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32)
- 2023(16775)
- 2022(14654)
- 2021(13813)
- 2020(11486)
- 2019(26046)
- 2018(25830)
- 2017(49385)
- 2016(26972)
- 2015(30107)
- 2014(29760)
- 2013(28935)
- 2012(26384)
- 2011(23720)
- 2010(23543)
- 2009(22100)
- 2008(21264)
- 2007(18433)
- 2006(16300)
- 2005(14222)
- 学科
- 济(98685)
- 经济(98541)
- 管理(81221)
- 业(72802)
- 企(61746)
- 企业(61746)
- 方法(43023)
- 数学(35875)
- 数学方法(35400)
- 农(28521)
- 财(28274)
- 中国(26146)
- 业经(24233)
- 制(23219)
- 学(22911)
- 地方(20736)
- 农业(18792)
- 理论(18507)
- 务(17910)
- 财务(17833)
- 财务管理(17797)
- 环境(17480)
- 和(17280)
- 贸(17151)
- 贸易(17137)
- 企业财务(16816)
- 易(16625)
- 体(16152)
- 技术(15649)
- 银(15610)
- 机构
- 学院(371440)
- 大学(371279)
- 管理(146149)
- 济(139536)
- 经济(136210)
- 理学(126155)
- 理学院(124669)
- 研究(122727)
- 管理学(122530)
- 管理学院(121828)
- 中国(91904)
- 京(79393)
- 科学(77713)
- 财(67820)
- 所(60792)
- 农(58486)
- 中心(56146)
- 研究所(55424)
- 江(54974)
- 业大(54864)
- 财经(53847)
- 范(51762)
- 师范(51323)
- 北京(49891)
- 经(48759)
- 农业(45696)
- 院(45335)
- 州(44767)
- 师范大学(41606)
- 经济学(41243)
- 基金
- 项目(257146)
- 科学(202042)
- 研究(189841)
- 基金(185499)
- 家(161692)
- 国家(160346)
- 科学基金(137618)
- 社会(118771)
- 社会科(112279)
- 社会科学(112252)
- 省(100467)
- 基金项目(99138)
- 自然(89517)
- 自然科(87268)
- 自然科学(87250)
- 教育(87099)
- 自然科学基金(85652)
- 划(84687)
- 编号(78814)
- 资助(74815)
- 成果(63687)
- 重点(57653)
- 部(56039)
- 发(54604)
- 课题(53792)
- 创(53540)
- 创新(49912)
- 制(49481)
- 科研(48740)
- 国家社会(48346)
共检索到5413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晶晶 保继刚
旅游业的可持续依赖于各项环境资源的投入及其科学有效的治理,而旅游地公共池塘资源治理问题仍有待深入。水资源作为一类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哈尼梯田核心区为案例,以水权科层概念模型为分析框架,通过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大众旅游发展前后目的地水权结构的演变历程。研究发现:(1)政体变动和大众旅游业的发展是促成目的地水权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从赋权体系和分配方式两方面影响用户的水资源利用实践;(2)旅游情境下,目的地用户主体的异质性增强,水资源稀缺性提高,商品化趋势明显;(3)科层结构下,集体层级的决策实体作为连接国家层级决策实体和用户层级的中间层,只有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的治理职能才能促进资源的公平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案例地水资源治理以市场力量为主导,而政府管理存在一定缺位,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爱平
农户生计多样化与维持传统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旅游发展被认为是弥合二者关系的有效路径。遗产旅游地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可从实践层面揭示旅游发展环境下农户生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文章基于元阳县12个村寨401家农户的研究表明:(1)劳动力就业呈现非农化转移,农户生计由此分化形成务农主导、务工主导、均衡兼营、旅游参与、旅游主导5种发展类型;(2)非农化发展总体上对农地保护与利用形成负面影响,对旱地的利用变化主要表现在种植结构上,对水梯田的利用变化则表现在弃耕撂荒、农地流转、劳动力投入等多个方面;(3)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利用行为改变存在差异,生计旅游化转型的农户其传统农业生产维持不及留守务农农户,劳动力投入与省工性的物质要素投入行为改变明显,但在农地保有与劳动力投入方面优于外出务工农户;(4)旅游的弥合效应与遗产保护学界的理论构想存在差异,研究区弥合效应仅在旅游从业农户群体中有所体现,这类农户根据旅游从业特点、遗产保护要求形成了旅游化兼业模式,生计压力之下对家庭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促成了农户兼顾传统农业生产。遗产保护须多方审视旅游的正反向效应,在遗产保护基础和前提下,维持适度旅游发展规模以保持农户多产兼业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业红 周洪建 魏云洁
