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36)
- 2023(11384)
- 2022(9615)
- 2021(9151)
- 2020(7569)
- 2019(17277)
- 2018(17318)
- 2017(33113)
- 2016(18047)
- 2015(20378)
- 2014(20477)
- 2013(20346)
- 2012(18624)
- 2011(16507)
- 2010(16297)
- 2009(14797)
- 2008(14182)
- 2007(12300)
- 2006(10590)
- 2005(9271)
- 学科
- 济(71374)
- 经济(71301)
- 管理(52855)
- 业(50647)
- 企(43936)
- 企业(43936)
- 方法(34030)
- 数学(28194)
- 数学方法(27867)
- 学(18867)
- 中国(18577)
- 农(17609)
- 业经(17096)
- 技术(16857)
- 财(15820)
- 理论(14725)
- 地方(14114)
- 和(12947)
- 农业(12141)
- 教育(12090)
- 贸(11888)
- 贸易(11882)
- 易(11522)
- 环境(11209)
- 制(10741)
- 务(10274)
- 财务(10209)
- 财务管理(10193)
- 划(10001)
- 产业(9805)
- 机构
- 大学(256726)
- 学院(253658)
- 管理(103904)
- 济(96120)
- 经济(93892)
- 理学(90482)
- 理学院(89468)
- 管理学(87988)
- 管理学院(87514)
- 研究(82576)
- 中国(58328)
- 京(54976)
- 科学(53294)
- 财(41364)
- 所(40830)
- 业大(38074)
- 农(37822)
- 研究所(37526)
- 中心(36846)
- 范(36048)
- 江(35797)
- 师范(35758)
- 北京(34747)
- 财经(34001)
- 经(30938)
- 院(29943)
- 农业(29610)
- 州(29570)
- 师范大学(29081)
- 技术(28452)
- 基金
- 项目(177940)
- 科学(139727)
- 研究(132520)
- 基金(127620)
- 家(110432)
- 国家(109486)
- 科学基金(94205)
- 社会(81816)
- 社会科(77432)
- 社会科学(77411)
- 省(69961)
- 基金项目(68501)
- 自然(61068)
- 教育(60946)
- 自然科(59605)
- 自然科学(59594)
- 划(58777)
- 自然科学基金(58515)
- 编号(55161)
- 资助(51632)
- 成果(44938)
- 重点(39424)
- 部(38840)
- 创(37787)
- 发(37669)
- 课题(37374)
- 创新(35083)
- 项目编号(34533)
- 科研(33635)
- 教育部(33382)
- 期刊
- 济(102954)
- 经济(102954)
- 研究(74523)
- 中国(46437)
- 学报(40659)
- 管理(37967)
- 科学(37799)
- 教育(34625)
- 农(33749)
- 大学(30574)
- 财(30145)
- 学学(28257)
- 技术(24440)
- 农业(24405)
- 图书(17529)
- 业经(16620)
- 融(16576)
- 金融(16576)
- 财经(16171)
- 经济研究(15906)
- 科技(14796)
- 经(13739)
- 技术经济(13515)
- 理论(13060)
- 问题(13030)
- 业(12793)
- 实践(12205)
- 践(12205)
- 情报(12191)
- 书馆(11565)
共检索到3608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兵
《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型》(李宏伟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一书从理论严谨、历史发展等角度分析了科学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向,将传统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引入到更具有广泛意义的文化研究之中,深刻理解并把握了科学技术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思想文化变迁,进而在文化批判中推进科学技术哲学体系与文化体系融合、创新与发展。该书整体上概括了科学技术哲学文化转向演变趋势与演变过程,并结合当下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环境发展,有效探索了科学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的实践性意义和实践性方法,逐步完成科学技术哲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迁移。总体来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其勇
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科学知识是暂时性、主观性、建构性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推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推动了科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应更加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科学学习过程要以探究为主要形式,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将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黄正华
在“科学技术哲学”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与学矛盾中,教仍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理论素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同时,为了适应时代需要,教学内容也要时刻更新,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新的教学内容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与其他内容保持一致性。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青
<正>哲学与技术,是两座学术高峰。攀爬其中的任何一座,都足以耗尽攀登者所有的心力。对于教育技术研究而言,这两座“高山”可能都需要攀爬,才可能登上学术的“尖峰”。教育技术研究的这种特殊性,在于它的研究涉及“人”。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学习分析、思维发展、合作学习等,都是人(学生或教师)在学和教、在使用。因此,教育技术研究就不得不要考虑人的很多“属性”,比如学生的身心特征、心智发展等。特别是心智发展,涉及认知、思维、自尊、主体性、欲望等,极为复杂。教育技术研究如果仅停留于对技术的驾驭,那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就需要哲学。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青
<正>哲学与技术,是两座学术高峰。攀爬其中的任何一座,都足以耗尽攀登者所有的心力。对于教育技术研究而言,这两座“高山”可能都需要攀爬,才可能登上学术的“尖峰”。教育技术研究的这种特殊性,在于它的研究涉及“人”。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学习分析、思维发展、合作学习等,都是人(学生或教师)在学和教、在使用。因此,教育技术研究就不得不要考虑人的很多“属性”,比如学生的身心特征、心智发展等。特别是心智发展,涉及认知、思维、自尊、主体性、欲望等,极为复杂。教育技术研究如果仅停留于对技术的驾驭,那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就需要哲学。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文青
