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95)
2023(14012)
2022(12131)
2021(11377)
2020(9593)
2019(21883)
2018(21691)
2017(41368)
2016(22908)
2015(25535)
2014(25119)
2013(24902)
2012(22872)
2011(20539)
2010(20011)
2009(18162)
2008(17463)
2007(14798)
2006(12827)
2005(10751)
作者
(67954)
(56602)
(56005)
(52987)
(35839)
(27413)
(25339)
(22270)
(21426)
(19810)
(19297)
(18933)
(17889)
(17725)
(17393)
(17257)
(17194)
(16737)
(16172)
(15983)
(14325)
(13641)
(13539)
(12817)
(12669)
(12531)
(12441)
(12360)
(11528)
(11313)
学科
(86138)
经济(86046)
管理(64385)
(60351)
(48210)
企业(48210)
方法(40859)
数学(35672)
数学方法(35310)
(25917)
(21438)
中国(21272)
(20437)
业经(19549)
地方(18676)
农业(17635)
(16109)
贸易(16103)
(15612)
环境(15276)
(14699)
技术(14572)
理论(13911)
(13561)
(12940)
财务(12878)
财务管理(12861)
(12161)
企业财务(12090)
资源(11352)
机构
大学(319297)
学院(317931)
管理(127056)
(120530)
经济(117883)
理学(111508)
理学院(110208)
管理学(108240)
研究(107747)
管理学院(107686)
中国(77918)
科学(72843)
(68630)
(63689)
业大(56366)
(55327)
研究所(51469)
(50936)
农业(50681)
中心(48801)
(44841)
北京(42588)
财经(42168)
(42087)
师范(41570)
(39302)
(38495)
(36684)
经济学(34900)
农业大学(33882)
基金
项目(232334)
科学(180340)
基金(167522)
研究(162591)
(149774)
国家(148565)
科学基金(125728)
社会(100799)
社会科(95440)
社会科学(95413)
(91226)
基金项目(90698)
自然(85411)
自然科(83258)
自然科学(83233)
自然科学基金(81723)
(77532)
教育(73306)
资助(67833)
编号(66160)
重点(52140)
成果(50846)
(49885)
(49518)
(48260)
创新(45079)
科研(45029)
计划(44525)
课题(44440)
大学(41905)
期刊
(124956)
经济(124956)
研究(85029)
学报(60254)
中国(57474)
(56682)
科学(52794)
大学(43521)
管理(42417)
学学(41073)
农业(39633)
(36510)
教育(31355)
技术(25632)
业经(22125)
(21109)
(20614)
金融(20614)
经济研究(19501)
财经(18911)
图书(18568)
资源(18101)
科技(17531)
问题(17061)
业大(16584)
(16584)
(16095)
技术经济(14934)
理论(14837)
实践(13821)
共检索到4425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葛小东  胡苏军  叶青  
借鉴Cobb-Douglas全要素生产函数,以粮食总产量为因变量,以包括年降水量等气候要素、耕地面积等经济要素和化肥施用量等技术要素在内的10项投入为自变量,构建1987年至2008年期间奈曼旗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模型。结果表明:①影响奈曼旗粮食总产量的关键因素为农业劳动力(t=9.44,P=0.00)、年降水量(t=8.33,P=0.00)和灌溉用水量(t=6.89,P=0.00)。除农业劳动力外,其他两项因子均与水资源有关;年降水量和灌溉用水量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说明粮食总产量的增长倍数高于水资源投入的增长倍数,水资源的继续投入将导致粮食产出快速增长。②根据模型,农业劳动力、灌溉用水量、年降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樊嘉琦  徐艳  陈伟强  
为了解科尔沁沙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人类活动程度情况,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选取1992、2001和201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网格尺度下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重要性指数、土地利用程度、作物生育期降水量等方面来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呈现出"西草东耕、中部交错"的基本格局,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沙地有所增加,草地、水域、盐碱地减少。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9%29%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中部,此地区受人类浩动干扰影响较大。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由41.7%增加到45%,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草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珍珍  王数  张宏飞  毛率垒  任娜欧  
