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0)
- 2023(1475)
- 2022(1275)
- 2021(1214)
- 2020(1075)
- 2019(2475)
- 2018(2466)
- 2017(4275)
- 2016(2635)
- 2015(2995)
- 2014(2999)
- 2013(3126)
- 2012(3090)
- 2011(2840)
- 2010(2809)
- 2009(2560)
- 2008(2783)
- 2007(2484)
- 2006(2249)
- 2005(2053)
- 学科
- 济(7496)
- 经济(7490)
- 学(6484)
- 业(5815)
- 管理(4848)
- 企(4179)
- 企业(4179)
- 农(3176)
- 方法(3121)
- 物(2876)
- 数学(2558)
- 植(2490)
- 数学方法(2489)
- 植物(2445)
- 虫(2306)
- 农业(2225)
- 及其(2111)
- 草(2061)
- 和(1950)
- 生态(1870)
- 中国(1824)
- 制(1770)
- 害(1763)
- 业经(1752)
- 财(1689)
- 防(1596)
- 虫害(1536)
- 防治(1490)
- 森(1486)
- 森林(1486)
- 机构
- 大学(42767)
- 学院(42690)
- 研究(20214)
- 农(18363)
- 科学(17484)
- 农业(14732)
- 中国(13461)
- 所(13251)
- 业大(13247)
- 研究所(12507)
- 济(11818)
- 经济(11500)
- 管理(11086)
- 京(10345)
- 农业大学(9640)
- 理学(9397)
- 理学院(9229)
- 省(9134)
- 室(9017)
- 管理学(8797)
- 管理学院(8742)
- 实验(8563)
- 实验室(8227)
- 中心(7976)
- 业(7922)
- 重点(7806)
- 科学院(7392)
- 江(7323)
- 院(7255)
- 技术(6719)
共检索到62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鸿岩 姚亚林 孙嵬 董辉 丛斌 钱海涛
研究科尔沁丘陵草甸草原3种蝗虫对植物高度的选择,明确该区蝗虫群落层次利用特征。采用田间罩笼方法观察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 unicolor)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高度选择情况,比较3种蝗虫以及同种不同性别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的差别,分析蝗虫对植物高度选择与蝗虫体重和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星翅蝗体重极显著高于素色异爪蝗(p<0.01),极显著低于亚洲小车蝗(p<0.01);亚洲小车蝗、短星翅蝗和素色异爪蝗在30cm以上植物高度选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红梅 孙启忠 花梅
【目的】探讨草甸草原区16个不同植物群落天然牧草青贮效果及可行性。【方法】以草甸草原区16个站点牧草为试验材料,将鲜草切短装入聚乙烯袋中,然后用真空包装机抽真空并封口,贮藏60d后进行青贮料发酵品质(pH值,氨态氮(NH3-N),乳酸(LA),乙酸(AA),丙酸(PA),丁酸(BA),总酸(TA))和营养成分分析(缓冲能值(BC),干物质(DM),粗蛋白(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评定。【结果】大部分原料干物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缓冲能较低,适合调制青贮。与原料相比,青贮后各站点材料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和酸...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靖 韩天虎 代健聪 刘长仲
【目的】研究祁连山中段高山草原蝗虫与植物群落之间的生态关联性。【方法】于2011-05-09,在甘肃省肃南县皇城镇周边草场中设置12块样地,在样地内采用方框取样器和样方框(1 000mm×1 000mm)对蝗虫群落和植物群落进行系统随机抽样调查,利用典型相关分析(CCA)法对蝗虫群落与植物群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群落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与排序。【结果】①捕获蝗虫成虫3 148头,隶属6科,10属,共12种;小翅雏蝗、狭翅雏蝗、永宁异爪蝗和宽须蚁蝗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捕获成虫总数的34.78%,18.43%,14.52%,11.76%;亚洲小车蝗、红翅皱膝蝗、短...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高亚敏
植物物候期的变化直接反映气候变化,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基于通辽市巴雅尔吐胡硕牧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6年主要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车前(Plantago asiatica)物候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研究了气候变化对草本植物返青期、黄枯期和生长季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36年来年均气温上升0.35℃·10 a-1(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马培杰 李亚娇 潘多锋 陈本建 李心诚 王德利
采用野外受控放牧试验(放牧和不放牧)和人工控制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方法(草原毛虫移除和未移除),研究了牦牛干扰下草原毛虫对高寒草甸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地植被群落(植被盖度、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草原毛虫种群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牦牛(Bos mutus)放牧区内草原毛虫种群数量及增长趋势均高于无牧区。草原毛虫单独存在时群落的盖度、高度及地上总生物量与对照(牦牛与草原毛虫都不存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储 闫玉春 蔡育蓉 王旭 徐大伟 珠娜 张敬敏 辛晓平 陈金强
