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92)
2023(9912)
2022(8428)
2021(8095)
2020(6919)
2019(16016)
2018(16064)
2017(29897)
2016(16730)
2015(18719)
2014(18180)
2013(17966)
2012(16403)
2011(14567)
2010(14736)
2009(14026)
2008(14274)
2007(12912)
2006(11916)
2005(10843)
作者
(46100)
(38302)
(38264)
(36139)
(24581)
(18456)
(17369)
(14696)
(14694)
(13929)
(13118)
(13027)
(12544)
(12406)
(12217)
(11681)
(11301)
(11301)
(11294)
(11143)
(9536)
(9467)
(9303)
(8960)
(8800)
(8685)
(8483)
(8359)
(7765)
(7524)
学科
管理(64126)
(61203)
(59480)
经济(59384)
(55877)
企业(55877)
(26779)
方法(24502)
数学(20125)
数学方法(19907)
(19252)
财务(19225)
财务管理(19183)
中国(18448)
企业财务(18384)
(18295)
(16175)
业经(15199)
技术(14661)
地方(14236)
(12771)
(12401)
(11855)
银行(11823)
理论(11479)
农业(11264)
(11159)
体制(10890)
(10715)
金融(10713)
机构
大学(221749)
学院(219488)
管理(86470)
(86196)
经济(84051)
研究(76149)
理学(71912)
理学院(71026)
管理学(69970)
管理学院(69518)
中国(62773)
(49110)
(46832)
科学(46542)
(38937)
(36903)
(35472)
中心(35413)
研究所(34659)
财经(34393)
北京(31187)
(31119)
业大(30691)
(29278)
(29093)
师范(28739)
(28072)
农业(27510)
(26650)
财经大学(25494)
基金
项目(138367)
科学(109055)
研究(101447)
基金(99405)
(87030)
国家(86233)
科学基金(74403)
社会(63196)
社会科(59684)
社会科学(59668)
(54597)
基金项目(52974)
自然(49260)
自然科(48081)
自然科学(48066)
自然科学基金(47249)
教育(46961)
(46154)
编号(40478)
资助(40314)
成果(34197)
重点(31359)
(31330)
(30221)
创新(29472)
课题(29110)
(29052)
科研(26417)
教育部(26055)
(25920)
期刊
(105438)
经济(105438)
研究(70956)
中国(56725)
(42708)
管理(39020)
学报(33598)
科学(32594)
(31008)
教育(28505)
(26019)
金融(26019)
大学(25916)
学学(23765)
技术(20104)
农业(19978)
财经(18034)
业经(15722)
经济研究(15644)
(15591)
(13658)
会计(12855)
问题(12802)
财会(12674)
图书(11217)
现代(10914)
科技(10800)
技术经济(10741)
(10518)
(9925)
共检索到3633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高超群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许多企业中自发兴起了一场科学管理改革。改革对中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对劳资关系的塑造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往的研究,多从制度变革的角度来研究科学管理改革,而忽视了管理改革实现和运行的真实过程;多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研究,忽视了科学管理改革对劳资关系的影响,而这恰恰是科学管理改革最主要的出发点之一。本文主要以申新三厂和民生公司为例,从劳资关系的视角来探讨这场管理改革。管理改革虽然未能最终造就一种成熟稳定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劳资关系,但我们认为经过劳资双方的互动,一种新的制度文化和劳资关系的萌芽出现了,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分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成云  阎红梅  
澳大利亚总理约翰·霍华德在其第四届任期的初始便进行劳资关系的改革,为澳大利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改革的主要特点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劳资关系体制;成立新的“公平薪酬委员会”取代现有的“澳大利亚劳资关系委员会”,负责制定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提倡工人与雇主签订单个合同或经协商的“澳大利亚工作和约”;限制和削弱工会的权利等。此次改革对澳劳资关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霍新宾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如何创构"民主、平等、两利、契约"的新民主主义劳资关系,则为中国共产党构筑城市社会秩序的急务所在,而劳资协商会议作为新政权整合劳资利益的重要举措遂应时而生。通过对上海劳资协商会议动态演变的考察可知,其始终蕴涵着协商合作与阶级斗争两种劳资关系形态。从"五反"前后这两种劳资关系形态主题演绎的事实中,可以蠡测中共创构新民主主义劳资关系的实效与困境,以及其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而进行社会整合的艰辛与努力,建国初期工人、资本家和中共政权利益互动的复杂意蕴亦由此得以实证。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杨高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力商品属性、资本存在的合理性的客观存在,应当建立新型的劳资关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魏明孔  
恩格斯曾说劳资关系是现代社会运转的轴心,可能有些夸大其辞,但还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自工业化以来劳资关系在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之现代社会的突出地位。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的背后,有劳资关系重建的贡献。但在这过程中劳资冲突频频,政商产学研界对此问题开出了不少药方,但对西方相对成熟的劳资关系理论与实践经验直接"拿来",可能客观上导致我国劳资关系问题始终难以达到期望。虽然当前的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吴江  郑慧娟  
