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05)
- 2023(5771)
- 2022(4828)
- 2021(4424)
- 2020(3978)
- 2019(9083)
- 2018(8838)
- 2017(16162)
- 2016(9403)
- 2015(10664)
- 2014(10455)
- 2013(10403)
- 2012(9807)
- 2011(8950)
- 2010(8952)
- 2009(8197)
- 2008(8029)
- 2007(6990)
- 2006(6269)
- 2005(5550)
- 学科
- 济(35582)
- 经济(35540)
- 管理(21340)
- 方法(20212)
- 业(19931)
- 数学(18238)
- 数学方法(17818)
- 企(16518)
- 企业(16518)
- 学(14854)
- 财(8946)
- 农(8105)
- 中国(7842)
- 理论(5965)
- 业经(5869)
- 环境(5558)
- 农业(5461)
- 制(5376)
- 地方(5354)
- 和(5178)
- 贸(5072)
- 贸易(5068)
- 土地(5032)
- 易(4910)
- 务(4629)
- 财务(4609)
- 税(4605)
- 财务管理(4595)
- 资源(4483)
- 划(4418)
- 机构
- 大学(138792)
- 学院(136412)
- 研究(57262)
- 济(46258)
- 经济(45199)
- 管理(44984)
- 科学(44236)
- 农(40728)
- 中国(40629)
- 理学(39080)
- 理学院(38494)
- 管理学(36959)
- 管理学院(36773)
- 所(33522)
- 农业(33097)
- 京(31499)
- 研究所(31418)
- 业大(31355)
- 中心(24777)
- 江(21679)
- 室(21677)
- 省(21546)
- 农业大学(21329)
- 院(21167)
- 财(20609)
- 实验(20243)
- 北京(19776)
- 实验室(19457)
- 科学院(18616)
- 重点(18435)
- 基金
- 项目(102145)
- 科学(77573)
- 基金(74355)
- 家(71950)
- 国家(71507)
- 研究(59656)
- 科学基金(57532)
- 自然(44120)
- 自然科(43077)
- 自然科学(43058)
- 自然科学基金(42259)
- 省(40381)
- 基金项目(38518)
- 划(36314)
- 社会(34398)
- 资助(32559)
- 社会科(32482)
- 社会科学(32472)
- 教育(27685)
- 计划(25372)
- 重点(24940)
- 科技(24090)
- 科研(21489)
- 发(21221)
- 部(21120)
- 编号(20848)
- 创(20377)
- 专项(19393)
- 创新(19288)
- 业(17979)
共检索到2009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淑琴 孙忠林 马崇勇 姚靖波 华明阳 高凯 周立业 田迅
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入侵物种之一,内蒙古西辽河平原的科尔沁沙地是其入侵的重灾区,近年来呈逐步扩散趋势,对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沙丘、草地、林地和农田4种生境中的少花蒺藜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少花蒺藜草表型性状分析比较,探讨了其表型特征和生物量分配对生境的响应,有助于全面认识少花蒺藜草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对揭示科尔沁沙地少花蒺藜草的入侵机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亦能为其相关生态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生境对少花蒺藜草表型性状有显著影响,其表型可塑性较高,4种生境所有表型从大到小依次为农田>沙丘>林地>草地。2)同一表型的变异系数在不同生境中无显著差异(P> 0.05),但相同生境不同表型间差异显著(P 0.05),但对茎叶比和刺苞比有显著影响(P <0.05)。少花蒺藜草通过调整表型和生物量分配策略适应不同的生境条件,其营养性状、克隆性状、生殖性状和生物量分配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胁迫、干扰和繁殖体质量的差异很可能是不同生境少花蒺藜草表型差异和变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海韵 田迅 吕广超 韦世杰 黄亮 龙安刚 张琦 陈宇杰 马文静
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养分有效性对入侵植物的生长和入侵性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不同养分水平对少花蒺藜草的影响有助于解析少花蒺藜草的入侵机制,为少花蒺藜草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5种养分处理(标准Hoagland营养液的25%、50%、75%、100%和200%)对少花蒺藜草的表型特征、生物量积累、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少花蒺藜草的株高、有效分蘖数、有效小穗数和总小穗数随着养分的增加而增加,总分蘖数随着养分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5%处理下的叶片数最少,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且其他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少花蒺藜草的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果实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随着养分的增加而增加。所有处理下少花蒺藜草生物量分配均表现为果实生物量分配 > 茎生物量分配 > 叶生物量分配,且200%处理下果实生物量分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少花蒺藜草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和果实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分别呈等速生长、小于1的异速生长和大于1的异速生长关系。综上结果表明养分丰富的环境将促进少花蒺藜草的生长和入侵;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结构的调整可能是其在入侵扩展过程中适应多种养分生境的重要生态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常学礼 鲁春霞 高玉葆
