(13933)
- 图书(13922)
- 决策(13633)
共检索到431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田家玮
城市品质是城市满足人的需要的固有禀赋总和,在吸引人才集聚、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我国49个头部城市的特征数据,对高学历并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科技与文化创新人才的城市品质偏好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创新人才集聚的影响显著,城市层次越高、区域首位度越强就越能吸引更多、更高学历、来自更远距离的创新人才;经济水平、社会包容性、环境舒适性以及创新支持网络等城市品质要素对创新人才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与短期停留相比,有长期居留意愿的创新人才会更为重视城市包容性和舒适性因素,而对经济因素的要求趋于降低。这表明,引、育、用、留创新人才,在经济支持之外,需要更加长远地考量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思想碰撞的创新网络等方面对人才的吸引和激励效应。
关键词:
城市品质 创新人才 人才偏好 人口流动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文武 张莹
通过更高水平的城市贸易开放实现区域劳动力市场升级和技能提升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开放经济框架下,从理论上阐释了贸易开放影响劳动力技能升级的内在机制,并采用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微观样本和186个城市的匹配数据,对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劳动力技能升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城市贸易开放能够显著促进地区劳动力技能升级,具体表现为贸易开放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增加约0.02个百分点;(2)产业集聚是城市贸易开放促进地区劳动力技能升级的重要渠道;(3)贸易开放对劳动力的技能升级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和城市规模异质性,中部地区城市贸易开放对劳动力技能升级的影响最明显,500万及以上人口大城市贸易开放对劳动力技能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大。因此,结合产业集聚特征、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实施针对性和适宜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优进优出”的高质量贸易开放,对优化地区劳动力市场结构、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和人才的比例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志胜
本文在构建空气质量与劳动供给之间相互影响的局部均衡模型基础上,利用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城市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为外部冲击的城市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劳动供给时间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平均每上升1%,城市就业流动人口的劳动供给时间将减少0.011~0.019天/周。子样本检验结果发现,上述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身份差异和性别差异,女性和城市间流动人口对于城市空气污染的敏感性更高,男性和乡城间流动人口因为空气污染程度加剧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上述结论表明在评估环境规制政策效果时应重视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对于劳动力...
关键词:
劳动供给 空气污染 抑制效应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子龙 王军 尹文欣 朱媛媛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该研究通过构建农民工流动网络,分析不同时间截面农民工流动的空间偏好,并利用QAP方法探讨驱动农民工流动空间偏好选择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农民工总量持续增加,增速减缓,外出农民工进一步增多,但总占比有所下降;2)农民工以东西向流动为主,京津冀、沪苏浙以及广东省三大区域是主要的流入地,中西部地区是主要的流出源;3)农民工流动网络中的主体以年龄31~50岁为主,且大多数农民工仅有初中及以下学历,主要流动聚集地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市;4)QAP回归表明,农民工流动偏好与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初级中学以上公办学校数量、省会城市之间的距离以及是否邻省具有显著的关系。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冬梅 刘艺铭 李兵
基于2011—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本文证实了城市昂贵的住房成本会增加流动人口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的可能性,且这一影响在处理内生性之后,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高房价会增加流动人口的生活成本和工作时间,使得流动人口将子女留守在家;但是城市优质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房价的负面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低收入、低经济地位、低教育水平的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对于子女是否留守的决策更容易受到城市房价的影响;在户籍制度更严格的地区这种影响也更明显。研究结论揭示了造成留守儿童的一个重要动因,在追求城乡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大目标下,为决策者制定城市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房价 流动人口 公共服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古恒宇 肖凡 沈体雁 刘子亮
居留意愿是近年来流动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其空间格局以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地区差异进行描述,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空间格局在南北向呈北高南低态势、东西向则呈现出"U"型的分布特征,且表征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2)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流动人口内部因素(家庭因素、流动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城市外部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内部因素中家庭因素通过社会网络、资源激励机制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产生影响,而表征社会融入的流动特征变量,对居留意愿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外部特征中社会经济水平高、包容性强的流入地更具吸引力。(3)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中存在空间依赖效应,其宏观影响载体是城市特征空间溢出,微观影响载体是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变化带来的社会、文化空间溢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鲁丽梅 卢回垚 刘志忠
本文依据劳动力流入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对中部六个省份共73个地级城市的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劳动力流入与中部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并非预期的因果推动关系,反而形成逆向关系:劳动力流入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城市经济发展对吸引劳动力流入是负向作用;第二,上述循环因果推进关系失效的原因可能在于流入劳动力在选择城市时主要考虑城市的行政等级、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因素,导致经济同样发达的资源依托型城市对劳动力的流入缺乏吸引力,并主导形成了这种负向作用。最后本文从中心城市建设与有效引进流动劳动力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在冉 杨俊青
