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28)
2023(7240)
2022(6145)
2021(5711)
2020(4907)
2019(11145)
2018(10918)
2017(21144)
2016(11560)
2015(12907)
2014(12717)
2013(12776)
2012(11852)
2011(10813)
2010(10884)
2009(10472)
2008(10144)
2007(9182)
2006(8155)
2005(7292)
作者
(36995)
(30643)
(30371)
(28873)
(19075)
(14840)
(13788)
(12209)
(11556)
(10675)
(10403)
(10048)
(9714)
(9671)
(9494)
(9249)
(9233)
(8966)
(8910)
(8701)
(7833)
(7543)
(7371)
(7008)
(6859)
(6787)
(6775)
(6638)
(6153)
(6142)
学科
(47069)
经济(47020)
管理(33624)
(32580)
(24898)
企业(24898)
方法(23206)
数学(21010)
数学方法(20842)
中国(15517)
(13922)
(12458)
(11551)
贸易(11543)
(11315)
(10391)
业经(10044)
(9507)
农业(9131)
(8707)
银行(8672)
(8288)
环境(8112)
技术(7937)
地方(7603)
(7514)
(6988)
(6985)
金融(6985)
财务(6980)
机构
大学(175982)
学院(173671)
(72574)
经济(71225)
管理(67929)
研究(59740)
理学(59112)
理学院(58446)
管理学(57601)
管理学院(57308)
中国(45149)
科学(38973)
(37258)
(35144)
(33713)
(31191)
业大(30072)
研究所(28631)
农业(28203)
财经(27051)
中心(26281)
(24573)
(24552)
北京(23635)
经济学(21974)
(21472)
(21385)
师范(21150)
经济学院(20161)
财经大学(20098)
基金
项目(116876)
科学(90974)
基金(84539)
研究(80246)
(76066)
国家(75440)
科学基金(62930)
社会(51842)
社会科(49284)
社会科学(49267)
(45746)
基金项目(45467)
自然(41570)
自然科(40570)
自然科学(40552)
自然科学基金(39814)
(39392)
教育(36102)
资助(33962)
编号(31288)
重点(26390)
(25776)
(24963)
成果(24404)
(24332)
计划(23243)
科研(23190)
创新(22844)
国家社会(21593)
课题(21519)
期刊
(75121)
经济(75121)
研究(49860)
学报(31990)
中国(31033)
(29980)
科学(28351)
(23868)
大学(23292)
管理(23170)
学学(22112)
农业(20515)
(15459)
金融(15459)
教育(14778)
业经(13365)
技术(13216)
经济研究(13044)
财经(13034)
问题(11210)
(11149)
(11137)
科技(9624)
商业(9606)
(9469)
技术经济(9333)
统计(9081)
理论(8743)
(8588)
(8383)
共检索到250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肖岩  李智  
我国学者科研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国家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科研投入的高速增长。"H指数"的概念简单,计算方便,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我国科研工作者的"H指数"与年龄成反比,显示出年轻学者的国际化程度及影响力增强。在对学术机构进行评价时,各种人才计划的精英学者数量往往被赋予较大的权重,而对学者真正的学术产出却很难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笔者对中国土木工程结构大类(包括结构工程及岩土工程)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蓉英  魏明坤  
[目的/意义]目前,国际领域关于论文影响力的研究越来越多,选取的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国内学者论文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备受中国学者的关注。掌握中国学者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对提升我国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方法/过程]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借助可视化软件对中国学者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获知中国学者学术论文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通过采用文献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共被引作者分析来探测中国学者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结果/结论]通过对中国学者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论文影响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传彪  
当下,网络交流不断兴起,学者们的研究视角正逐渐汇集于网络上的学术交流,这种交流现象一方面加快了学术交流的速度,促进了学术交流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上的学术影响力该如何确定,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网络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什么样的网络言论才能作为权威,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科学网博客为数据来源,采用加权处理的方法,进行科学网博客学者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与研究;旨在了解当前网络学术交流的情况并试图寻求一套能够评价网络学者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体系。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传彪  
当下,网络交流不断兴起,学者们的研究视角正逐渐汇集于网络上的学术交流,这种交流现象一方面加快了学术交流的速度,促进了学术交流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上的学术影响力该如何确定,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网络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什么样的网络言论才能作为权威,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科学网博客为数据来源,采用加权处理的方法,进行科学网博客学者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与研究;旨在了解当前网络学术交流的情况并试图寻求一套能够评价网络学者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体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颖  肖仙桃  
[目的/意义]利用Altmetrics对学者影响力进行评价已得到广泛认可,但现有Altmetrics指标均来自于国外网络平台,由于我国政策和语言差异,我国学者对其使用较少,导致已有的指标体系不适用于我国学者的评价,因此文章参照国外Altmetrics指标体系构建了适合我国学者影响力评价的Altmetrics指标体系。[方法/过程]文章在分析国外Altmetrics指标来源平台的基础上,从国内相似平台的代表性平台中选取Altmetrics指标,引入因子分析法筛选指标并确定权重以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相关性检验和二维评价方法对所得指标体系进行验证。[结果/结论]以上方法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可以用于我国学者影响力评价,但评价层面不同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二者互为补充。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杜建  张玢  李阳  唐小利  许培扬  
以中国医学科学院73位从事临床科研的博士生导师为样本,分析不同学术年龄组在各学术影响力指标上的表现差异,并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辅助优选指标。得到的优选指标包括发文量、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h指数、A指数g、指数和累计影响因子,其中与"平均量"相关的篇均被引次数、A指数更适合于评价中国高水平学者的学术表现;而m熵指数不太适合于评价中国学者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科研人员的评价应该注意学术年龄这一因素。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伟明  