文章以云南元阳县两类社区(3个)深度访谈与半结构性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旅游社区灾害风险认知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在梯田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核心旅游吸引物的前提下,可视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歌舞与传统服饰)、收入与就业机会增加、外来投资增长和传统文化保护是区分旅游社区与非旅游社区的主要指标。(2)与非旅游社区相比,旅游社区灾害风险总体认知水平相对更高,对灾害(风险)也更为敏感,其遭受灾害的损失可能更大,旅游社区居民更愿意主动适应灾害(风险)。(3)"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可以较好地解释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时少华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隶属网络分析方法,在确定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两个旅游村落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和参与事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法、访谈法、媒体报道和文献资料等方式收集网络数据,建立隶属参与关系网络,通过紧密度、互惠性、核心边缘、传递性、中间人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时少华 孙业红
遗产地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纠纷与冲突问题是阻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寻找疏解利益纠纷与冲突的策略,对于遗产地旅游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本文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为例,建立了Markov随机图模型和高阶随机图模型,运用MCMC方法对两个模型参数进行模拟估计,并以样本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来判断模型参数达到聚敛的程度,以期寻找最优的估计模型。通过数据分析,高阶模型的聚敛情况要好于Markov模型,因此,最终选择高阶模型。依据高阶模型的网络核心—边缘趋势、重叠传递性趋势或凝聚子群趋势、受中间人控制或协调趋势参数估计结论,提出了利益网络治理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时少华 孙业红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时少华 孙业红
遗产地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纠纷问题一直困扰着决策者,成为阻碍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为例,对元阳哈尼梯田遗产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利益集团进行了网络凝聚性、关联性、互惠性、传递性、等级性和代理性指标分析,并提出5条建议:一是提升哈尼梯田利益关系由弱利益关系转变为强利益关系,改变利益集团间存在着的核心边缘利益关系格局;二是进一步加强各利益集团内部及之间的关联性;三要充分利用哈尼梯田利益网络高互惠性、高传递性特征,加强以企业和政府机构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悦柔 保继刚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发展增加本地就业机会已成为共识。乡村旅游就业多为非正规、非标准形式,但这一现象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文章以处在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元阳哈尼梯田为例,基于非参与观察、半结构访谈、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借助文化理性理论,探讨乡村旅游正规部门中非正规就业的外在表象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这一现象的突出特征是雇佣双方共同塑造的灵活性。在旅游雇主的许可下,本地农村雇工受时空规律调控,在旅游场域与务农、务工、家庭、社会场域之间进行灵活转换。(2)灵活性的内在逻辑是文化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交织。文化理性体现为雇佣双方受地方文化影响所形成的各种观念,灵活就业是文化的理性表达。研究结果对理解旅游情境下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解释乡村旅游就业的演化提供了理论参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卢双珍