论文从植被的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两个方面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科尔沁沙地植物种多样性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在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植物种多样性和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与多样性指数计算的基本单位有关。研究结果显示:①依据一年生、多年生和灌木等生活型为划分标准的功能多样性,在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阶段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最密切,关联系数分别为-0.534、-0.574和-0.431。以豆科植物、C3植物和C4植物为划分标准的功能多样性,在半固定沙丘阶段与沙地草场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最密切,关联系数为0.722。②在不同的沙漠化阶段,生活型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呈负...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尤国春 赵晓明 宋晓东 孟鹏 安宇宁 徐树堂 王国晨
班克松(Pinus banksiana)和小干松(Pinus contorta)从1990年引种到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沙地15年,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一定的速生性,长势良好。为此,1999年在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开展了种源试验,通过对班克松13个种源、小干松5个种源6年的对比试验,选择出班克松最佳种源为43号、47号、49号、52号,小干松37号和38号种源相对较好。
关键词:
班克松 小干松 种源选择 科尔沁沙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雪华 韩士杰 宗文君 李晓兰 蒋德明
该文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沙丘演替阶段(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的土壤种子库特征.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和种子密度均以一年生植物为主.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土壤种子库密度约为90和364粒/m2,半固定和固定沙丘种子密度显著增加到723和8 880粒/m2.沙丘演替阶段种子密度的时间动态和土壤种子垂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流动半流动沙丘无显著差异(P>0.05),固定半固定沙丘则有显著差异(P≤0.002);固定半固定沙丘的植物种子表现为持久土壤种子库类型Ⅲa,并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种子密度显著下降.沙丘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密度与植物在地上植被中出现的频度具有显著相关性,二者相关系数...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炜 杨金恒 岳太青
科尔沁沙地治理一直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科尔沁沙地初步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历史性逆转。目前,科尔沁沙地治理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打好这场攻坚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巩固建设成果,继续推进以扩大林草植被为核心的沙地综合治理,构建和谐、稳定、高效的沙地生态系统。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治理 问题 对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闫巧玲 刘志民 朱教君
该文研究了种子雨在科尔沁沙地西部的固定沙丘系统(包括固定沙丘、过渡带、丘间低地)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固定沙丘系统种子雨密度达到(4 782±894)粒/m2;沿着主风向的方向(即从丘间低地到固定沙丘的方向),种子雨平均密度呈现偏正态的空间格局,而且种子雨密度与地上植物多度之间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种子雨密度在每年的10月底达到最大值(6 064±330)粒/m2,到翌年3、5、7月,种子雨密度逐渐递减,并在7月达到最小值(513±48)粒/m2;种子雨密度的年际变化为1.6倍。可见,固定沙丘系统种子雨密度大,季节变异大、波动性强,但是种子雨密度不是固定沙丘系...
关键词:
过渡带 丘间低地 植冠种子库 植被恢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凤艳 雷泽勇 周景荣 吴德东 于红军
科尔沁沙地草牧场防护林效益分析周凤艳雷泽勇周景荣吴德东于红军(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阜新123000)关键词科尔沁沙地,草牧场防护林,效果系数本文于1996年12月30日收到。本文完成后,承蒙本所邢兆凯高级工程师,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周学安教授提出修...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草牧场防护林,效果系数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牛亚龙 刘廷玺 段利民 王冠丽 罗艳云
采用Field Spec4(美国ASD)的便携式光谱仪对科尔沁5种典型沙丘植被的光谱曲线进行测量,并对其特征进行提取分析。结果表明,1)5种典型沙丘植被黄柳(Salix gordejevii)、冷蒿(Artemisia frigida)、麻黄(Herbal ephedrae)、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的光谱形态大致相同。根据原始光谱差异和多个光谱特征参数可以区分植被类型。"红边斜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冷蒿(0.99%)>小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刚 赵学勇 张铜会 苏延桂
The properties and changes of rhizosphere soil nutrient were studied at three different sites dominated by Salix gordejevii,Artemisia halodendron and Caragana microphilla,respectively,in Horqin sandy land.Results showed that rhizosphere imposed obvious effects on the three shrubs and soil nutrition....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阿拉木萨 周丽芳