根据资本-劳动替代的"拐点论",经济发展的初期总是伴随着物质资本的积累,物质资本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占据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由于资本劳动的边际替代率递减,当物质资本积累处于一定阶段,产生对人力资本更多需求,人力资本则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资本;只有在经济持续发展,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信任、规范、网络和社会公德等社会资本才有可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珠三角地区城市的劳资关系在近30年均处于下降趋势,物质资本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人力资本意义上的劳动力尤其是高层次高素质的劳动力较缺乏;社会资本可以显著的促进物质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孙妍  吴江  
在华跨国公司由于投资主体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嵌入型劳资关系,它们既各具特色,又存在相似之处。欧美企业由于文化、环境、处事方法与中国差距较大,因此在嵌入型劳资关系形成中调整度最大;日韩企业与中国同属于儒家文化圈,但各自的发展历程又有所不同,因此在嵌入型劳资关系形成中,往往会遭遇文化及人文习惯认同方面的阻力,调整度居中;港台企业较好地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但由于两岸三地分隔多年,在处事方法、管理风格、薪酬待遇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差异,但相较前两者阻力很小,调整度也最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何亦名  姜荣萍  
文章通过对广东民营企业的调查发现,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正处于变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结构性劳工短缺与用工成本上升已成趋势。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工人实质组织化程度及企业工会的作用仍然有限,工会组建不规范的现象十分突出。但不少企业民营在新型劳资关系的构建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文章对劳资关系如何实现转型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曙明  赵薇  
不同国家的劳资关系管理因政治、文化、经济和法律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研究和比较发达国家的劳资关系管理实践对我国劳资关系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从美国、德国和日本劳资关系的特点、主要参与者、法律环境,以及集体谈判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指出了对我国劳资关系管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忠东  杨东涛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劳资关系理论是西方社会科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两者共同关注雇用关系,但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和劳资关系时,缺少将两者进行整合的系统性研究。文章在分析两者异同点的基础上,探索整合人力资源管理与劳资关系的方法和途径,并结合我国企业现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郭明  
当前,我国传统劳动关系已经演化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资关系。我们要超越传统观念的种种束缚,正视改革开放过程中尖锐的劳资关系矛盾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群体分化的现实,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健全相关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明亮  
"资强劳弱"博弈格局弱化了企业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的积极性,基于技术进步的产品差异化竞争策略将推动企业加大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本文提出只有强化企业"自治型"工会组织的建设,增强劳工博弈能力,确保企业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准租"分成,激发企业积极性;同时善待各类劳工组织,有步骤地引入国际劳工标准,才能破解全球化下劳工权益提升的困境;只有通过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建立声誉奖惩机制,加强法律保障,构建由法律庇护的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协调配合的劳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能激发社会成员的创新积极性,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劳资关系的优化,共同促进劳资互信合作氛围。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许传淇  
劳资关系反映出社会的生产关系性质、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以及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劳动者的利益和相应的社会地位得到保障,劳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明亮  
该文以二元劳动力市场为视角,研究了我国转型期的人力资源配置以及相应的劳资关系等问题。文章认为: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固化了劳动力资源流向,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过度的劳动力流动,不利于劳工权益的保障,也不利于形成创新所需要的稳定的雇佣关系;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形成双方共赢的利益契合点,实现劳资合作共赢;对于专用型人力资本,劳资双方都有足够的投资积极性,但通用型人力资本投资社会动力不足。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向民  邱立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强流动性资源主导弱流动性资源配置的特征更加明显,跨国公司携资本、技术、企业家才能等流动性较强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相对不可流动的劳动力资源则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不同国家传统的劳动力市场及劳资关系也受到了严竣的挑战。文章从全球化进程中劳资关系的发展和三方主体入手,对其行为目标和所面临的冲突进行了分析,针对如何解决劳资冲突提出了一些观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