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66)
2023(4233)
2022(3387)
2021(3067)
2020(2409)
2019(5161)
2018(4791)
2017(8741)
2016(4591)
2015(5215)
2014(5324)
2013(5300)
2012(4990)
2011(4572)
2010(4671)
2009(4243)
2008(4123)
2007(3830)
2006(3305)
2005(3155)
作者
(14959)
(12601)
(12548)
(11829)
(7913)
(5936)
(5618)
(4928)
(4708)
(4374)
(4300)
(4281)
(4172)
(3984)
(3976)
(3910)
(3878)
(3758)
(3665)
(3499)
(3156)
(3126)
(3067)
(2872)
(2767)
(2767)
(2689)
(2681)
(2538)
(2499)
学科
(25918)
经济(25903)
管理(16887)
(15454)
(12289)
企业(12289)
技术(11015)
方法(9649)
地方(9181)
数学(8625)
数学方法(8569)
中国(6941)
地方经济(6543)
技术管理(6063)
(5606)
(4999)
业经(4497)
农业(4477)
环境(4307)
(3605)
(3538)
(3443)
金融(3442)
(3296)
贸易(3295)
(3158)
理论(3154)
(3103)
(3005)
产业(2981)
机构
大学(73322)
学院(73240)
(31576)
经济(30916)
管理(28328)
研究(27370)
理学(24410)
理学院(24053)
管理学(23701)
管理学院(23534)
中国(19639)
科学(18110)
(16008)
(14059)
研究所(12951)
中心(12462)
(12164)
(11436)
(11081)
(11044)
师范(10999)
业大(10506)
(10084)
经济学(10055)
北京(10012)
财经(9804)
技术(9464)
经济学院(9180)
师范大学(9082)
(9044)
基金
项目(52734)
科学(43047)
研究(38882)
基金(38346)
(34112)
国家(33892)
科学基金(29048)
社会(25826)
社会科(24661)
社会科学(24655)
(21008)
基金项目(20337)
(17897)
自然(17863)
自然科(17457)
自然科学(17455)
教育(17398)
自然科学基金(17125)
编号(15138)
资助(14693)
(12664)
重点(12548)
(11822)
成果(11690)
(11567)
国家社会(11396)
创新(11260)
课题(10798)
发展(10185)
(10048)
期刊
(33533)
经济(33533)
研究(21518)
中国(16898)
科学(12382)
学报(11294)
管理(10550)
教育(9940)
技术(9859)
(9495)
(8555)
大学(8491)
学学(7962)
农业(6929)
科技(6082)
技术经济(5900)
(5387)
金融(5387)
经济研究(5341)
财经(5015)
(4847)
论坛(4847)
业经(4629)
(4405)
资源(4341)
问题(4193)
(3921)
(3837)
图书(3601)
统计(3518)
共检索到1100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嵩  张建清  范斐  周雅慧  
协同创新要求突破创新主客体间壁垒,促进科学技术的有效流动以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构建了区域间科学技术流动潜力的引力模型,通过地区间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技术距离矩阵,计算不同区域技术吸收水平,并利用改进的Romer模型计算了科学技术流动的地理壁垒、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结果表明:①就全国整体而言,地理壁垒的约束作用最强,但在2009年以后弱化。技术壁垒的约束作用最小,在2014年以后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经济差距壁垒的变化趋势与总壁垒相同,是后期影响科学技术有效流动的最主要因素。中国科学技术流动的总壁垒呈现出在波动中减小的趋势,并先后由地理壁垒、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主导;②从空间上看,阻碍科学技术流动的非行政壁垒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东北及西部沿边地区地理壁垒较为突出,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壁垒更为明显,而技术壁垒则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南地区。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间科学技术高效合理流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杰  黄文平  李正仕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竞争性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研究了加入WTO对削弱中国地方贸易保护壁垒的效应。具体而言,根据区域要素禀赋的差异,文章比较了三种情形下贸易保护壁垒对生产者、消费者、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各方福利的影响。文章认为,加入WTO将有助于激励经济参与各方减少地方贸易的保护,并因此增加整体的经济福利。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薇  余向华  姜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围绕这一倡议形成的区域间、国际产业转移,人才流动将进一步加剧。本文针对此现象,以两个区域间的劳动力要素流动为对象,基于博弈思维建模分析了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禀赋差异对劳动力流动趋势的影响。与以往单一考虑劳动力流动的文献不同,我们用劳动力税代表广义的劳动力在区域间转移的行政壁垒,并得到了以下结论:当两个区域的资本投入相似时,最初人均资本较多的区域拥有制定较低劳动力税的优势来吸引劳动力流入,而人均资本较少的区域则选择较高的劳动力税,这种选择对本地居民福利更有利;当两个区域的资本投入不同时,劳动力流动的路径存在加速或放缓的可能;这种路径,主要受各区域间资本禀赋和人口分布差距的影响,而不受可供选择转移的区域的数量改变的影响。该结论对优化"一带一路"国家间围绕要素流动的合作倡议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钟昌标  
<正>知识正向促进创新已经成为共识,而知识在不停流动,传递着创新的信息。宁波大学商学院王腾飞博士发现知识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隐形壁垒,而且结合中国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论证。21世纪,伴随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产业的生产和研发活动具有高度可分解性和组合性特征;生产端和消费端之间的交互关系越发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信息、劳动力、资本、商品和服务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现象愈加普遍。然而,在这样一个各要素富有流动性的数字经济时代,现实世界中的知识跨区域流动仍然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状态,这与传统区域创新学派的地理邻近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悖论。事实上,地理邻近并非是创新合作和知识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伴随着工业经济时代向数字经济时代的过渡,社会文化、制度和认知等地方情景因素对知识流动的影响愈加突出,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区域和产业的发展逻辑:数字经济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显著强化了“时空压缩”效应,同时在地方情景差异性(即社会文化、制度和技术基础等表征地方场所性相关因素的差异)影响下导致知识流动表现出多区位特征(即知识流动同时存在于邻近区域和远距离区域间),从而使得空间交互关系更加依赖于知识关联性。这种空间关系的变化将赋予那些具有较强知识关联,抑或深度参与创新网络的区域节点更高的学习效率和更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