本文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使用mlogit模型分析了农民工城市居住条件与子女本地就学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其定居意愿概率提高0.010,与没有确定是否要长期留在本地的参照组农民工相比,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农民工定居意愿增加7.5%,两者均在1%水平上显著;(2)农民工子女本地就学条件改善使其定居意愿的概率提高0.016,与参照组相比,农民工定居意愿显著增加11.5%,两者均在1%水平上显著;(3)农民工在城市的平均月收入增加1%,使其定居意愿概率提高0.063,与参照组相比,农民工定居意愿增加52.8%,两者均在5%水平显著,农民工前往其他城市意愿下降12.9%,在10%水平上显著。此外,本文使用两层嵌套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进城农民工流动的区域异质性,发现居住条件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存在微小的区域差异性,子女就学对定居意愿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城市房价与城市级别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胡斌红
如何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实证考察了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子女随迁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换数据年份、构造工具变量、进行匹配估计等条件下依旧稳健;从异质性结果看,就业质量对女性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及较低教育程度农民工子女随迁的影响更大;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农民工就业质量通过提升照料能力及改善住房条件两条机制影响子女随迁。研究结论为中国在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有效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实现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雨婷 喻忠磊 苗长虹 张静 袁留阳 侯晓静
随着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回流已成为现阶段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流劳动力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对于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距离是人口流动空间选择的核心解释变量,在多维邻近性视角下探究多种距离对流动人口回流的影响,有利于深化对人口回流机制的理解。论文借鉴多维邻近性分析框架,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地理、制度和社会邻近性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1)回流群体主要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大龄已婚流动人口,其在劳动力市场不占优势,但家庭对其情感需求与依赖较大,回流意愿明显。(2)不同维度邻近性均对流动人口回流意愿有较强解释力,地理、制度和社会邻近性对回流意愿均有显著负向影响,长距离跨省或跨方言区迁移的劳动力回流意愿更为强烈。(3)不同邻近性对回流意愿的影响存在群体异质性。高学历群体回流意愿受其所在流入地参保情况的抑制,同时受到方言和地理距离的不同影响;新生代流动人口则较易受非正式制度邻近性影响而选择回流;长期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意愿会因其已熟悉流入地方言并在流入地积极参保而降低。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宏宇 梅静龙 黄宁
本文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检验了工资水平、流动人口集聚和出口贸易发展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工资水平的提高与出口贸易额显著正相关,其中低技能人群工资水平的提高会产生规模挤出效应,而中高技能人群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带来结构性改善效应。工资水平的差异是解释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工资变动对中等技能群体的流动意愿影响最强,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性调整对中高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更为迫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梦琪 金钟范
利用2014—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调查数据(CMDS),研究了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实证结果发现,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越强。机制分析表明,城市规模的扩大会通过增加个体稳定就业概率和同乡集聚效应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规模的影响在不同技能水平流动人口中存在差异,相比于中等技能流动人口,低技能和高技能流动人口受到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兆媛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ASSO筛选出影响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次序logit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倾向于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居留,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城市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通过个体异质性分析,城市规模对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已婚人士、年轻一代的流动人口、女性以及非农户籍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吸引人口居留的政策。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居留意愿 流动人口 LASSO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良健 陈坤秋 王奔
本文采用2015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湖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对湖南省14个地级市(自冶州)的6053个流动人口样本的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较强,湖南省对流动人口吸引力较强;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现居住地、参保类型、流动范围、流动时间、周工作时间、家庭月净收入、亲生子女数对湖南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样本点类型具有反向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兆媛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ASSO筛选出影响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次序logit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倾向于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居留,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城市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通过个体异质性分析,城市规模对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已婚人士、年轻一代的流动人口、女性以及非农户籍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吸引人口居留的政策。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居留意愿 流动人口 LASSO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经济、流动人口与城市居留意愿——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经验研究
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房租上涨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消费与社会融入——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流动人口对其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选择的实证研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
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利用状况研究——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流动人口女性个体的生育间隔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中国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
产业结构升级、教育与流动人口收入——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
城市落户门槛影响流动人口的创业决策吗?——基于CLDS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