[目的] 通过揭示开垦草原退耕后不同恢复期的植物多样性变化,旨在为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管理和恢复受损草地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对不同退耕年限退耕地与对照的天然草地的植被特征进行同步调查,并借助单变量一般线性模型对退耕地和天然草地的植被特征,分物种重要值,植物多样性指数及响应比等进行差异性分析,研究了开垦草原退耕后不同恢复期的植物多样性变化。[结果]退耕5年、13年和17年的样地植物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的天然草地,而退耕19年的样地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对照天然草地无显著差异;相较于退耕5年的退耕地,在退耕时间更长的退耕地中,植物群落主要层片由菊科植物转变为禾本科植物。退耕地群落演替过程中,随退耕年限增加,与天然草地间差异性减小,逐渐接近天然草地。[结论]退耕是一种有效的促使植物多样性接近天然草地的措施。且除退耕年限外,退耕地与天然草地间群落相似程度同时受天然草地初始状况影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卢彦达 丰吉 邵泽 付国猛 卢昱润 李海燕
为明晰不同利用方式对松嫩草甸草原不同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松嫩平原西部地带性植被草甸草原在刈割和长期放牧利用下两种典型群落-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和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群落的调查与分析,探究了两种利用方式对群落植物物种组成、重要值、生活型、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和长期放牧下羊草群落物种数为18种和21种,禾本科植物占比最高,分别为33.3%和45.45%;野古草群落物种数分别为39种和32种,禾本科植物占比为23.1%和21.9%。长期放牧增加羊草群落地面芽植物和野古草群落一年生植物占比,降低野古草群落地面芽植物占比。两种利用方式下两个群落饲用价值类型均以优良牧草的种类最多,占比分别为58.76%(刈割羊草群落)、53.33%(长期放牧羊草群落)、46.56%(刈割野古草群落)和46.63%(长期放牧野古草群落)。长期放牧显著降低了两个植物群落的盖度、高度和生物量(P <0.05)。与刈割相比,长期放牧下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呈增加趋势。长期放牧下羊草群落和野古草群落S?rensen相似性指数更高,两个群落植物物种相似度更高;而Cody指数在刈割利用下更高,两个群落物种组成在刈割利用下的变化幅度更大。刈割和放牧对松嫩草甸草原不同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适度的利用方式和保护措施将更有利于对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伟 杨合龙 王开丽 肖红 戎郁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NSC)对植物代谢、返青和再生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其在植物体内的动态变化,可指导草地放牧、刈割及退化草地修复等草地管理实践。本研究于2015年7月–2016年9月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5种豆科植物[扁蓿豆(Mellissitus ruthenica)、斜茎黄芪(Astragalus adsurgens)、多叶棘豆(Oxytropis myriophylla)、山野豌豆(Vicia amoena)和狭叶野豌豆(V.sepium)]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地上部、茎基部和根部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探讨年度、季节和物种对植物碳水化物合物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物种在不同年度间贮藏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差异较大,极度干旱条件下植物根部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2016年4–9月,山野豌豆地上部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分别为1.01%~7.04%和0.54%~6.73%,高于其他植物;狭叶野豌豆茎基部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大于其他植物,分别为1.12%~10.06%和0.52%~2.69%;多叶棘豆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和狭叶野豌豆根部还原糖含量高于其他植物,分别为1.68%~7.62%和0.46%~2.98%。植物增加根部的贮藏碳水化合物,可提高耐牧性,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放牧期应在6月底至9月初,干旱年份利用草地时,应采取降低载畜率、延迟放牧及提前休牧等管理措施,8月收获干草有利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文颖 王启基 景增春 李世雄 史惠兰
本研究是在青海省达日县青珍乡进行的,分析了高山嵩草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覆被变化与植物群落特征、多样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物种数分别占研究区物种数的58.93%、73.21%、66.07%。原生植被的优势种高山嵩草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减少,其优势度分别为27.13%、12.37%、1.82%。物种多样性指数依次为中度退化演替阶段(3.41)>重度退化演替阶段(3.39)>轻度退化演替阶段(2.99);均匀度指数依次为重度退化演替阶段(0.94)>中度退化演替阶段(0.92)>轻度退化演替阶段(0.86)。地上生物量中度退化草地最大,轻度退化草地居中,重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文娟 高霞 张风春 刘文慧 刘果厚 张昊