翻转课堂、微课程、MOOCs的热潮犹在,"红气球项目"已闪亮登场。祝智庭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技术变革教育的大潜力。毫无疑问,技术将继续为教育提供各种难以想象的可能,我们也很好奇,技术还将为人类教育打开什么样更惊奇的大门。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章毛平
为理工科研究生开设“技术哲学”和“科学哲学”课程的建议章毛平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最高层次,主要培养的是各学科的高级专门后备人才,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当然也不排除从事技术管理甚至一线实际工作等)。那么,研究生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郑文幸 陆通
在现代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对科学精神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哲学与文化》是思想政治必修课程之一,其核心内容和我国中学科学精神培养相一致,不仅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意识的提高,还能在生活中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条件限制等原因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实际教学中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从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问题、主要原因以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
《哲学与文化》 科学精神 培养研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建国
文化育人内含着文明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文明化两个维度,且这两个维度已构成当下中国教育所普遍面临的双重诉求。文化育人通过文化的外在给与与文明化的内在生成方式,化育人"个体人格"的和谐一致,引导人"类身份"的文化确认,进而培育文明而有教养的人。文化育人在更深层面关系到每一个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归属,在更高层面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乃至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当代中国应大力探索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挖掘并发挥文化育人的最大功效,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碰撞与交融以化解人的文化身份焦虑,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化水平。
关键词:
教育 文化 文化育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魏冰
在国际科学教育界,人们对科学史(History)、科学哲学(philosophy)和科学教学(Scienceteaching)——常一起简称为HPS①——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重视。HPS教育的基本意图是,不但要让学生学习科学内容,还要让他们了解“科学的本质”(TheNatureofScience)。HPS有以下作用:(1)使科学密切联系个人、伦理、文化和政治因素,从而使科学人文化;(2)使课堂教学更富有挑战性和思考性,从而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3)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学科内容。本文从课程改革、科学课程、科学哲学和科学教育三个方面介绍HPS的最新理论与实践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成全 汪毅霖
由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引发的争论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这场争论可以视为对既有的方法论问题的批判和因此而引发的二次批判。我们尝试以自身的批判性视角重新审视这场争论,以解决如下几个问题:(1)预测主义及其论敌的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从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和经济思想史的视角看应该如何批判和超越这场争论;(3)如何理解经济学人文传统的回归和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假设 检验 预测 描述 人文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万生
本文通过对学习型城市和城市竞争力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构建学习型城市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学习力提高的传导,最终提升城市竞争力。构建学习型城市要以教育为支撑,立足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城市的人力资本的积累。
关键词:
学习型城市 城市竞争力 人力资本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凡
<正>1936年,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在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描述了一场严重的科学危机:随着实证科学彻底的客观化,哲学作为一门普遍科学被具体科学所取代,科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渐行渐远,人之立于世的“生活世界”将被遗忘。80多年后,虽然实证主义已经式微,但自然科学在促进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威胁到了社会科学的合法性基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蔡铁权
当代科学哲学在科学的本质、科学观、科学知识观、科学方法论、科学发展与内外部因素的关系、科学技术的价值等方面都有大量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将对科学教育目标、科学课程、科学教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和科学教育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引起时科学哲学的关注,及时吸收其研究成果,积极地推进我国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科学教育 科学教学 科学课程 科学哲学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英,黄欣荣
科学学和技术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历史,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并与科学技术学有直接的理论渊源关系。继承它们的既有成果,克服它们的缺点,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是我们当前建构科学技术学研究纲领,走向科学技术学的必经途径之一。
关键词:
科学学 技术学 科学技术学 渊源 演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