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12)
2023(5887)
2022(4831)
2021(4534)
2020(3911)
2019(8865)
2018(8711)
2017(15789)
2016(8225)
2015(9096)
2014(8835)
2013(8772)
2012(8494)
2011(7857)
2010(8219)
2009(7438)
2008(7500)
2007(7140)
2006(6598)
2005(5906)
作者
(26313)
(21903)
(21871)
(20822)
(14271)
(10511)
(9821)
(8504)
(8455)
(7991)
(7814)
(7442)
(7385)
(7163)
(6901)
(6724)
(6546)
(6513)
(6479)
(6422)
(5704)
(5495)
(5444)
(5288)
(4929)
(4892)
(4862)
(4843)
(4549)
(4491)
学科
(34991)
经济(34843)
管理(24729)
(24355)
(21869)
企业(21869)
方法(14424)
技术(12438)
(11130)
中国(10433)
数学(9961)
数学方法(9764)
(9492)
理论(9130)
业经(8964)
(7793)
(7036)
技术管理(6881)
农业(6287)
地方(5842)
(5723)
教育(5723)
(5260)
贸易(5256)
(5076)
关系(4979)
(4646)
(4525)
金融(4521)
(4483)
机构
大学(128861)
学院(123982)
研究(47962)
(47231)
经济(46182)
管理(45054)
理学(38861)
理学院(38255)
管理学(37236)
管理学院(36977)
中国(33793)
科学(31918)
(28716)
(25679)
(23906)
研究所(23474)
(21823)
中心(20276)
(20223)
业大(19797)
(19713)
师范(19494)
农业(18773)
北京(18220)
财经(16972)
(16893)
师范大学(16042)
(15464)
(15390)
技术(14920)
基金
项目(83660)
科学(66536)
基金(61422)
研究(59730)
(55305)
国家(54860)
科学基金(45956)
社会(39525)
社会科(36139)
社会科学(36119)
基金项目(32099)
(31873)
自然(29863)
自然科(29275)
自然科学(29262)
自然科学基金(28758)
教育(28064)
(27919)
资助(24141)
编号(23343)
成果(20634)
重点(19758)
(18809)
(18115)
(17683)
创新(16942)
课题(16678)
国家社会(16327)
科研(15905)
教育部(15850)
期刊
(55355)
经济(55355)
研究(38886)
中国(31305)
学报(25149)
科学(23580)
(22039)
教育(19704)
大学(18853)
管理(18395)
学学(17230)
(16799)
农业(15099)
技术(12994)
图书(9411)
财经(8969)
经济研究(8779)
科技(8350)
(8293)
(8242)
金融(8242)
(7810)
技术经济(7773)
(7709)
业经(7502)
(7144)
论坛(7144)
业大(6966)
书馆(6966)
图书馆(6966)
共检索到197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惟义  
本文通过比较,提出哈贝马斯与马尔库塞在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问题上的不同观点,这首先有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哈贝马斯关于科学技术的见解,同时,本文把哈贝马斯的观点视为一种对于先发的现代化社会所面临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从中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社会发展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学发展观的推进是一种必然的发展逻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胜清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它的科学性表现为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真理性耦合。不存在单纯作为社会分析理论或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韩素音  
一、变化的世界现在,我们正面临着第三次浪潮,面临着信息革命的时代。工业革命已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世界,而第三次浪潮将使这一变化速度大大加快。信息革命、信息膨胀使得信息已变为不仅仅是某些人私有的东西,而成为全社会共享的财富。知识与信息在不断地、急剧地自我更新、自我刺激地发展着,使得经济、工业、农业、金融、思想、行为、人类关系等等这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必须随时检查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重建我们的思路,重建我们的有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鸥  赵长林  
科学教科书的话语结构其实隐喻着“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意识形态的问题,只是科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功能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讲,更加隐蔽。科学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其教科书的编制与话语选择必然反映着它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科学教科书中宣扬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实证主义的、归纳主义的、机械还原论的意识,这不利于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德才  
诺贝尔奖即将迎来 100年华诞。回顾 100年历程,似乎已成为部分学者的心愿和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本文从 5个方面围绕科学研究的主体、对象,对物理、化学、生理及医学奖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了自以为重要的、指导科学研究的某些结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郭大成  
"民主"与"科学"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就已成为中国大学文化变革的重要内容,成为引领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精神文化。对它的研究和传播为我国建立现代意义的大学奠定了科学基础,也使中国现代大学文化成为区别于儒学书院文化的重要文化成果,使
[期刊]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 眭珺钦  常显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安全领域不断得到拓展。现代国家安全已经成为在军事安全基础上,包括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等的综合安全。空间以其在各个领域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日益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既是军事上的"制高点",又是国家安全的"高边疆"。太空军事化和武器化日趋明显,空间战成为新的作战样式,空间力量成为维护空间安全的核心力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志伟  
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了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更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有必要从基本理论上对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问题予以探讨。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符合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及其发现,而技术则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从经济角度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曾说:“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技术”,又说:“科学技术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器官的延长和人类能力的加强”。这里,马克思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在现代,科技的作用更为广泛:(1)科学技术扩大了作为劳动对象的可利用的资源范围,如深层石油与矿藏、深海资源、资源再生等;(2)它开阔了以往无法实现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钱学森  
软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它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解决组织、管理和决策这几方面的问题,为领导提出咨询意见。所以,软科学不只是科学,还包含许多技术性工作,实际上是软科学技术。软科学又是社会科学的应用,所以也可以称为社会技术。这就是软科学的性质。同时,发展软科学也是一项技术革命,是软的技术革命,不是现在提得很多的硬的技术革命。软科学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朱富强  
韦伯提出"价值中立"主要是为了阐明在社会科学中无法通过实然获得应然,从而设立了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要求,但并不认为经验科学可以脱离价值判断。然而,受自然主义思维的影响,现代主流经济学力求将自己打造成一门客观而"价值中立"的经验科学;与此同时,它又试图基于伦理自然主义而为现实提供辩护,从而蜕化为"伪道德中立"。事实上,尽管现代经济学刻意回避价值判断问题,但实际上却以单一的原子主义意识形态为其理论基石,这导致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而无法为真正的社会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虞添  郭吉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英,黄欣荣  
科学学和技术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历史,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并与科学技术学有直接的理论渊源关系。继承它们的既有成果,克服它们的缺点,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是我们当前建构科学技术学研究纲领,走向科学技术学的必经途径之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蒋旭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它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和每个人的幸福。然而,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各项重大成就及其巨大的文化功能的实现,却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完成的,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整合密切相关。本文以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为例,分析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现化科学技术的整合作用,意在强调,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必须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更多良好的社会整合条件,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浚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最近,小平同志又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江泽民同志在1989年12月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也作了论述。当前,在各级政府的工作部署中,切实把科学技术放在“第一生产力”的位置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