【目的】研究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水浸液对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早熟禾(Poa annua)2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放牧地补播牧草选择和人工草地配置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典型草原植物百里香、星毛委陵菜和糙隐子草地上部分为供体,以蒸馏水为对照,分析3种植物不同质量浓度(0.5,5,10,20和50g/L)水浸液对冰草和早熟禾种子萌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杨
草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尔沁草原文化更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支。本文尝试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科尔沁草原文化及其旅游整合,主张在深度挖掘科尔沁草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发挥旅游文化的积极促进作用,强调科尔沁草原文化核心价值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实现旅游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科尔沁草原文化 旅游整合 核心价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阿拉木萨 周丽芳
对科尔沁沙地21种植物开展了水分提升作用检测和发生特点研究。试验采用上下层土壤隔离的自制栽植箱,通过控制上、下层土壤水分含量的方法检测植物水分提升作用。结果表明:有19个参试物种观测到水分提升作用,水分提升作用可能是沙生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普遍特性;植物水分提升作用在00:00-06:00时段内发生频率和提升数量较高;不同物种间水分提升能力存在差异,本研究首次采用每克根系生物量(干质量)24h可产生的水分提升数量作为比较植物水分提升能力的单位,其数值变化范围为4.86~325.62g/g之间,平均为72.9g/g。综合比较认为,乌丹蒿、万年蒿、牧马豆和雾冰藜具有较强的水分提升能力。浅层土壤干旱程...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宇恒 张莉 张秀娟 杨永胜 王军邦 徐兴良 黄煜茹 赵求东 李英年 周华坤
为探讨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演替及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三江源玛沁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样地,通过野外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盖度、高度、物种数、生物量及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和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不断退化过程中,玛沁高寒草甸植物平均高度和盖度分别显著降低了41.1%和58.5%(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徐文兵 施颖 邢亚芸 张茜 郑志虎 罗巧玉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作为青藏高原最主要的营地下生活啮齿类动物,其通过挖掘行为将大量土堆积于草地,形成大小不一呈镶嵌式分布裸露土丘,对周围植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本研究在封育与放牧条件下,对青海贵南高寒草原鼠丘及周边区域群落植物种组成和重要值、功能群生物量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明晰鼠丘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和稳定性特征在放牧和封育下的趋同规律。结果表明,1)封育和放牧样地鼠丘上植物种数极少,分别为17种和11种,封育利于鼠丘植物种的侵入和生长;2)鼠丘形成增加周围区域地上生物量122.71 g·m~(–2)和地面芽植物比例(20.77%),降低地下芽植物比例(22.50%),促使鼠丘周边区域草地由禾草/莎草群落向禾草群落转化,但对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无影响;3)封育降低了鼠丘周边区及非鼠丘区草地群落稳定性,放牧增加了鼠丘周边区及非鼠丘区草地稳定性;4)鼠丘草圈增加的植物生物量可部分补偿裸露鼠丘损失的地上生物量,封育和放牧样地分别补偿35.28%和57.93%的裸露鼠丘损失生物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阿的鲁骥 何兵 王长庭 胡雷 字洪标
为了评估土荆芥入侵可能对川西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量土荆芥残渣(1.25、2.50、5.00、10.00 g/kg)对在退化高寒草甸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常用的3种培育禾本科牧草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早熟禾(Poa annua)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土荆芥残渣含量增加,老芒麦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高土荆芥比例处理显著抑制了老芒麦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垂穗披碱草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随着土荆芥残渣含量增加呈现"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