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73)
- 2023(7361)
- 2022(6198)
- 2021(5558)
- 2020(4562)
- 2019(9568)
- 2018(9180)
- 2017(16294)
- 2016(9018)
- 2015(10030)
- 2014(9970)
- 2013(9831)
- 2012(9749)
- 2011(9029)
- 2010(9420)
- 2009(8475)
- 2008(8351)
- 2007(7609)
- 2006(7041)
- 2005(6738)
- 学科
- 济(41237)
- 经济(41184)
- 业(21656)
- 管理(19288)
- 中国(16713)
- 地方(16622)
- 企(14823)
- 企业(14823)
- 农(13734)
- 业经(10723)
- 学(10001)
- 农业(9692)
- 地方经济(9495)
- 发(9258)
- 融(8702)
- 金融(8699)
- 方法(8550)
- 银(8384)
- 银行(8357)
- 行(8254)
- 贸(7198)
- 贸易(7185)
- 制(7135)
- 环境(7032)
- 发展(6967)
- 展(6941)
- 易(6868)
- 数学(6683)
- 技术(6639)
- 数学方法(6617)
- 机构
- 学院(132627)
- 大学(130615)
- 研究(58077)
- 济(51752)
- 经济(50505)
- 管理(42190)
- 中国(42029)
- 科学(38908)
- 理学(34580)
- 理学院(33979)
- 农(33697)
- 管理学(33322)
- 管理学院(33082)
- 所(32243)
- 京(30332)
- 研究所(29368)
- 农业(26637)
- 中心(25359)
- 财(23357)
- 业大(23202)
- 江(22635)
- 省(20867)
- 范(20233)
- 院(20185)
- 师范(19917)
- 北京(19681)
- 科学院(19331)
- 州(18240)
- 技术(17731)
- 财经(17305)
- 基金
- 项目(85661)
- 科学(66025)
- 研究(60832)
- 基金(59021)
- 家(54528)
- 国家(53544)
- 科学基金(43139)
- 社会(36847)
- 省(36442)
- 社会科(34810)
- 社会科学(34802)
- 划(30469)
- 基金项目(30348)
- 自然(27501)
- 自然科(26814)
- 自然科学(26800)
- 教育(26543)
- 自然科学基金(26275)
- 发(25723)
- 编号(24070)
- 资助(23345)
- 成果(20687)
- 发展(20302)
- 重点(20122)
- 展(19927)
- 课题(18725)
- 创(18359)
- 计划(17576)
- 创新(17229)
- 部(17149)
共检索到2256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丁一 张晓萝 康立茹 赵君 张之为
为了探究来源于马铃薯中的StBAG3基因在马铃薯抗性建立过程中可能具有的功能,以夏坡蒂马铃薯的离体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马铃薯的瞬时表达体系对StBAG3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瞬时表达StBAG3基因的马铃薯离体叶片上人工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24,48,72,96 h后接种位置病斑的相对面积较对照病斑显著减少了1.92~39.15百分点,说明瞬时表达StBAG3基因后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对晚疫病菌的抗性水平。这一结果也从对接种部位坏死细胞的染色中得到了证实。H_2O_2定性和定量测定的结果表明,瞬时表达StBAG3基因后接种部位H_20_2积累量在接种后0~48 h差异不显著,接种后72,96 h与对照差异显著,二者均在72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146,0.086μmol/g。ROS清除酶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接种后瞬时表达StBAG3基因部位SOD和CAT的活性随着接种时间推移,变化的模式有所差异,但二者在0~96 h均高于对照叶片,而POD的活性在接种后0~72 h与对照叶片没有显著差异,仅在接种后96 h显著高于对照叶片,间接证明了H_2O_2参与了StBAG3基因介导的正向调控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建立过程。由此可见,StBAG3基因能够提高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水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红 罗智敏 陈峥 李戍彤 王永 魏众济 程奕
通过改进外植体处理方法、添加乙酰丁香酮提高外植体芽分化频率、筛选芽分化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和确定 转化后再生体系的筛选物质及其使用浓度等方法建立和优化了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的根癌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 利用该体系将水稻类甜蛋白基因和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导入津引薯8号脱毒微型种薯中,并获得转基因株系。通过 PCR和southern杂交分子检测,证明ZGY-298,ZGY-283和ZGY-301 3个株系均整合了这2个基因。采用晚疫 病主要生理混合小种温室活体接种和离体接种进行抗病性分析表明,在晚疫病发病高峰期(接种后5-6 d)。转基因 株系对晚疫病抗性明显高于对照品种,并可使病情蔓延推迟2-3 d。
关键词:
马铃薯 农杆菌 转基因 晚疫病 抗病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晓川 王朝海 周平 马维 陈军 陆燚 吴显 王宗明 吴瑞 宋治豪 马杰 付毅