为了研究施加黏土后的沙地土壤微形态特征,说明其改良效果,对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土壤切片进行观察,并利用土壤切片图像处理分析系统和Image-Pro Plus 6.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基质、孔隙和粗骨颗粒等和土壤肥力状况相关的定量化数据进行分析及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施加黏土后,出现了块状微结构和雏形团聚体;从基质比、毛管孔隙占比方面来说,底施处理效果更好,基质比在C2(3×10~5 kg/hm~2)处理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8.8%,毛管孔隙占比在C3(6×10~5kg/hm~2)处理水平提高了15%;就总孔隙百分比、粗骨颗粒磨圆度、粉粒百分比、粗骨颗粒平均粒径来说,表施处理效果比较好,C1(1.5×10~5 kg/hm~2)、C2(3×10~5 kg/hm~2)处理水平均有显著改善。结论:1)施加黏土后,沙地土壤结构与原始沙地的粒状微结构相比有一定的改善;2)短期底施处理下,C1和C2处理单元的基质比有所提高,毛管孔隙占比随着黏土施加量的增加而提高;粗骨颗粒特征方面,表施处理效果比底施效果要好;3)短期改良情况下,沙地土壤微结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以粗骨颗粒为主,但改良后出现一些雏形团聚体,各量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建  张凤荣  晨光  徐艳  
本文在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对1990-2010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沙地面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沙地面积与人类活动因素、自然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年来沙地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人类活动因素与沙地面积变化存在负相关性,说明耕地和牲畜数量的增加并未对沙地面积变化造成很大的影响;秋冬季节的最大风速起沙风天数、夏季的最小相对湿度总和、夏秋季节的平均相对湿度总和是沙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分析,认为科尔沁左翼后旗在治理和利用沙地过程中,固沙植被的选择应当以耐干旱且耗水量较少的草本或沙柳等灌木植被为主;维持现有的禁止放牧、牲畜圈养、禁止砍伐等政策措施以对人类活动进行约束。本研究结果对进一...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炜  杨金恒  岳太青  
科尔沁沙地治理一直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科尔沁沙地初步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历史性逆转。目前,科尔沁沙地治理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打好这场攻坚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巩固建设成果,继续推进以扩大林草植被为核心的沙地综合治理,构建和谐、稳定、高效的沙地生态系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常学礼  鲁春霞  高玉葆  
历史与现代的资料分析表明 ,科尔沁沙地的风沙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并存的农牧交错生产方式是沙漠化发生、发展的直接动力。耕地指数 (CI)与沙漠化程度 (DD)可用方程DD =0 3 89+4 82CI来表示 ,二者相关极显著 ,相关系数R2 为 0 92 2 (± 0 0 3 6)。人口密度对沙漠化程度的影响可用DD =0 92 7-0 0 0 41 4PD来表示 ,二者的关系较显著 ,平均关联系数为 -0 83 9(± 0 0 1 )。人口密度与沙漠化程度的负关联 ,主要是因为在研究时期内沙漠化程度呈现波动趋势 ,而并非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大 ,由此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续九如  程诗明  邹受益  张卫东  朱新云  韩玉生  
经该研究项目调查 ,在以榆树疏林草地为主要植物群落、总面积约 1175 5 9万hm2 的科尔沁沙地上 ,百年以上的古榆树 (Ulmuspumila)现仅存 30余株 .为了使这些长期经受自然选择、对逆境适应能力特别强的宝贵优良基因资源得以保存 ,该项目正在营建全国规模最大的榆树基因库 ,该基因库的重点是对科尔沁沙地古榆树资源进行收集与保存 ,同时也收集国内分布区内有代表性的能适应该地的榆树种、品种及类型 .至 2 0 0 0年底 ,该基因库已收集种质资源 88份 .预期到 2 0 0 2年该基因库建成时 ,总面积可达 7hm2 ,收集各种种质资源 10 0份 .为长期利用古榆树资源 ,该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华  张爱平  杨俊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改变,可定量评价土地利用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谢高地等人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估算了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改变。结果表明,从1995-2000年5年间,科尔沁沙地的耕地增加4.87%,林地减少2.25%,草地减少0.03%,水域减少1.32%,湿地增加0.54%,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减少3.21%,未利用地减少8.83%;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性很大,表现为大部分旗县仍维持着毁林毁草开荒的不合理土地利用活动。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5年的1 4...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常学礼  蔡明玉  李健英  张继平  
Impacts of afforestation on land use change at Xinglongzhao are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3S techniques based on remote sense data in 1975,1985,1995,and 2005.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xed sand dune area decreased by 39 545.77 hm2(from 45 789.74 hm2 to 6 243.97 hm2)from 1975 to 2005,and the annual chan...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常学礼  鲁春霞  高玉葆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景观持续性的分析表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景观多样性的持续性增加1.038(±0.033),而景观优势度持续性下降0.873(±0.112),说明在1958年固定沙丘地占主导地位的景观逐渐演化成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农田相间分布、平分秋色的景观。在农牧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下,景观格局的持续性在空间形状的变化上趋向复杂(景观分维数持续性为1.008),而其相邻性下降(景观修改分维数0.953)。斑块尺度上,不同时间尺度的分析显示,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斑块面积持续性增加,而固定沙丘和农田斑块面积持续减少;从斑块格局的持续性来看,半固定沙丘地空间格局的持续性呈增加的趋势最明显...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继义  赵哈林  崔建垣  张铜会  赵学勇  