对科尔沁沙地21种植物开展了水分提升作用检测和发生特点研究。试验采用上下层土壤隔离的自制栽植箱,通过控制上、下层土壤水分含量的方法检测植物水分提升作用。结果表明:有19个参试物种观测到水分提升作用,水分提升作用可能是沙生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普遍特性;植物水分提升作用在00:00-06:00时段内发生频率和提升数量较高;不同物种间水分提升能力存在差异,本研究首次采用每克根系生物量(干质量)24h可产生的水分提升数量作为比较植物水分提升能力的单位,其数值变化范围为4.86~325.62g/g之间,平均为72.9g/g。综合比较认为,乌丹蒿、万年蒿、牧马豆和雾冰藜具有较强的水分提升能力。浅层土壤干旱程...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姜汇 高凯 周立业 田迅
为调查科尔沁沙地草原近年来植物多样性和植物生态特征,以反映该地区环境变化和植物生态适应性。本研究于2013年8月选取科尔沁沙地共56个样地,对样地植物按典型的科、属、种分类系统和株生长型、根生长型、Raunkiaer生活型、水分生态型及分布区型进行调查和分类,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具有典型的地面芽植物气候、中旱生生境条件、植物分布区系结构复杂的特征,共发现121种植物,隶属于31个科,6个株生长型,5个根生长型,6个生活型,5个水分生态类型和13个分布区型。其中,禾本科最多,占23.1%;菊科和豆科分别占2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曹宇 巢林 安宇宁 吴德东 张学利 李红 刘艳艳
【目的】比较科尔沁沙地典型生境上生长的刺榆木质部水力结构特征、叶片水分关系与光合气体交换特征,探讨刺榆适应不同土壤水分环境的内在生理机制,为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造林和植被修复的适地适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长在科尔沁沙地丘间低地和沙丘上部2种土壤水分环境中的刺榆为研究对象,从树木水力结构角度,分析不同生境刺榆枝条水分传输效率与安全性的差异,结合叶片水分关系、光合生理特性以及木质部解剖结构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沙丘上部相比,丘间低地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刺榆枝条木质部导管直径较大、水分传输效率(K_s)更高(P<0.05),叶片和枝条水势均更高(P<0.05)。尽管2种生境上生长的刺榆叶片光合碳同化速率无明显差异,但气孔导度(g_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_i)明显不同,沙丘上部刺榆的g_s更低(P<0.05),WUE_i更高(P<0.05),地径、树高和地上生物量等指标也显著高于沙丘上部(P<0.05);但沙丘上部刺榆木材密度更高,抗气穴化栓塞能力更强,水力安全边界(HSM)也较宽(Ψ_(S-md)-P_(50)和Ψ_(S-md)-P_(80)较大)。【结论】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生长的刺榆,导管直径较大,水分传输效率更高,可保证较高的生长速率和竞争力;而在土壤水分条件较差的沙丘上部生长的刺榆,木质部导管直径变小,虽然水分传输效率降低,但有助于获得更强的木质部抗气穴化栓塞能力,从而保证植株能在水分胁迫较严重的生境中长期存活。刺榆水力结构特征随水分生境变化而调整的策略,反映出其较强的抗旱性和适应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常学礼 鲁春霞 高玉葆
历史与现代的资料分析表明 ,科尔沁沙地的风沙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并存的农牧交错生产方式是沙漠化发生、发展的直接动力。耕地指数 (CI)与沙漠化程度 (DD)可用方程DD =0 3 89+4 82CI来表示 ,二者相关极显著 ,相关系数R2 为 0 92 2 (± 0 0 3 6)。人口密度对沙漠化程度的影响可用DD =0 92 7-0 0 0 41 4PD来表示 ,二者的关系较显著 ,平均关联系数为 -0 83 9(± 0 0 1 )。人口密度与沙漠化程度的负关联 ,主要是因为在研究时期内沙漠化程度呈现波动趋势 ,而并非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大 ,由此说...
关键词:
人类经济活动 风沙环境 科尔沁沙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爱国 付志祥 王玲莉 肖凤祥 王利 范鹏辉 张建秋
【目的】在科尔沁沙区,杨树人工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水分是本地区植物生存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为了探究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的水分来源及水分利用机制,揭示水分与杨树人工林退化的关系,为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氧稳定同位素技术以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DELTA plus XP"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测定植物(木质部)水及各潜在水源δ~(18)O值,结合自动气象站(HOBO U30-NRC)连续观测降雨量等环境和气象因子,利用同位素质量守恒多元分析方法,分析雨季和旱季杨树人工林水分利用策略。【结果】(1)雨季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旱季,雨季在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显著增加(P0.05)。(2)土壤水和植物水δ~(18)O值都高于地下水δ~(18)O值;旱季土壤水δ~(18)O值整体上比植物水δ~(18)O值低;雨季土壤水δ~(18)O值反而高于植物水δ~(18)O值。(3)杨树人工林旱季主要吸收利用130 cm以下的深层土壤水,对浅层土壤水利用较少;雨季杨树人工林除了吸收130 cm以上土壤水,还少量的吸收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结论】(1)浅层土壤水氧同位素值受到太阳辐射和降水的干扰程度较大,而深层土壤水受到的干扰程度较小。在旱季,林内各层土壤水均大于林外各层土壤水,尤其是80~170 cm土壤层更加显著,这从侧面解释了杨树在利用较深的土壤水及地下水时,会将少量水分释放到土壤表层这一现象。(2)雨季沙地杨树人工林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旱季杨树人工林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杨树人工林根系在浅层和深层土壤中均有分布,此种根系分布特征保证了杨树人工林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从而确保自身水分的生理需要,是植物应对干旱沙地环境适应性的表现。
关键词:
氧同位素 科尔沁沙地 杨树 水分利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