关键词: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垒  牛文正  沙一凡  
省际资本流动壁垒成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阻碍,而普遍存在的机构跨区域持股现象为增强异地并购促进资本跨区域流动提供了可能。文章从企业异地并购视角切入,基于共同所有权理论与区位理论,分别构建垄断市场和竞争市场机构跨区域持股影响企业异地投资决策的理论模型,并借助2005—2020年异地并购数据,实证检验机构跨区域持股对省际资本流动壁垒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目标地市场垄断程度较高时,机构跨区域持股降低了异地并购发生的概率,提高了省际资本流动壁垒,发挥了市场分割作用;目标地市场垄断程度较低时,机构跨区域持股提高了异地并购发生的概率,降低了省际资本流动壁垒,发挥了市场整合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目标地市场垄断程度较高时,机构跨区域持股能够通过退出威胁提高省际资本流动壁垒,而并购方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与异地并购经验能够缓解这种不利影响;目标地市场垄断程度较低时,机构跨区域持股通过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省际资本流动壁垒,能够为提升异地并购的长期绩效提供保障。文章为揭示资本跨区域流动的微观影响机理提供了经验证据,对引导共同机构股东降低省际资本流动壁垒、激发国内循环动力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付一书  
金融资源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稀缺资源。谁占有和使用的金融资源越多,创造和获得的财富(价值)也就越多。实现财富或价值的增长是金融资源的本性。这种本性的发挥需要通过金融资源的流动和使用才能实现。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国家,金融资源的流动往往遭遇许多行政壁垒的约束而使得金融资源被误配置,资源使用效益低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阎淬  
战后,在关贸总协定的主持下,各成员国进行了八轮艰苦的多边谈判,关税壁垒的作用已被大大削弱,与此同时,非关税壁垒却日趋盛行,其中技术壁垒又尤为引人注目。所谓“技术壁垒”,就是指确定工业产品和日用消费品特性的标准和法规,以及检验产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和确定产品质量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宋雅楠  
国际劳动力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但受到各国针对外国劳动力流动政策壁垒影响,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受到限制。文章利用收益函数和间接贸易效用函数,探讨外国劳动力流入的工资、数量和技术转移问题与东道国外国劳动力流动壁垒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理论上证明国际劳动力流动壁垒的形成机理,从而说明各国在设计外国劳动力政策时,主要以此三方面为主要考核因素,保护东道国居民福利。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胡文骏  
由于间接税税源地与用税地不一致,本该由全民共享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被地方政府独享,中国的区域之间存在财富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财富逆流现象,这是一种逆向财政机制,将会扩大区域收入差距。本文测算了2003~2014年中国省级政府之间财富流动的规模和方向,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财富输入地主要集中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财富输出地主要集中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区域间财富流动的规模越大,则财富输入地与财富输出地之间的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会越来越大。为了消除这一"劫贫济富"的区域逆向财政机制,应逐步建立消费地导向的间接税收入分享机制和"分益制"财政体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金龙  王宏伟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差距逐步扩大。不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期来看,资本流动都是经济增长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从而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变化情况和特点,然后从区域资本流动的不同渠道综合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区域间的资本流动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区域间资本流动对中国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影响进行了数量分析和理论分析,并依此提出我国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胡文骏  
由于间接税税源地与用税地不一致,本该由全民共享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被地方政府独享,中国的区域之间存在财富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财富逆流现象,这是一种逆向财政机制,将会扩大区域收入差距。本文测算了20032014年中国省级政府之间财富流动的规模和方向,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财富输入地主要集中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财富输出地主要集中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区域间财富流动的规模越大,则财富输入地与财富输出地之间的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会越来越大。为了消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唐跃军  何锐邦  
IT产业中不同战略群组之间存在不同的流动壁垒,其中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策略性壁垒。属于不同战略群组的企业会受到不同流动壁垒的保护。微软阵营的流动壁垒是技术积累和知识沉淀的结果,而反微软阵营流动壁垒产生的缘于阵营内公司对微软阵营垄断地位的反抗。战略群组间流动壁垒的高低是导致行业中公司利润差异的重要因素。在应对IT产业战略群组的流动壁垒方面,在位企业需要保护已有的流动壁垒,而潜在进入企业可以通过模仿和改进的方式打破原有的流动壁垒加入竞争行列,或者通过创造新的流动壁垒,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雄浪  张泽义  
本文在D-S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使用边界效应的方法来构建计量模型,以我国1996~2011年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估计边界效应来分析我国国内市场一体化以及我国边界效应的演进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我国边界效应的因素。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区域间存在明显的边界壁垒,中西部贸易壁垒高于东部;我国的平均边界效应存在上升趋势,国内市场并非走向一体化,特别地由于财税制度的改革2001年平均边界效应增幅最快,之后各种经济区和经济带的建设使得增长率小幅下降;自然壁垒不是影响边界效应的主要因素,行政人为干预才是影响我国市场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