【目的】利用马铃薯抗晚疫病种质资源筛选晚疫病抗病基因,为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20个具有持续强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品系和3个易感晚疫病品种的抗、感差异表达基因,利用GO数据库预测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Clustal Omega程序比对氨基酸序列、MEGA6构建氨基酸序列进化树及SMART和HMMER程序分析蛋白结构域。【结果】对比3个易感晚疫病品种,20持续强抗病材料间具有共性上调或下调表达的基因,筛选到转录水平相差2倍的上调基因有6,034个、下调基因4,611个;GO分析表明,在表达上调的基因中,有508个基因的表达产物参与转录调控,1,084个基因的表达产物拥有ATP结合功能,1,179个基因的表达产物位于细胞核内发挥功能。在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中,分别有313个及111个基因表达量相差10倍上调或下调,其中在表达水平极调的基因中,有3个cc-NBS-LRR类基因与已克隆的晚疫病抗性基因有相似的蛋白结构域,其中,PGSC0003DMP400034099基因由876个氨基酸组成,与Rpi-amr3i基因的亲缘关系较近,其内部有9个LRR结构域,而Rpi-amr3i基因内部只有4个LRR结构域;PGSC0003DMP400045185基因由911个氨基酸组成,与Rpi-amr3i、R1-A、R8以及Rpi-blb2基因的亲缘关系较近,其内部的LRR结构域比Rpi-amr3i、R1-A、R8和Rpi-blb2多,且包含MeaB和Hc1结构域;PGSC0003DMP400042154基因由888个氨基酸组成,与Rpi-vnt1基因的3个转录本亲缘关系较近,内部都含有1个ABC transporter结构域,3个LRR结构域,Rpi-vnt13个转录本内只有1个LRR结构域。【结论】在20个具有持续强抗晚疫病特性的马铃薯品种/品系中筛选到大量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极显著上调表达的cc-NBS-LRR类基因PGSC0003DMP400034099、PGSC0003DMP400045185和PGSC0003DMP400042154与已知晚疫病抗性功能基因的具有相同的保守性分子结构,可能参与马铃薯持续强抗晚疫病。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抗病基因 转录组测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波微 彭化贤 席亚东 何俊蓉
2003~2007年,采用离体叶片测定法,利用Black等生理小种与鉴别寄主基因型关系对四川省9个市县的241个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测定;对马铃薯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①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由11种类型组成,即为3,4号、3号、4号、1,3,4号、2,3,4号、2,4号、2,3号、1,2,3,4号、1,2号、0号和2号。优势种群为3,4号小种,占53.53%,次优势种群为3号小种和1,3,4号,分别占18.67%和10.79%。②新都区、彭州市和什邡县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较复杂,有6~7种生理小种类型,而昭觉县、普格县、茂县和彭山县生理小种组成简单,只有3,4...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生理小种 抗病性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红 岳东霞 周良炎 S.Muthukrishnan
将类甜蛋白基因 (TLP)及其紧密连锁的抗除草剂bar基因以农杆菌介导法导入脱毒微型种薯“津引薯 8号” ,经除草剂筛选后的转基因单株无性繁殖用于分子检测 ,标记基因bar基因的PCR反应和含TLP基因特异探针的Southern检测结果 ,转基因植株分别显示出 0 54kb和 3 0kb的特异性条带 ,证明TLP基因已成功地整合到转基因马铃薯基因组中。利用TLP基因特异性抗血清对转基因植株进行Western反应检测 ,结果表明 ,转基因植株中TLP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经晚疫病菌游离孢子接种离体抗性分析 ,转基因株系表现出对晚疫病的明显抑制作用和症状发生的延迟作用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类甜蛋白基因 表达 抗病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洪伟 李继刚 郑建坡 曲占良
马铃薯是世界性粮蔬作物。致病疫霉引起的晚疫病则是马铃薯育种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因此,分离和利用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基因获得抗病新品种是马铃薯育种的重要目标。首先在连翘中发现的一类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Dirigent基因可能在植物抗病虫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试验根据马铃薯的EST序列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并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一条全长为729 bp的Dirigent基因cDNA序列,命名为StDIR1;该cDNA编码一个包含19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多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多肽是一种Dirigent-like蛋白,属于DIR-b亚群,与陆地棉Di-rigent-like protein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志坚 何云昆 李成云 张志铭 朱杰华 李先平 邓纪新
将一批分离自楚雄、大理、昆明、曲靖、宣威等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菌在利马豆 V8 琼脂培养基上与 A1 交配型标准菌株进行交配型测定, 47 个菌株中出现了10 个 A2 交配型菌株。亲和性菌株交配时产生大量具有典型特征的有性结构。对卵孢子、穿雄生的藏卵器以及雄器的形态特征和大小进行了描述。这是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中存在 A2 交配型菌株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菌 A2交配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池再香 卢瑶 胡秋舲 汤苾 张润琼
