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73)
- 2023(5518)
- 2022(4593)
- 2021(4485)
- 2020(3488)
- 2019(7773)
- 2018(7822)
- 2017(12759)
- 2016(7878)
- 2015(8720)
- 2014(8475)
- 2013(7288)
- 2012(6368)
- 2011(5776)
- 2010(6059)
- 2009(5463)
- 2008(4893)
- 2007(4327)
- 2006(3797)
- 2005(3510)
- 学科
- 教育(20044)
- 济(15160)
- 经济(15140)
- 管理(14271)
- 中国(12803)
- 业(11144)
- 企(10027)
- 企业(10027)
- 理论(9124)
- 教学(7159)
- 学(6088)
- 农(5935)
- 方法(5758)
- 业经(5201)
- 发(4930)
- 研究(4876)
- 发展(4493)
- 财(4432)
- 和(4384)
- 展(4371)
- 思想(4246)
- 政治(4140)
- 思想政治(3922)
- 政治教育(3922)
- 治教(3922)
- 技术(3917)
- 德育(3883)
- 文化(3771)
- 农业(3735)
- 地方(3572)
- 机构
- 大学(90493)
- 学院(88749)
- 研究(31701)
- 教育(28271)
- 管理(26288)
- 范(24379)
- 师范(24285)
- 济(23379)
- 经济(22494)
- 理学(22351)
- 理学院(21967)
- 管理学(21299)
- 管理学院(21093)
- 京(20615)
- 师范大学(19825)
- 科学(19099)
- 中国(17117)
- 职业(15847)
- 技术(15137)
- 江(14953)
- 所(14756)
- 北京(13653)
- 中心(13554)
- 研究所(13386)
- 州(12053)
- 财(11913)
- 院(11544)
- 教育学(10932)
- 职业技术(10837)
- 技术学院(9981)
- 基金
- 项目(56057)
- 研究(51466)
- 科学(45728)
- 基金(35363)
- 教育(32313)
- 社会(29412)
- 家(29087)
- 国家(28627)
- 社会科(27496)
- 社会科学(27494)
- 编号(25537)
- 省(24519)
- 科学基金(24229)
- 成果(23586)
- 划(22258)
- 课题(20646)
- 年(18945)
- 基金项目(17537)
- 项目编号(15676)
- 规划(15515)
- 重点(14239)
- 发(13850)
- 性(13795)
- 度(13498)
- 资助(13330)
- 部(13282)
- 研究成果(13043)
- 自然(12839)
- 一(12638)
- 自然科(12542)
共检索到144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刁彭成
本文综述当前学界较有代表性的科学文化观点和科学教育的定义。在此前提下分析科学文化对科学教育本质,科学文化对科学教育实践的影响,科学方法实践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进而指出教育文化、科学文化与科学教育的关系。旨在对当前的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学文化 科学教育 文化本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元婕
科学文化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与方向,对科学教育乃至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文化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现实影响力催生了现代教育制度,促进了现代科学教育诞生。科学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教育的改革,引导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科学教育工作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应把握以科学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为导向的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以科学文化引导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意识,培养科学态度,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
文化 科学文化 科学教育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红州
论科学文化及其决策功能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红州历史表明,决策与领导者的文化背景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就有什么样的决策方式;有什么样的文化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决策水平。当代社会的文化是包含有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诸多成分在内...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陈江洪
图书馆开展科学文化传播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是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延伸与拓展。本文从国内外科学文化传播形势、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工作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和国内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工作专题调研等方面,综合论述了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思考归纳了目前国内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的三种传播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着重于传播体系、机制建设、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体系发展的基本框架与构想。
关键词:
图书馆 科学文化传播 传播模式 传播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黎娥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我国乡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造就一支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此,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及中国农学会充分认识到了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的重要性,联合编著了《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读本》一书,经科学普及出版社于2020年11月出版发行。
关键词:
科学文化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 提升策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于海波 孟昭辉
人们对科学课程学习方式的选择与革新不仅受学习理论的影响,而且也受制于对科学文化的理解,是学习观和科学观在学习活动中的集中体现。从科学观的角度来看,无论将科学视为探索自然的认识活动,还是将其看作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建构的文化事业,建构性都是其重要特点。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科学教育与课程领域的重要议题。由此,科学课程学习方式变革的建构主义取向,既是科学文化本性的直接反映,也是学习心理机制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
科学文化 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 课程改革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向东
“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科学教人做事 ,人文教人做人”的二分观点值得商榷 ,传统的事实价值二分模式和主客二分模式是其理论渊源。科学作为一种文化 ,不仅求真而且求善求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科学文化的价值内蕴。科学在本质上是人文的 ,这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和而不同”的根基。缺乏完整的科学文化观和科学教育观 ,是科学教育最大的不足。完整的科学教育应当并且能够既教人做事也教人做人。要充分挖掘科学文化蕴含的人文价值来教育人 ,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
科学文化 科学教育 素质教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叔子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前者主要为后者导向,后者主要为前者奠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两者同源、共生、互通、互补、不可分割,对其形而下的基层与形而上的顶层而言,则完全一致,而在知识这一中层,两者互异,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的交融,在人生追求、知识、思维、方法、相互关系与身心健康诸方面,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学习、思考与实践三方面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两者的交融,以实现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
科学 人文 文化 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项红专
科学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科学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科学文化的教育。文化视野下的科学教育主要应突出以下三方面:体现科学的历史长度、反映科学的社会广度和把握科学的哲学高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铮
建设现代化的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要求大批有文化有科学知识的人才,要求普遍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从四个现代化建设对人口素质的要求来讲,最为重要的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汉坡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繁荣科学文化事业国务院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办公室执行秘书王汉坡知识产权制度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但进人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产权保护再度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合作的热点。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尹银怀 朱育平
以美国为例,简介了"图书馆和信息科学"领域文化胜任的基本含义、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对文化胜任研究的三个领域(认知的、人际的和环境的)的基本问题作了说明。
关键词:
文化胜任 图书馆 信息科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湘东 李小琳
文章从提高人口科学文化水平方面研究了提高人口素质的评价体系,以贝叶斯网络为工具,在对长江地区人口数据进行相应处理后,从大量人口数据中分析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问题,建立描述人口素质的相关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为人口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人口决策 人口素质 科学文化 贝叶斯网络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萱 张旸
1科学家精神传播的实质及其对科学文化的作用1.1科学家精神传播的实质是文化传播科学家精神实质上是科技界文化的核心价值凝练,对于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和传播,可以看作狭义“科学文化”~([1])的社会化表达和接受过程。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科学发展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科学家群体在责任、使命以及精神、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独特性~([2]),中国科学家精神必然会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形成知识界和科技界独有的气质和传统特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及科学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深化,科学家精神在与社会公众价值体系的相互作用下不断被传承、吸收、加工和升华。
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 价值共同体 科学文化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