[目的/意义]针对多种学者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结论非一致性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考虑共识度的学者学术影响力组合评价模型。[方法/过程]首先,定义本年度总被引次数、上年度总被引次数和前年度总被引次数的概念,结合H指数和总被引次数构建一套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熵权TOPSIS方法、VIKOR方法、Heronian算子、DEMATEL方法和幂算子对学者学术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计算5种不同的学者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结果;最后,设计考虑共识度的信息融合方法,计算学者学术影响力组合评价结果。[结果/结论]选取26位国际模糊决策领域专家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该模型不仅可以发挥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的优点和弥补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的缺点,可以避免人为选取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操纵的可能性,还可以使得最终的组合评价结果相对更为可靠,因此能够得到较为客观公正的学者学术影响力排名。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袁国华  寇晶晶  张建勇  韩正琪  
[目的/意义]提出一种基于开放同行评议的学者影响力评价方法,即通过归纳收敛开放同行评议内容,形成能够表征学者不同层面影响力的多个标签簇,从而从质量层面多角度探索学者影响力,并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方法/过程]调研分析国内外现有学者影响力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构建基于开放同行评议的学者影响力评价方法,并以开放同行评议平台F1000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基于开放同行评议的学者评价方法是一种新的评价角度,实现了对学者的多角度评价,增加了学者影响力的饱满度和辨识度。分析表明,该方法与文献计量评价方法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对传统评价方法的一种补充。传统的定量分析与开放同行评议方法的结合将是未来学术评价的发展趋势。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妍  郭舒  张建勇  
[目的 /意义]随着Web 2.0环境下社交网络的普及与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学者影响力表现为两个方面: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目前反映学者社会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已达20多种,故需要遴选合理的评价指标,避免强相关性的指标,最终构建客观、公正的学者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过程]收集Plum X/Pitt工具中提供的指标和数据,采用Spearman方法尝试探究学者学术影响力指标(被引频次)与替代计量学中社会影响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项社会影响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分析。[结果/结论]要综合评价学者的影响力,应当引入社会影响力指标;从数据关联性角度,一些学者影响力的评价指标需要进行调整。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晓庆  王圣洁  胡琳  
[目的/意义]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备受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科学选取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指标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方法/过程]采用p指数的提出者Prathap为弥补P指数不能体现总量相等的引文数在单篇论文上的分布情况的缺陷,新提出的z指数,以Muscular Dystrophy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15位学者为例,计算目标数据的z指数、h指数、p指数、总发文量、总被引次数和平均被引率、体现引文分布的一致性指标η,实证分析了利用z指数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效果。[结果/结论]z指数优于现有的h指数和p指数,更具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柳  丁楠  田稷  
[目的/意义]网络化的科学交流、数字化的出版方式要求革新学者评价方法。以机构知识库为数据源,探讨Altmetrics视角下的学者影响力评价,可以为评价遴选指标、优化模型提供借鉴,也有助于促进机构知识库建设。[方法/过程]编程获取样本机构141位学者的Altmetrics数据和被引数据,分别凭借因子分析、Altmetric.com已有指标、加权赋值法进行基于标准化Altmetrics得分、基于Altmetric Score、基于标准化被引得分的学者排序,并开展学者影响力二维评价,将学者划分为4种类型。[结果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子婕   唐星龙  
[目的/意义]目前,融合Altmetrics指标和引文指标越来越成为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的趋势所在,但是现有的评价体系易忽略学术潜在影响力维度且尚未足够重视学者学术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因此难以满足复杂信息环境下对学者进行全面、准确评价需求。[方法/过程]传播学中的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理论和高潜力人才评价中的A-FAST模型理论启发了对于互动视角下学者学术影响力多维评价模型的研究。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文章在专业影响力、传播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维度的基础上补充了潜在影响力维度,构建了互动视角下学者学术影响力多维评价模型,并梳理了4个维度的具体指标体系,明确其适用场景。[结果/结论]根据构建的学者学术影响力多维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对石墨烯领域中国学者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应用,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局限]存在评价数据类型单一和模型验证情景简化等方面的不足,以待后续研究进一步完善。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李东霖  郭宇熙  荆飞  
利用数据驱动的分析方法研究管理科学学科的科研团队,基于团队规模和科研年龄结构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不同类型科研团队的影响力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科学家早期团队选择对其科研生涯发展的影响。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收集并整理了管理科学学科1952—2019年发表的218235篇论文作为样本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管理科学学科团队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大规模科研团队数量和占比均不断增加并占据核心地位;科研影响力随团队规模递增,近几年大规模科研团队的科研影响力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小规模科研团队,其中独立科研团队平均影响力大幅低于全体平均水平;科研年龄结构方面,高平均科研年龄、高科研年龄差异的科研团队影响力平均水平高于其他类型科研团队;科研生涯较长的科学家早期合作者平均科研年龄和科研年龄差异均低于同时代科研生涯较短的科学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妍  
关键词: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楠   罗珺文   孟祥赛  
近年来,全球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已形成对“影响力议程”的共识,即强调科研成果学术影响的同时还应重视其外部社会影响力,使其对经济、文化、公共政策、医疗、环境、教育等方面带来改变。其中,英国在落实影响力议程方面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回应,包括在政府层面对科研管理机构进行改组,搭建了全新的科研与创新治理框架;在高校层面采取全方位的战略措施,推动科研成果的影响辐射社会;在学者中形成了对影响力议程的高度关注和多元化的态度表达。英国作为全球影响力进程中的“先行者”,其改革实践为更好地构建我国科研生态体系和管理制度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第一,通过搭建协同开放的科研与创新治理框架形成推动影响力议程的协同效应;第二,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战略行动推动影响力导向的知识创新;第三,通过共建信任体系与信任机制,为学者的科研活动保留一定的空间和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