为抗马铃薯晚疫病品种的选育、生产布局以及选择防治的最佳时机提供参考,根据2007和2008年在贵州西部地区水城的玉舍(海拔1950 m)、盘县的四格(海拔2250 m)和六枝的堕却(海拔1610 m)各3期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对贵州西部地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气象因子和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5月上旬至中旬,若日平均温度低于20℃,且连续3 d相对湿度超过75%,同时连续降雨日超过5 d的情况下,一般在15~20 d后有晚疫病发生、流行。因此,建议以此作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预警指标,以便在预警指标出现后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辛翠花 李颖 刘庆昌 屈冬玉 黄三文
【目的】获得马铃薯抗晚疫病转基因材料,初步分析活性氧清除酶系与抗病过程的关系。【方法】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以茎段为外植体,将抗晚疫病基因R1、R3a和RB分别转化马铃薯感病栽培品种Desiree,并通过特异PCR扩增目的基因、无菌苗快速抗病鉴定和离体叶片接种鉴定、RT-PCR分析来筛选阳性转化株系。并测定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接种晚疫病原菌生理小种89148-9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结果】结果证明,3个抗晚疫病基因都已经整合进入马铃薯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所获得的转基因株系接种小种89148-9后其抗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部分表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和顺荣 木德伟 王建忠 李世强 蒋春秀 海秀芝 赵卫华
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性的毁灭性病害,也是影响迪庆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将会使迪庆马铃薯产业崩溃。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较为困难,必须采用综合防治的措施来控制或减轻发生危害,为提高预防及综合防治能力,迪庆州土肥站对马铃薯晚疫病避病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经在迪庆冬作马铃薯生产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避病增产效果。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 避病技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亚红 霍超 曹继芬 周叆春 陈莹 张君 王德海 赵志坚
【目的】旨在了解云南省不同季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和侵染规律,为提高马铃薯晚疫病预警准确率及病害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9年云南省大春作、秋作及冬作马铃薯产区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数据,利用晚疫病CARAH预测模型,对云南省不同季节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时间、侵染循环、危害程度和防控策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云南省大春马铃薯晚疫病呈现出由滇东北、滇中再向滇西北逐步发病的规律。滇东北大春作马铃薯产区大关、彝良和镇雄等地发病较早,通常4月下旬至5月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70~130次侵染;滇中和滇西北大春作马铃薯产区6月中下旬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40~70次侵染;秋作马铃薯产区,一般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25~48次侵染;冬作马铃薯产区,播种后一般翌年1月上旬至中旬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4~13次侵染。【结论】 本研究首次从理论上揭示了云南省不同季节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和侵染规律。大春作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程度最重,由滇东北向滇中、滇西及滇西北产区逐渐减弱;不同季节的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程度显示大春>秋作>冬作,大春和秋作马铃薯是云南晚疫病防控的重点;云南省生态类型多样,马铃薯不同产区种植节令各有不同,各季节晚疫病发生流行规律及侵染危害复杂,需结合各地种植的品种抗性,因地制宜地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及科学防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艳丽 肖浪涛 胡先奇
【目的】明确晚疫病菌毒素对马铃薯的毒害作用,及不同生理小种产生的毒素对不同抗病品种的毒性差异。【方法】将马铃薯晚疫病菌培养在液体培养基(每升用黑麦粒60g,含10%番茄汁)中,置于17℃培养箱中黑暗培养1个月,4层纱布过滤,滤液用(NH4)2SO4盐析,透析后的液体为毒素液。将该毒素液作为介体来测定马铃薯3个品种(叶片和薯块)的抗性。【结果】接种该毒素的马铃薯的叶片和薯块产生的症状与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产生的症状相似。马铃薯品种不同对不同浓度的毒素稀释液和源于不同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的毒素的反应不同。推测毒素介导下马铃薯和晚疫病菌间的特异性是存在的。马铃薯的叶片和薯块对毒素的反应是不同的,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毒素 品种抗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