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38)
2023(2609)
2022(1960)
2021(2127)
2020(1515)
2019(3600)
2018(3604)
2017(4441)
2016(3676)
2015(4242)
2014(4462)
2013(3571)
2012(3341)
2011(3193)
2010(3555)
2009(2920)
2008(2678)
2007(2544)
2006(2394)
2005(2353)
作者
(7581)
(6189)
(6115)
(6049)
(3900)
(3004)
(2950)
(2620)
(2377)
(2325)
(2174)
(2108)
(2089)
(1974)
(1947)
(1946)
(1889)
(1870)
(1857)
(1817)
(1794)
(1639)
(1599)
(1497)
(1466)
(1450)
(1405)
(1319)
(1313)
(1302)
学科
教育(18548)
中国(9238)
理论(5642)
教学(5619)
(3909)
管理(3549)
研究(3450)
(3367)
经济(3363)
(3264)
(3251)
思想(3232)
发展(3167)
改革(3145)
政治(3090)
(3045)
高等(3034)
思想政治(2944)
政治教育(2944)
治教(2944)
德育(2915)
教育改革(2775)
学校(2585)
学法(2527)
教学法(2527)
计算(2325)
(2321)
技术(2316)
算机(2311)
计算机(2311)
机构
大学(44607)
学院(39121)
教育(25610)
研究(18288)
(17555)
师范(17518)
师范大学(14802)
(11774)
科学(10691)
职业(10260)
教育学(10005)
技术(9338)
(8692)
北京(8556)
研究所(7947)
管理(7904)
(7740)
教育学院(7333)
职业技术(7019)
中心(6923)
中国(6691)
(6617)
理学(6496)
(6399)
理学院(6268)
管理学(5951)
经济(5919)
技术学院(5912)
(5865)
管理学院(5838)
基金
研究(24847)
项目(22216)
教育(20847)
科学(19248)
成果(14159)
编号(13434)
课题(12924)
社会(12457)
基金(11864)
(11473)
社会科(11446)
社会科学(11445)
(10957)
(10006)
(9338)
国家(9080)
规划(9072)
(8234)
项目编号(8088)
研究成果(7997)
年度(7573)
(7107)
科学基金(7044)
(7042)
重点(6784)
(6754)
(6628)
教育部(6598)
(6596)
阶段(6580)
期刊
教育(44474)
研究(23860)
中国(20312)
职业(10502)
技术(8004)
(6959)
经济(6959)
技术教育(6865)
职业技术(6865)
职业技术教育(6865)
高等(5174)
(4666)
论坛(4666)
成人(4659)
成人教育(4659)
高等教育(4600)
大学(4477)
科学(4068)
学报(4064)
(3747)
职教(3563)
发展(3516)
(3516)
比较(3329)
图书(3126)
教研(2907)
高教(2907)
(2818)
管理(2692)
(2352)
共检索到740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杜祖贻  吴志兰  
本文在分析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基础上,讨论了当前国际科学 教育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科学能够带给人类强大的智力和精神力量,科学是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 的基础,全人类应以极大的热情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青  
ChatGPT有三项能力让人惊叹:一是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二是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能依赖逻辑推理能力,生成比较成熟的文本;三是自然语言能力,可达美国九岁(中国七岁)小孩的水平,能与人流畅地交流对话。对于很多人来说,掌握第一二项能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全面地搜集文献、阅读文献,再把这些文献的思想观点整合成
关键词: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庄康义  
情感才能的提出 近年来,在究竟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日后能否成材这个问题上,以往一直被人们信为神明的智力决定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人们发现,那些在学校中最为聪明的学生,日后并非最为有成就。我们也常见,在面临工作、学习中的问题时,有的人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另一些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正江  
道德有两种类型:一是各种具体的道德(各种美德或道德规范),二是根本的道德(道德本质、道德理想、道德智慧等)。道德教育也有两类:一是道德规范教育、品(美)德教育、"德"的教育,即道德价值教育;二是认知发展德育、理性德育、知识德育、"道"的教育,即道德事实教育、道德科学德育。前者是培养守道德的人,后者是培养懂道德的人。真正有道德的人既是守道德又是懂道德的人。道德价值教育的主要有效途径是间接道德教育,是"授人以鱼";道德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直接道德教学,是"授人以渔"。目前我国的道德科学教育主要体现为知识德育,且被异化为道德信息教育、道德教条教育等。道德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有赖于科学伦理学的发展。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青  
人们常常将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与个性化学习挂钩,其依据是:人工智能可以实时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并由此判断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学习进展和存在的不足等,进而有目的地向学习者推送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如果把教育或学习看作是知识的传授,那么人工智能教育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基础的差异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帮助学习者弥补知识链条上的缺陷,是可以看作是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的。这无需多言。但是,事实上,学习,或者个性化学习,其内涵显然不这么简单,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青  
人们常常将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与个性化学习挂钩,其依据是:人工智能可以实时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并由此判断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学习进展和存在的不足等,进而有目的地向学习者推送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如果把教育或学习看作是知识的传授,那么人工智能教育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基础的差异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帮助学习者弥补知识链条上的缺陷,是可以看作是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的。这无需多言。但是,事实上,学习,或者个性化学习,其内涵显然不这么简单,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郭文革  
淘宝推出Buy+和AlphA Go战胜李世石,进一步催热了VR和AI市场。本文的分析表明,VR和AI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真实、准确的数据。同样,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也有很多类似之处,不仅依赖个体对于符号(数字、文字)的准确解读,而且还需要对多种信息来源进行比较、评判和确认。人工智能虽然是模拟人的智能创造出来的,但是,反过来也让我们对于人的智能,对于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敏中  王满林  