对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年林龄的樟子松人工林3 0 0cm深层的土壤水分已基本耗竭,而且整个生长季还在持续减少,土壤水分不能得到有效补给;林木生长衰弱,平均高仅3 59m ,平均胸径5 77cm ,并出现大量枯梢;林木生长已受到土壤水分亏缺的严重制约,林分开始衰败;林下草本层发育良好,盖度较高。研究指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在不适宜的密度下造成群落结构与环境条件不相适应,存在着由乔木植被向草本植被演替的规律,对人工林群落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指出通过密度控制、树种选择等措施可以进行调整,延缓土壤水分的耗竭速度,提高林分的稳定性。要建立稳定性更高和维持时间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欣  段增强  
为探索干旱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以及为区域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以Arcgis为技术手段,采用限制因子法和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耕地和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其次,基于评价结果,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治规划,建立空间布局规则并设置不同利用条件下的水资源利用参数,最终构建了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耕地布局和水资源利用情景规划。对现状和情景规划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资源总量约束条件下,通过调整耕地布局和优化利用结构,情景规划可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业水土资源产出效率。本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杰  赵士洞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可涉及多个时空尺度,目前正由全球性研究不断转向针对性的区域性研究。典型区域的小尺度研究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参与性农村评估(PRA)是一种通过与研究地区居民进行非正式访谈来对地方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的方法。文章借助PRA结合实地测量,以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尧勒甸子村为例对小尺度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绘制一系列尧勒甸子村建国以来各个时代的土地利用图,重建和恢复了其50年来的土地利用过程,并运用GIS对其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杰  赵士洞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涉及多个时空尺度 ,目前正由全球性研究转向针对性的区域性研究 ,典型区域的小尺度研究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小尺度区域研究的一个最大障碍在于数据的可得性 ;尤其在中国的村庄 ,长时序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更是缺乏。参与性农村评估 (PRA)是一种通过与研究地区居民进行非正式访谈来对地方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的方法。该文借助参与性农村评估方法结合实地考察、测量 ,以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尧勒甸子村为例对小尺度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绘制出一系列尧勒甸子村建国以来各个时代的土地利用图 ,重建和恢复了其 5 0a来的土地利用过程 ,并运用GIS对其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这一方法为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乌兰图雅  
放牧和垦殖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土地利用活动。该活动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活动强度的增大或减弱是引起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因素 ,其结果是草地和耕地面积的量变和质变 ,也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最直观的体现。文章选取我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区——科尔沁沙地 ,以人类垦殖活动作为主线 ,以耕地面积变化作为切入点 ,对科尔沁沙地近 5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建国以来四次大规模的垦荒 ,科尔沁土地利用格局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集中体现为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和草地等其他用地面积的减少 ,具体表现则是沙地农耕北界的北跃和耕地重心的北移。文章进而分析了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人文因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