哈尼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哈尼梯田文化。近年来,哈尼梯田旅游在哈尼族分布地区悄然兴起。为了探索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云南元阳观音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分析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哈尼梯田旅游发展促进自然保护区建设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根据重视哈尼梯田旅游发展而轻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象,提出了如何实现哈尼梯田旅游发展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并重的思考。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哈尼梯田 旅游发展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梅 角媛梅 华红莲 任敬 张贵玲 闫晓景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受多个因素影响,旅游区内不同旅游开发程度的村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存在差异。本文以哈尼梯田遗产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遗产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村寨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遗产区的82个村寨中,按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程度可分为旅游村、遗保村和非旅遗村等3类,19个村寨的286份问卷结果显示,居民总体上在旅游开发中参与程度较低且参与不均衡;(2)从居民对景区旅游资源及其管理态度的感知看,3类村寨居民的感知值都高于中值,且非旅遗村各项感知均高于其
关键词:
感知和态度 旅游影响 哈尼梯田 遗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角媛梅,张家元
本文通过深入哈尼族地区调查 ,接合历史资料 ,分析了红河南岸哈尼梯田形成的文化背景和自然背景 ,认为哈尼梯田的形成是必然的 ,是哈尼族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发展起来的人地和谐共处的文化生态系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正涛 华红莲
聚落空间演化及功能转型对于哈尼梯田遗产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对哈尼梯田遗产区受旅游影响最大的多依树片区的长期观测,从聚落景观指数特征、空间扩张趋势以及凝聚状态3个方面揭示了多依树片区2005—2020年来聚落空间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建筑斑块数量和面积大幅增加,聚落空间总体上沿旅游干道迅速扩张,增加了村寨的离散程度并削弱了传统的聚居模式。这一过程主要受3个机制作用:首先,村寨内部人口增长的住房需求是聚落空间扩张的基础动力;其次,遗产区旅游开发导致住宿及配套空间增加,牵引了聚落空间向旅游干道两侧聚集;最后,聚落空间扩张的过程中,村寨传统定居理念对聚落空间形态发展起到约束作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景观格局的稳定。基于此,指出村寨新增建筑空间的规划要更多参考村寨的定居观念和传统定居模式,以加强村寨的集体认同并维护传统景观格局,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林 覃峭
基于旅游动力系统理论研究有关成果,本文以龙脊梯田为例,分析了和谐旅游社区建设中面临着景观退化、环境生态衰退、社区文化被侵蚀、利益的分配不公平等不和谐问题,从补偿机制角度进行研究,建立了包含补偿机制在内的旅游系统多维循环动力模型,为实现旅游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旅游社区建设提供基础研究,并就龙脊梯田和谐社区构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补偿机制 旅游系统 和谐社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中原 王蓉 胡静 李亚娟
基于网络点评数据,以西江千户苗寨、龙脊梯田、傣族园西南地区三大著名的民族旅游地为案例地,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别从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两个维度对比分析了旅游者对三大民族旅游地形象感知的特征和差异,研究发现:旅游者对这三大民族旅游地的形象认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三大民族旅游地分别类属于三种不同的旅游体验类型,西江千户苗寨是民俗风情体验型的代表,龙脊梯田是典型的田园风光体验型,而傣族园则为综合型的代表;旅游者对三大民族旅游地均持相对积极的情感态度,整体满意度较高,且旅游者对三大民族旅游地的特色餐饮和民宿客栈的关注度均较高。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邓丽丽 张瑾 冯铁宏
哈尼梯田气势磅礴,梯田和民族特色的村寨、山顶的森林、山间的沟渠等,一起构成了"上森林、中村寨、下梯田、水系贯流其中"的生态机制和稻作文化。这种机制和文化已经绵延存续了1300多年,至今仍然在发挥效用。2010年春,云南出现旱情的时候,哈尼梯田仍然稳产丰产,充分显示了这种机制的生命力。由于哈尼梯田存续时间长、生态构造独特、机制合理有效,已经受到世界教科文组织的特别关注,并进入了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哈尼梯田怎样才能长久地、持续地存活与发展。本文阐述了哈尼梯田存续发展的渊源及指导思想,侧重研究了梯田、村寨、森林、水系等"四位一体"存续发展的生态机制与管理机制。
关键词:
哈尼梯田 区域发展 管理体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