人的能力可分为体能和智能,人的这两大能力都可以被工具替代、延伸和扩展,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体力的工具可称为体能工具或人工体能~①,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智力的工具可称为智能工具或人工智能。从人工体能到人工智能是工具发展的质的飞跃,它不断促进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当今的人工智能只能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部分智能,至于人的想象、情感、直觉、潜能、意会知识等个性化智能,人工智能只是试图涉足,还谈不上对它的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机大战"实质上是世界冠军同数百万世界围棋大师团队的对决。人工智能只是智能化的工具,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智能~②,更不可能消灭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在张力中相互促进,应该是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的发展前景。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缨斌  吴若乔  何雨轩  林楠  陈永池  胡小勇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引发热议。在此背景下,美国教育部教育科技办公室2023年5月发布《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未来:见解与提议》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在改善自适应学习、教学流程、教师专业发展、形成性评估等方面有巨大潜能,倡导教学回路以人为中心,把研发重点放在解决情境感知、安全、可解释度、可信度等问题,提议教育人工智能的设计应遵循现代学习理论,呼吁教育领导者制定针对性指导方针和保障措施。本文基于该报告,提出我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启示:提高人工智能对教育情境的感知能力和对多样化学习的适应性,构建“人在回路”的教育人工智能生态,探索高阶能力培养体系。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郭利明  杨现民  段小莲  邢蓓蓓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调研发现,目前已有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应用于听视觉障碍者、听觉障碍者、视觉障碍者、自闭症患者及肢体残疾者这五类残障人士,为其学习及生活带来了便利。然而,这些人工智能应用目前仅仅针对这五类残障人士实现了缺陷补偿,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仍面临五大现实难题:教材设计未考虑特殊儿童身心特征,质量有待提升;特教师资队伍薄弱,专业化水平亟待加强;学生残障程度不一,个性化教学仍需努力;学生障碍类型多样,便利化管理难以实现;医疗救助和健康诊断欠缺,学生健康保障水平需提升。为此,研究者尝试构建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框架,探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破解特殊教育发展五大难题的思路。最后,结合前文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设计思路,文章反思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何勤英   吴卓越  
通过机制检验和异质性分析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劳动者过度教育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的应用显著改善了劳动者的过度教育情况。机制分析表明,这一效应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促进了劳动者工作搜寻努力的增加和工作任务性质的转变。异质性分析发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应对人工智能冲击时呈现出不同状态,相较于职业教育,接受普通教育的劳动者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更可能改善其过度教育状态。此外,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智能冲击下,农业户口的劳动者更有可能摆脱过度教育困境,而户籍歧视的减轻能够促进这一积极作用的发挥,为农业户口劳动者创造更多摆脱过度教育困境的机会。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凯  
ChatGPT已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但大家对其应用和伦理的“浅”问题关注有余,对教育理论的“深”问题所言甚少。因此,提出正确的技术和理论框架支撑尤为迫切。本研究从技术论视角出发,基于专用和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框架,阐明ChatGPT本质是工具性的专用人工智能系统,OpenNARS是具有认知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并澄清专用人工智能“拟人化”“污名化”及通用人工智能“万能化”“夸诞化”等误解;从本体论视角出发,说明人工智能与教育学双向融合的可能性,揭示ChatGPT成功背后隐藏的教育学“密码”,指出人工智能开启了教育学“人—机”二元主体的新时代;从认知论和方法论出发,描摹人工智能与教育学融合的双向路径,诠释两个学科范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机制和逻辑框架。作为彼此的学科理论突破口,教育学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新的诠释视角和理论依据,人工智能为教育学带来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教育学真正的学术价值“隐秘而伟大”,但其学科地位与之潜能完全不匹配,不仅核心理论依赖其他学科“给养”,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饱受争议,甚至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也遭受质疑。今后,人工智能将因教育学而走得更远,教育学也将因人工智能夯实存立之基并取得科学性之争的胜利,成为打破学科边界、推动范式变革、促进学科融合的中间力量,最终掌握“大科学”时代的核心话语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关于研究道德的观点,论述了教育研究道德的几个原则,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实这些原则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凯  胡祥恩  王培  
历史悠久且底蕴深厚的教育学如今却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通用人工智能的兴起为教育学复兴带来契机。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分为专用(弱)人工智能和通用(强)人工智能两大分支,二者技术路线完全不同。专用人工智能侧重对"智能"行为外在的模拟,通用人工智能则致力实现机器内在的思维和情感,认为智能是一个系统在知识和资源相对不足情况下的适应能力,强调自身经验对个体塑造的决定性作用。在教育领域中,通用人工智能不仅破除了羁绊专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崇拜与人文关怀迷失两大问题,更表现了与人类教育活动极相似的特征:首先是"教",人类学习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彭正梅  
道德教育包括技术性和规范性的训育即德育,同时还包括一种信仰教育的"道育",其中,后者是道德教育之根。对于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道德教育问题,儒家"万物一体"论不仅可以为个体奠定道德教育之"根",同时还可以成为社会的价值纽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